如题
居住正义,民进党曾提出几个愿景,在十年政纲中提到税制改革尤其是税基的改革,新闻提到当时内部规划,八年4000亿成立自偿性基金,每年盖2.5万户社会住宅,只租不售给年收入低于30万的低收入族群等等。
居住正义从来都不是叫政府把房子变便宜,而是让“居住”这件事情变成让更多人可以负担,特别是弱势族群。
然而这几年只要讨论到居住正义的议题,几乎都会变成“谁想要自己的房子贱卖”“你房子原价卖出愿意吗”“社会住宅影响房价不能盖”完全围绕在“不能影响现有房价的前提”在争论。
最奇怪的地方是,选前计划兴建20万户的社会住宅,已经被改成兴建加上“包租代管”
但是包租代管只是政府补助市价大约20%让符合条件的民众,用八折去租房,这种补贴性的政策时间越长,国家购地与兴建的成本就越高,居住正义就离我们越远。
社会中10%最弱势的群体,长期等不到一个更公平正义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们之中或许有人靠房地产赚了点钱,一听到跟住宅有关的政策就急着跳脚,但请想想长期而言,整个社会的成本是否会上升到减低你的生活品质。
居住正义,已经是执政党与在野党拿来攻防或开支票的工具,但变成现在这样,是不是因为大多数人真的不在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