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体来源:
ETtoday
2.记者署名:
吴孟洁
3.完整新闻标题:
学者:台湾2005年迄今未见减碳效果 吁善用蓝碳
4.完整新闻内文:
台湾科技媒体中心表示,全球碳计画研究团队今天发布“2022年全球碳预算”报告,显示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没减少;国内学者提醒台湾2005年迄今未见减碳效果,建议善用海洋
蓝碳。
台湾科技媒体中心发布新闻指出,全球碳计画研究团队今天发布“2022年全球碳预算”报
告,研究显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没有减少迹象,如果持续当前排放量,有50%的机会在9
年内全球平均升温会超过摄氏1.5度。
台湾科技媒体中心表示,根据现有数据估算,2022年全球排放量预计为406亿吨二氧化碳
。全球碳计画研究团队执行长卡纳德尔(Pep Canadell)说“2020年受COVID-19的影响排
放量下降,2021年回弹、上升很多,2022年上升1%,之后还可能持续上升,因为峰值尚未
出现。”
新闻稿中提及,曾任全球碳计画科学指导委员、国立中山大学海洋科学系讲座教授陈镇东
指出,台湾从2005年至今,每年碳排放量约维持在7300万吨(约为2亿7000万吨二氧化碳
),还未见减碳成果。
他表示,台湾预计2050年碳排放量减至每年3660万吨,约减一半,但在“国家长期减量路
径规划”中只见2050年目标,未见短期、中程目标及规划,产业界未见具体措施,就难以
规划符合成本的减量。
陈镇东指出,台湾陆地面积狭小,利用土地减碳的空间有限。近海海洋蓝碳部分,因红树
林、海草床及可供大型藻类生长的面积有限,无法大规模用以减碳。
不过,台湾的经济海域面积数倍于国土面积,在经济海域开拓蓝碳,应是移除二氧化碳的
工作重点。今年的全球碳预算报告预估中国与欧盟的碳排放量会下降,使其在气候变迁议
题站上道德的制高点。
他表示,从全球碳预算的报告数据来看,海洋于2022年吸收29亿吨碳,与全球土地吸收的
34亿吨规模相当。相较于昂贵的土地,增进海洋吸收碳的能力,必为大势所趋。
另外,台湾科技媒体中心陈述“2022年全球碳预算”报告指出,今年排放量增加的主要驱
动力来自石油排放量增加,使化石燃料排放量达到366亿吨二氧化碳,占全球总排放量的
89%,其余的11%来自土地利用改变产生的排放。
卡纳德尔表示,在整个化石燃料导致的排放比例中,天然气与水泥产生的排放量在下降,
但煤炭及石油上升。今年也是历年来首次看到中国的天然气与水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下降。
新闻稿提及,澳洲国立大学气候与能源政策中心主任乔佐(Frank Jotzo)指出,澳洲的
全国排放量,相较于2005年的基准年,2021年已减少22%(1.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另外,新西兰前环境部首席科学家瑞欣格(Andy Reisinger)表示,新西兰在2020年的人
均净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吨,远低于全球平均(5.3吨)。
5.完整新闻连结 (或短网址)需放媒体原始连结,不可用转载媒体连结:
https://news.tvbs.com.tw/life/1959275
6.备注:
是不是两兆风电还不够? 主委要不要加码到20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