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战后最大农村调查成果出炉!走访百村里

楼主: NEDYA ( )   2022-10-20 09:42:39
备注请放最后面 违者新闻文章删除
1.媒体来源:农传媒
2.记者署名:游 升俯 20221019
3.完整新闻标题:
战后最大农村调查成果出炉!走访百村里建构农渔“人类生态志”从田野为农村找出路
4.完整新闻内文:
“台湾农村社会文化调查计画”成果出炉,详尽资料展现台湾农村完整风貌。图为云林麦
寮海丰村杨厝街角。(图片来源/台湾农村人类生态调查数据库检索系统)
我国战后最大规模农村调查计画成果出炉,为期5年、由中央研究院与农委会合作“台湾
农村社会文化调查计画”,计画成果今(19)日公布,展现台湾农村完整风貌。其中云林
麦寮海丰村,从早年种植芦笋赚外汇,进而改革养猪、养殖产业,仍不敌人口外移,引进
石化工业,短短不到半世纪时间,微缩了台湾由农转工社会转型的样貌。
这次调查也蒐集大量文献、口述录音及影像资料,包含许多几近失传的民间俗谚、歌谣、
技艺。云林口湖乡水井村,利用凿井取得地下水技术发达,此次调查也记录保存下“柴井
车”凿井技艺及全台唯一“牵水(车藏)”信仰等。
为了向国人整体性展现现今台湾农村风貌,2018时任农委会副主委陈吉仲邀集中研院共商
,提出“台湾农村社会文化调查计画”,以环境、生计、社会、文化四大面向,在全台挑
选50余处、约100个村里展开农村调查研究;5年累计投入约800名调查人力,受访者4,200
余人,完成近9,000份问卷。
今日计画成果展开幕式,包括中研院副院长黄进兴,农村调查计画主持人、中研院院士王
明珂、中研院社会所所长谢国雄,分项计画主持人、中研院社会所副所长吴齐殷、台史所
所长许雪姬等人,以及农委会企划处副处长王玉真、农粮署主任秘书陈启荣,均共襄盛举

中研院今日举办“台湾农村社会文化调查计画成果展”开幕式,参与计画的中研院研究员
及农委会人员一同合影。(摄影/游升俯)
农村调查计画并建置“台湾农村人类生态调查数据库系统”(
https://scsrt.ascdc.sinica.edu.tw/intesys/),让调查所蒐集的影音、数字与文字资
料可供政府部门、学界及民众使用;研究团队并建置“台湾农村数位博物馆”(
https://rural.openmuseum.tw/),将调查成果以具互动性方式介绍给社会大众。
王明珂表示,此次调查工作70%在资料收集、20%研究,仅10%是实践,建成数据库,可供
关怀台湾农村的人使用。他说,这个计画包括社会文化面向的研究,例如台湾农地破碎化
,与家族祭祀公会这类社会组织及继承文化有关系,可供农委会规划政策时参考。
计画成果展即日起于中研院史语所历史文物陈列馆地下一留展出,展期至22日为期4天,
精选展出麦寮、斗南、鹿谷、雾台与池上等10余处农村案例,透过影片、人类生态志、数
位博物馆等增加互动性,展期中更规划农村讲座,邀调查人员分享农村人类生态。
曾经沧海变桑田 海丰村农渔牧产业变迁见证台湾史
麦寮乡海丰村位于云林最西北的沿海地带,因早期浊水溪流量不固定,聚落常遭洪水改道
冲毁,到日治时期1920年代建立堤防限制河道走向,才逐渐吸引外来人口开垦定居,因此
海丰村11个聚落中有9个是日治中后期才形成,是年轻新兴的村落。
农村调查计画总计画办公室专任助理林鸿扬表示,海丰地属风头水尾,不适合水稻栽培,
1960年代引进芦笋种植,做罐头外销、赚外汇,一时东南地区尽皆芦笋田;1970年代农复
会推动农渔牧综合经营政策,让养猪业从传统农家副业、在三合院养个两三头,变为规模
化畜养,并做品种改良,从养黑猪变养白猪,让麦寮成为全台养猪最多的乡镇,至今依然
;同时发展蚬类、文蛤等贝类养殖,至今是台湾重要文蛤产地之一。
1970年代海丰村养猪产业改革,让养猪产业从农家副业变为规模化畜养。图为海丰村猪舍
。(图片来源/台湾农村人类生态调查数据库检索系统)
虽然养猪、养殖兴盛,但农村仍不敌人口外流之势,政府因此于1990年代引进石化工业,
让台塑填海造陆建六轻工业区,为地方带来经济利益及就业机会。
本身是麦寮人的林鸿扬指出,他在海丰前后访谈近200位居民,居民认为六轻到访是造成
当地养殖产量大幅锐减的主因,但六轻确也吸引本地及外地人口移入,让麦寮跃升云林第
三大乡镇,父执辈可能从事农渔业,但年轻人就会进入石化业,及其周边工程、餐饮行业
,他身边许多朋友就是如此。林鸿扬说,海丰经政府及居民多次进行产业变革、地貌改造
以扭转风头水尾劣势的历程,正是台湾由农转工社会转型的缩影。
海丰村鱼塭背景可清楚看见六轻的烟囱。(图片来源/台湾农村人类生态调查数据库检索
系统)
缺水酝酿凿井文化 特有凿井技艺、“牵水(车藏)”信仰成重要资产
同样位于风头水尾的口湖乡水井村,农业以旱作为主,缺乏灌溉用水,使其发展出独特凿
井取水技术。水井村在日治时代嘉南大圳通水后种植甘蔗及水稻;战后凿井业兴盛,更利
用凿井取得地下水,促使产业从农转向畜牧及养殖渔业。
水井村从日治时期及发展出特有的“柴井车”凿井技术,推测可能是改良自日本“上总掘
”凿井技术。中研院台史所博士后研究学者黄子宁表示,柴井车外观看似水车,但操作时
是在车轮前端绑上铁管,工班每次操作约须8到10人,合力踩动车轮,让铁管上下撞击地
面开凿;日治时期水井村有8成的人以凿井维生,现今虽多转往养殖业,但凿井技艺及柴
井车仍在,只是已改用机械凿井。
水井村的“柴井车”。(图片来源/台湾农村人类生态调查数据库检索系统)
柴井车在车轮前端绑上铁管以凿井。(图片来源/台湾农村人类生态调查数据库检索系统

水井村的人类生态志调查,除追踪产业发展,也记录农渔产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工
具及其用法。黄子宁指出,现在当地养殖以混养文蛤、白虾、虱目鱼等为主,“蛇笼网”
用于收成白虾,“罾仔”用于观察虾子成长程度,“手网”用于估算鱼塭产量;此外农业
时代,糖厂用牛车载甘蔗,也有橡胶材质的“牛鞋”供牛穿戴,避免因甘蔗太重,牛只行
走会打滑。/
水井村地势低洼,过去常见台风、洪灾、风灾等自然灾害,在1845年的“六七水灾”后,
当地即形成悼念罹难者“万善爷公”、全台唯一的“牵水(车藏)”信仰,每年农历6月7
、8日举行牵水(车藏)祭仪。
成果展现场展出养殖渔具“虾篮”与“手网”。(摄影/游升俯)
成果展展出牛车使用的“枷车”与“牛鞋”。(摄影/游升俯)
水井村“牵水(车藏)”法会。(图片来源/台湾农村人类生态调查数据库检索系统)
5.完整新闻连结 (或短网址)需放媒体原始连结,不可用转载媒体连结: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90828
6.备注:
※ 一个人一天只能张贴一则新闻(以天为单位),被删或自删也算额度内,超贴者水桶,请注意
※ 备注请勿张贴三日内新闻(包含连结、标题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