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 《HeCker》 之铭言:
: 小鲁最近被分手了,感觉真的有够难过,已经失眠了两天,毕竟一段四年的感情就这样没
: 了。
: 今天第一次跟身边人求救,他用“因缘”等佛法观点来向小鲁提供一些看法。想问问各位
: 大大,因缘到底是什么?
: 先不尽感激任何可能的回答,谢谢。
佛教讲的因缘最初可能部份接近系统观中的多重因果观,也就是多重因聚合出一个暂时的结
果,而这个结果又会成为下一个果的众多因之一。
举个例子,就只是一个很简单的现象:我站在某个转角,一台车驶过,我被因为这台车驶过
而溅起的水花喷到。
这是结果,这个结果是怎么来的?是有这个坑洞、车子、我站在路边的原因,以及水坑里有
水等等。这些原因又分别可以追溯回更多原因,并且原因可能互为因果。
是不是有所谓的因缘-任何非属时间上归类为这一世的关系连结,我不知道,个人更倾向那
个是方便让人民顺服的说法。但有另一种因缘是我们可以来看看的。
这种因缘叫做个体的认知基模。
什么叫做认知基模?简单来讲,是我们认知的骨架,有点像大楼的钢骨那样。这个基模会将
感官讯息转译、编码成一个人的主观认知。
常见的例子是依附里提到的,我们会将与主要照顾者的经验投射、照映到其他的关系里。
所以我们会下意识找那些跟我们父母相似的人、重演类似的关系动力、下意识地演出对方认
知底处那些没有被说出的自我认识。
这些自我认识从哪里来?从一个人开始有个体感(就是,“我”的感觉开始出现、成型),
并带着个体感跟世界(非“我”的个体)互动开始。
有些自我认识是不能说的,比如说“我想要躺在你怀里啾啾,然后啊伊啊伊地扭来扭去”。
这个是一种没有被完成的期待,也是自我认识的一环,但是“成熟的大人应该没有这种幼稚
的渴望”,所以期望被丢到角落,外面罩着一层羞耻或丢脸的感觉。
每个人都有不能说出的自我,也有连自己都不想看的自我,几乎每个人都受到过去影响,并
且这些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我们活在现在中,却困陷在过去与未来的幻影。
我们的确可以说,每个人、所有关系、所有互动都受到过去的因影响,并且交织出动态的暂
时态。
所以回到你的问题,“因缘”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时候这种说法“好不
好用”。也就是,它是否能提供任何安慰、协助你面对一大坨不知所谓也难以辨明的感受,
或者可能暂时麻醉你一下,关闭一下感觉,让你能处理某些事务性的任务。
如果没有,那就把这种说法丢了,因为现在的你像是溺在一堆感觉里的人,需要些什么来得
到依怙感。这种依怙感、稍微比较稳定的感觉是重要的。
别试着分析,也看看是不是能暂时不逃开,就只是看着感觉,或者知道自己太难受,需要某
种安慰,那都不要紧。
对现在的你来说,某些得以依靠与承接的支持系统,或许能起到比较大的帮助。而一切都是
ok的,希望这能传进你的心。
一切都是ok的,害怕自己的感觉是ok的,感觉强烈到快要压垮自己也是。但愿你能知道你在
。
愿你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