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信任的人,却背叛了我”──国家首次

楼主: qazsedcft ( 蛋包饭 )   2022-07-07 02:10:47
1.媒体来源:报导者The Reporter
2.记者署名:文字/曹馥年;摄影/陈晓威;设计/黄禹禛;核稿/张子午;责任编辑/张
诗芸
3.完整新闻标题:“信任的人,却背叛了我”──国家首次启动儿少安置机构及校园性侵访
查,聆听被害人声音
4.完整新闻内文:
“没有嘴巴的孩子”──心理学界这般形容性侵受害儿少。这些孩子的自画像时常没有嘴巴
与胳膊,反映求助无门、不被信任的处境。根据监察院与民间团体的调查,学校与儿少安置
机构性侵通报逐年攀升,每年超过2,500件,当中屡次发生体制对被害人的背叛与盲视,权
势性侵案件尤甚。日前台东的机构发生一起主任涉嫌对安置少年性侵案,具体而微反映出机
构权势性侵的结构性问题,不仅少年的求救被噤声、吹哨者遭报复,连身为保护者的少保官
主任与少年法官,都涉嫌对被害人造成二度伤害。《报导者》独家采访此案吹哨者,爬梳此
案详情,建构出现行机构与制度下的漏洞,为何使权势性侵层出不穷、受害者处境难以被听
见。
为聆听受害者的声音,国家人权委员会展开国家首度的“儿少安置机构及校园性侵”系统性
访查研究,从今年(2022)7月起,征求儿少时期在安置机构、校园里遭受性侵害或性剥削
的受害者
真实案例:当得奖主任遭安置少年指控性侵,你相信谁?
2020年8月21日,因涉入司法案件,被台北士林地院安置在台东K机构的伟凡(化名,案发时
18岁),趁北上参与活动的机会短暂返家,对伯父说出压抑许久的心事:那年4月起,机构
的林姓主任两度带他外出买酒,回机构4楼的主任私人房间同饮,酒后拉他的手互相手淫,
近日主任还趁他在4楼隔离房独处时抓他下体。
儿少安置机构是照顾孩子的地方,里头的“老师”怎会做这种事?伟凡的伯父难以置信,但
看到伟凡担心害怕的模样,决定向机构的社工组长反映,伟凡回机构后也找社工组长诉说委
屈。
不料求救风声走漏,24日深夜,林主任闯入伟凡居住的隔离房,要他签“澄清书”,改称指
控是子虚乌有。根据起诉书内容,当伟拒绝,林主任一拳殴向他下颚,勒住他的脖子,威胁
:“我要找过去在中途之家服务时认识的孩子来教训你、杀你!”
争执到隔日凌晨,林主任下跪道歉,拜托伟凡收回指控。见伟凡心软,他当天中午要求社工
组长陪伟凡一同视讯伯父“澄清事实”。伯父看到伟凡与社工组长的怪异神色,不久又接获
伟凡偷偷求救说挨打,心中疑虑更甚,将此事告诉负责伟凡案件的士林地院少年保护官(后
称调保官)
在系统对孩子不信任之下,各环节的通报之难
8月26日,该调保官到机构接出伟凡会谈。另一位协助开车的台东地院朱姓调保官(以下代
称J),听着伟凡在车上诉说被林主任追打、呼救无人回应,又看见他脖子的明显伤痕,心
揪成一团。
“这么严重的事,肯定会立刻通报吧?”伟凡是被士林地院姜姓少年法官裁往台东安置,辗
转难眠的J,当晚将所见与忧虑LINE给姜法官,对方回复“辛苦了,谢谢”。J也回报此事给
直属主管、台东地院洪姓主任调保官,洪与林主任是旧识,淡淡回复:“我认识的林主任不
是这种人”、“妳不要管”。
K机构出事的消息,很快在少年司法界传开,听到嫌疑人是林主任,许多人半信半疑,或揣
测:“伟凡是不是不服管教,为了离开机构而说谎?”
38岁的林主任,社工系毕业后服务触法儿少,曾出书探讨工作省思。在自介中,他期许自己
“以生命影响生命”,运用社工、教育、法律专业陪伴带创伤进入机构的孩子。2016年,他
被延揽到K机构任职,深受机构创办人信任。
愿收容非行少年的机构有限,每当做出安置裁定,不仅调保官,有时连法官都得逐一拜托机
构收容孩子。做为少数接纳司法儿少的机构,林主任与众多少年法官、调保官交情深厚,常
受媒体采访,曾登上知名演讲平台,并获颁非行儿少辅导优良人员的“金舵奖”。斯文有礼
的形象,很难跟性侵、打人连结在一块。
“还是主任与个案间的界限不够清楚,造成误会?”调保官之间浮现另一种声音。身为安置
儿少的“替代父母”,机构人员与个案间的相处界限如何拿捏,向来是门功课。外人看来,
林主任不仅是社工,也是陪伴机构儿少运动、写歌的“大哥哥”,确实有孩子在关爱下重回
正轨。
在业界的猜疑与冷淡中,J看见系统对孩子的不信任,更深层的叩问是:一位是得奖又出书
的主任,一位是有偏差行为的司法少年,你相信谁?
“你们不报就我来”案件时隔两周终于通报
大人的态度,伟凡看在眼里。J观察,那次在车上的谈话,他就有些退缩了。“我看到另一
种家内性侵被害人的样态,孩子说:‘到此为止,不想影响机构,因为曾被机构滋养。’”
据了解,由于伟凡的说法出现反复之处,主责调保官与姜法官未采信伟凡的说法,也未通报

事发两周,J发现伟凡案件的通报仍无下文。她感到怪异,单是孩子被打伤,就有充足的通
报理由。
她想起职涯中一位没接住的少年,那是一所安置机构生对生性侵事件的加害人,事发时,她
相信机构已通报,却未再次确认,结果机构隐瞒事实,伤害愈滚愈大,少年被判处重刑。她
因此事被弹劾、记过,更让她难受的是,若当初确认通报,涉入其中的少年们,都能及时得
到协助。
“调保官是建议将孩子安置到机构的人,当孩子反映被伤害,站出来不是最基本的吗?就算
儿少有意操弄,身为专业调保官,难道无法判别?”J说到这里有些激动,“这件事情如果
我不通报,我就不配当调保官。”
这时台东地院一名少年法官得知此事,上报到地院院长,并找J讨论,认为台东也应责任通
报。9月8日,J从士林地院得知伟凡案件的通报暂缓,“我说你们不报就我来,下午对方来
讯说已完成性侵通报,我松一口气。”
其实,K机构另一名安置少年宏屿(化名,案发时17岁)也曾在隔离房被林主任借口开玩笑
摸下体。他感到不舒服,但只敢与伟凡相互诉苦。
宏屿因家庭失功能被社会处安置,并因涉入司法案件接受法院保护管束。伟凡挨打的事爆发
后,他的调保官曾找他会谈,他觉得林主任认识很多法院的人,不敢告诉调保官详情,而是
到警局与县府社工会合,报案遭林主任骚扰。
侦查过程,伟凡强调并非为了结束安置而诬赖主任,但性侵案是密室犯罪,举证困难,侦查
陷入胶着。最后社工组长出面证称,林主任曾要她对外宣称伟凡没被猥亵,请伟凡改变说法
、劝说宏屿撤告;检方另在查扣的林主任手机中,找到伟凡被追打时喊救命的录音档。林主
任坦承犯行,台东地检署将他依强制猥亵罪嫌起诉,对伟凡伤害、恐吓罪嫌另案起诉。
相关案件正在台东地方法院审理,林的委任律师杨贵智表示,林在羁押禁见期间,无法取得
其僵直性脊椎炎处方药,亦不明了依法声请就医的权利。由于疼痛难忍,他向检察官反映未
果,为求交保就医而选择认罪。起诉后,林主任主张自己没有性侵犯罪事实,是遭到诬陷。
理应公正的司法专业者涉嫌协助被告,重创儿少保护体制
https://i.imgur.com/OjVzKhX.jpg
台东地检署检察官调查安置机构猥亵案,竟如滚雪球般查出司法人员涉嫌泄密,以及疑似与
被告密切互动等伦理议题,掀起舆论风暴。(情境图,非文中指涉案件)(摄影/陈晓威)
侦查过程,台东地检署检察官林靖蓉从林主任手机LINE通联发现两起案外案,让事件往意料
之外的方向发展。
其一是林主任用LINE与多人讨论案情,不少讯息已删除,或传出不久就收回。“这些人有些
用本名,有些是暱称,一查竟是司法人员,”台东地检署发言人、主任检察官谢长夏说,事
关公务员泄密,检方随即指挥廉政署南部地区调查组成立专案小组调查。
调查发现,林主任疑似向在另一县市任职的侯姓法官,以及台东地院洪姓主任调保官商讨此
案,洪主任还将应保密的被害少年访视、观护工作辅导纪录及公文LINE给林主任。
由于林与侯的对话,涉及只有该案司法人员才知道的细节,检方怀疑可能来自审理伟凡案的
姜法官,但没有实证,加上林主任未吐露删除的讯息内容,因此依泄密罪起诉洪主任,两名
法官以证据不足为由签结,并以有违反法官伦理规范疑虑,去年6月移付其所属法院查处。
而台东地方法院调查洪主任行政责任过程发现,另一名外县市的陈姓法官也疑似私下与林主
任联系。司法院获报后,把侯、姜、陈3名法官发交所属法院调查,调查报告去年底送司法
院核备。陈法官的违失证据不明确,获不处置;姜、侯否认过失但说词不一,退回法院重查
后迟无下文。
媒体揭露,两法官去年考绩甲等,各领30万元与10余万元奖金,直到今年4月涉入猥亵案曝
光才被移付评鉴,并由司法院职务评定评议会重评考绩。由于距离该案启动查处已时隔一年
,引起官官相护之议。
司法院指出,法官评鉴委员会仍在审议两法官所涉违失,待审议结果出炉,始能决定是否调
整考绩。姜法官回应《报导者》采访指出,林主任的案件在法院审理中,她不能对案情发表
意见;但强调她案发迄今未与林主任接触,本案并无延迟通报,且她积极处理,并无延误少
年权益,一切将在法评会中清楚说明。士林地院的主任调保官则回应,他们在伟凡案发生后
,已在当年8月底前通报,但不便证实是性侵或伤害的通报。
其二,洪主任将J的住址、车牌告诉林主任,由林在J的住处外装行车纪录器录影,并佯装司
法志工致电J负责调查保护的少年,要看J是否在出差时摸鱼。全案依违反《个人资料保护法
》之公务员假借职务上机会非法蒐集及利用个人资料等罪嫌,将洪、林两人提起公诉。
据了解,不仅J,与宏屿案件相关的两名调保官也被林主任跟拍车牌。但拍摄地点属公开场
合,洪、林未被追诉刑责。
“起诉书提到,洪、林两人与我有嫌隙,所以联手跟监,但我至今不明白与洪主任的嫌隙何
来?”J说,难道是她那句“你们不通报就我来”,让士林地院受压力而通报,使洪主任被
姜法官责难?
尽义务通报保护少年,得受这样的对待吗?得知被偷拍当下,对于投身28年的少年司法,J
既难受,又感到莫名的丢脸。让她最愤慨的是,理应保护儿少的专业工作者,竟对儿少伤害
如此之深。
事发后,伟凡与宏屿均结案离开机构,林主任、社工组长被解聘,洪主任调整为非主管职,
迄今未复职。监察院指出,该案涉嫌侵害少年隐私权,更可能破坏儿少对体制的信任,正由
监委调查。
校园、安置机构性侵通报增,儿少求助却屡遭机构背叛
若非J坚持通报,林主任性侵儿少的案件,可能仍继续隐藏在司法与机构暗处,即便近年随
著通报规定更趋严格,以及相关工作者知能提升,攀升的通报数背后,仍有不少黑数。
根据卫福部、教育部统计,每年超过16,000件性侵害通报案件中,有6成被害人未成年。自2
016年开始,安置机构性侵通报居高不下,校园通报案件每年超过2,500件,细究会发现警讯
:师对生的性侵比率逐年升高;机构性侵近两成加害人是机构的管理者、工作人员或志工。
监委纪惠容、王美玉、张菊芳、叶大华2021年提出的“政府对防范儿少性侵案件执行成效之
探讨”通案研究,爬梳近10年监院调查的17件重大儿少性侵案,当中11件发生在校园,6件
在安置机构,76%为权势性侵。这些犯罪有着相似情节:被害人普遍遭受机构背叛(Institu
tional Betrayal),呼救遭师长或机构人员漠视;举报案件的吹哨者被报复打压;有时连
地方主管机关都是视而不见的共犯。从案发到揭露,普遍时隔多年,加害人继续任教或任职
,造成更多人受害。
https://i.imgur.com/eUOt4RX.jpg
校园、安置机构性侵通报每年逾2,000件,且有攀升趋势
类似案件中,机构权势性侵的受害者尤其脆弱。
“校园性侵被害人,多数仍有家长的支持系统;安置的孩子几乎是家庭失功能,只能依附环
境相对封闭的机构。”
参与多起机构性侵案件调查的励馨基金会执行长王玥好分析,家外安置儿少普遍有负向童年
经验,有些遭受性侵害或性暴力,或很早就受到性启蒙、对身体界限的认知模糊。一旦遇害
,成长过程的习得无助感常让他们不主动求助,而是消极抵抗,例如不愿和加害的工作人员
共处,但外界看见的是叛逆与难以管教。
https://i.imgur.com/u9IEdFR.jpg
在参与多起机构性侵案件调查过程中,励馨基金会执行长王玥好看见权势性侵中纠结的权力
不对等、依附关系与操控行为。(摄影/陈晓威)
操控、诱骗,“既爱又恨”关系抑制犯行揭露
回顾历年的安置机构权势性侵案,加害者常以建立在信任关系下的亲密互动隐藏犯行。新北
某儿少安置机构练姓生活辅导员,2017年遭控利用陪伴入眠、开导人际关系等机会猥亵5名
少年,判刑4年定谳。花莲某启能中心行政组长形象可亲,被院生唤作“张叔叔”,却锁定
两名重度、中度精障女院生,威胁不带她们出游,性侵、猥亵得逞,判刑13年定谳。
“要是加害人从头坏到尾,提告就对了。最难的是爱恨都有,你对我很好,又对我不好,这
种关系最难处理,”王玥好说。
王玥好表示,机构性侵加害人普遍形象亲和,擅长跟孩子当朋友。近而运用自身权力,让特
定孩子得到某些餽赠或特权,接着制造单独外出或在机构独处机会,伺机下手。
王玥好观察到的犯罪历程,在欧美对“专业人员性侵加害者”(professional perpetrator
)的研究中称作“浸润(grooming,另译性诱骗)”,加害人有意取得儿少受害者及其重要
他人的信任关系,循序达到性碰触、性侵害目的。不同浸润阶段,都伴随情感操控与深化亲
密感,抑制儿少揭露犯行,也有利犯行曝光时脱罪。
欧美研究发现,采浸润手法的加害人,往往擅于操控环境,透过送礼、特别待遇等,正常化
与儿少间过度亲密的关系,并诱骗照顾者或照顾环境。常见用于合理化侵犯模式的行为,包
括持续多次肢体接触,例如搔痒、游戏行为的碰触(例如手伸入裤袋)、试图在机构外跟儿
少见面等。
“被害孩子会想,对方(加害人)没虐待我,还带我吃喝玩乐。虽然我不喜欢对方做的事(
性侵),但该揭发吗?”
屏东科技大学社会工作系系主任赵善如研究受虐儿少保护,也长期投入安置机构中的儿少权
益议题,她指出,这是侦办相关案件时,被害人说词时常反复的原因。
她表示,被害人有情感包袱,觉得自己会不会让加害人没工作?其他机构人员待我很好,自
己会不会害了机构?不知情的同侪,也会怪罪为何要赶走好老师。重重压力下,被害人最后
干脆说不知道、忘记了。类似情况在儿少与身心障碍机构的性侵调查中层出不穷。
王玥好说,这类案件考验专业人员的成熟度,一味责备孩子说词反复,只会让他们更退缩,
应厘清孩子最近承受什么压力,导致改变说词。
https://i.imgur.com/xnD8kd0.jpg
自身的情感包袱、大人的不信任与压力、不知情同侪的质疑与排挤,成为揭露权势性侵犯罪
的障碍。(摄影/陈晓威)
人情压力,阻碍案件通报曝光
在情感依附、权力失衡等多重因素下,单凭对工作人员的身分把关,或加强儿少性教育与身
体界限观念,对预防机构权势性侵来说远远不足。
长期倡议、研究儿少性侵议题的《蝴蝶朵朵》绘者徐思宁表示,应从环境改善与人员训练双
管齐下,让加害人难以下手。环境方面,应避免机构中出现死角;在工作人员训练上,应对
关系界限有更多规范与认识,“能理解浸润是种经营出来的关系,是从逐步侵犯界限开始的
,意识到哪些相处已越线,才能防堵性侵发生。”在机构之外,则要建构孩子可信任的成人
支持网络。
赵善如说,机构确实较难顾及个别化照顾需求,但服务时,应避免一对一认辅制,以免界限
不清或使儿少争宠;以团队为单位服务较理想,例如分成小家,3名大人照顾7个孩子,并让
孩子明白能和每位老师建立关系。“不过安置机构人力的薪资待遇差,人力长期不足,很难
优质化机构的照顾。”
台湾近年不断加强性侵通报流程、纳入更多责任通报人。但无论如何修改,人情因素始终是
最大障碍。通报其他同事未报的案件,是否多管闲事?若嫌疑人是同事,能果决通报吗?万
一调查结果是场误会,往后怎么在职场生存?
王玥好说,若团队没有治标治本的共同信念,只看到通报后衍伸的困难,揭弊者会被视作麻
烦。目前机构通报后得到的责难大于协助,也让机构对通报裹足不前:
“要落实通报机制,棒子跟萝卜都要有。这几年棒子很多,却看不到萝卜。”
监委王美玉也看见相同问题。“对机构而言,通报后恐怕影响捐款与评鉴成绩,形同‘自杀
式通报’,”她表示,对于勇于通报、体质优良的机构,不能只给惩罚,也应引入公部门资
源协助改善。
此外,对于揭弊者,理应保密身分、保障工作与人身安全,但监院在通案研究中访谈发现,
揭弊者常遭到敷衍或打压、被罗织罪名报复惩处、被迫调职后持续在新单位被排挤、引发忧
郁或替代性创伤。还卡在立法院的《揭弊者保护法》草案,并未纳入儿少性侵的通报者。
国内首次机构、校园性侵调查,促国家担起防治责任
纵使让案件浮上台面如此艰难,20年来揭发全台众多校园性侵案的人本南部办公室主任张萍
,在与沉默螺旋缠斗的过程,同时看见案件揭发后带来的改变力量。
13年前,花莲一名遭田姓体育老师性侵的小六田径队员爱林(化名),为了不让学妹受害而
举发恶行,揭开长达7年师师相护、任凭田老师加害至少4名学生的共犯结构。监察院弹劾知
情不报的该校主任与前后任校长,3人被降级改叙、记过,是教育界首例。
张萍说,此案促成《教师法》修正,教师性侵属实即解聘,俗称“狼师条款”;2011年《性
别平等教育法》修正,加重教职员通报责任,否则有免职之虞,隔年校园性侵通报增加3倍
,现在每年平均有40名教职员因性侵学生被解聘、追究刑责。
监委纪惠容投入性侵害及性暴力防治多年,从民间到监察院,看见众多性侵被害儿少因社会
支持不足,生命破洞无从弥补:
“机构与学校发生的性侵,国家有绝对责任。公权力让孩子到校接受义务教育、到机构接受
替代性照顾,孩子却在理应受到保护的地方受伤。”
“如果不知道结构面出了什么问题,我们永远有处理不完的个案,”纪惠容表示,监院虽发
表儿少性侵通案研究,不过是从调查过的17件重大案件资料出发,相对国外的全国性调查仍
有不少局限,这促使她起头督办台湾社会首次的“国家系统性访查研究”。
https://i.imgur.com/i2hnOM4.jpg
当愈来愈多国家着手进行儿少性侵的全国性调查,监委纪惠容起头督办台湾首次针对校园与
安置机构性侵的“国家系统性访查研究”,盼找出当中的结构性问题。(摄影/陈晓威)
据了解,拟定研究计画时,最多的讨论是“受访者是否应被通报”。由于公家机关对性侵案
件有通报责任,不通报于法不合;但性侵害犯罪多为“非告诉乃论”,通报后进入司法流程
,除了程序漫长,时隔多年、证据已消弭的案件,很难藉法律获得公道。实务上不乏愿意贡
献个人经历,但不想司法追诉的性侵幸存者。
最终结论是,仍会通报,但成年受访者可选择不具名或隐匿资讯,并选择是否接受后续服务
。儿少或正受侵害的受访者,就会具名通报。
校园与安置机构儿少性侵全国系统访查计画
主办单位与计画执行时间:国家人权委员会,委员张菊芳、田秋堇督办。执行期间为2022年
7月4日至2023年6月30日。
对象:18岁(含)前曾在校园/儿少安置机构遭受到性侵害的当事人及其重要他人(家人、
朋友、专业工作者)。
在儿少安置机构或校园内遭受性侵害或性剥削,且加害者为校内人士(含老师、学生、行政
人员、职员、教练、社团老师等等)。
在儿少安置机构或校园内遭受性侵害或性剥削,而加害者为非校内人士。
加害者为儿少安置机构或校内相关人员,但受害发生地点不在机构或学校。
受害地点或加害者身分皆与机构或学校无关(例如家内性侵等),但受害者曾经向机构人员
或学校老师表达遭受性侵害或性剥削,未获得任何协助者。
预期找到100位愿意接受面访的受害者,并完成400人次电访(约涵盖200~300名受害者)
联系窗口:此计画有专属网站及访查专线(0800-818-885),专线时间为周一到周五早上9
点30到晚上8点30分,可透过网站或专线联系,安排访谈。
访谈进行方式:可选面访、电访及书访,访谈内容保密,未来在结果呈现上,不会呈现可辨
识出受访者的个人资讯。
接受访谈后,会被通报吗?
若当年遭受性侵害时未曾通报,访员会在说明通报的流程及相关资讯后,向居住所在地的家
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通报。成年人受访者可选择匿名或遮蔽资讯,以及是否接受家防中
心的后续服务。儿少或正在受侵害的受访者,就一定会具名通报。
计画参与者的心理支持?
卫福部目前有7家性创伤复原中心,将为有需求的受访者转介居住地邻近的中心,接受免费
咨商(次数由心理师评估)。
“计画有难度,但乐见国家人权委员会重视,也希望受访者被好好接住,”张萍提醒,该研
究是国家的号召,除了要缜密保护受访者隐私,也应为有需求的国民参与者备妥心理支持资
源。澳洲近年透过大规模性侵调查研究,发掘众多制度与法律的根本性问题;刚起步的台湾
,研究资源或许还无法比照,但总是踏出好的一步。
澳洲经验:历时5年,细腻聆听机构性侵被害人
https://i.imgur.com/6PBWXia.jpg
2017年12月15日,澳洲“机构对儿童性侵事件回应皇家调查委员会”主席麦克莱伦(Peter
McClellan,左)将委员会历时5年完成共17卷及189项建议的“最终报告”呈交,时任澳洲
总督柯兹葛洛夫(Peter Cosgrove,右)代表政府正式签收。(摄影/Australian Governm
ent Royal Commission via AP/Jeremy Piper/达志影像)
从1980年代起,欧美各国接连揭发神职人员性侵案,开启相关研究。英国、新西兰与苏格兰
等,皆启动全国性的儿童性侵调查,规模最大者,是澳洲政府“机构对儿童性侵事件回应皇
家调查委员会”的机构性侵调查研究。
这项从2012年起历时5年、投入3.4亿澳元(约新台币70亿元)的研究,有6,875位受害者出
面述说经历。出席保密面谈的幸存者,近6成超过50岁,年龄最长为93岁、最小7岁,平均历
时24年,才初次说出伤痛。
该调查发现,有5成受害人的首次受害年龄为10到14岁,4成在安置机构遇害,3成于学校发
生,64.3%受害人为男性,有超过9成受访者受忧郁症等精神健康议题之苦。
皇家调查委员会对此提出409项建议,包括成立“儿童安全国家办公室”推广预防儿童性侵
国家政策;成立“全国补偿计画”予以补偿与咨商服务;澳洲政府向机构儿童性侵受害者及
相关家庭发表公开道歉。
为何澳洲的调查,能让这么多性侵幸存者出面述说私密且沉重的遭遇?曾翻译并深度探讨此
研究的徐思宁表示,因为该项调查以受害者为核心,做了许多严谨且温柔的安排。
徐思宁的另一半陈洁晧,幼时遭到熟人性侵。陪伴过程,她大量阅读国外的儿童性侵研究,
澳洲对当事人的细腻倾听,让她非常有感。徐思宁表示,澳洲皇家调查委员会是独立于政府
之外、因应不同重大公共问题成立的临时法定组织,历年调查极具公信力与影响力,深获人
民信任:
“对曾遭机构背叛的受害者来说,皇家调查委员会并非既有机构,而是为了解决机构问题成
立的支持。他们能放心诉说、得到协助,不会被推回旧体制内。”
研究启动访谈前,也会委托众多专家,审核澳洲当前的咨商服务能否有效支持受害者复原。
“不同脉络下的机构性侵,会造成不同的冲击与影响──在教会遭侵犯,跟在安置机构遭侵
犯的处遇就不同。对不同背景或原住民族受害者,也需提供能理解其文化、语言的法律与心
理支持。”
为让受害者在友善且保密的环境诉说,澳洲政府修订《皇家调查法》,新增“保密面谈”机
制,受害者能在不公开、不用宣誓、无须接受交叉询问下述说经历,也可透过电话、书面及
公听会做陈述。
访谈前,计画人员陪同受害者做准备,安排交通、住宿,说明现场流程与访谈环境。受害者
可选择调查员的性别,或由朋友陪同出席,或申请情绪辅助犬(support dog)。访谈前,
有咨商师陪同身心安顿,访谈结束后,将由同一名咨商师追踪并予以支持。受害者的个资保
密,且可选择是否让经历在报告中呈现。
此外,计画有一笔基金,提供参与者心理咨询或法律支持。
“受害者不用既有资源,一定有其原因,因此这些资源都独立于既有系统外。”
最后,徐思宁点出澳洲处理的关键:“参与这个研究,不需公开、通报、上法院,不会发生
无法控制的事。支持系统里的人,是可以建立关系的人,整个过程都能让受害者感到自己的
隐私与感受被尊重。”
台湾的系统性访查已启动,当家人、伴侣选择诉说经历,能如何陪伴?徐思宁坦言这因人而
异,每位受害者述说后的身心反应不同,成年、未成年需关注的面向也不同,很难有标准SO
P。
“陪伴者要理解的是,机构性侵受害者被信任的老师、机构人员侵害,不只身体受伤,关系
也受伤。”她说,多数性侵幸存者,第一个倾吐的对象通常不是警察或咨商师,而是身边重
要的人。否定、消极、谴责的态度,都将对受害者带来长远伤害。
“这么讲有些老生常谈,但受害者在关系中受的伤,陪伴者能以信任与爱来弥补,不让受害
者独自面对,”徐思宁说。
这些,都知易行难。
案例分享:我能怎么听你说?
34岁那年,陈洁晧说出自己3岁时被奶妈一家人性侵的遭遇。回顾当时最深的恐惧,他说,
第一个是没人相信怎么办?第二个是万一带给家人(伴侣)麻烦怎么办?
初次叙说后,陈洁晧最大的困难是吃跟睡。压抑多年的记忆,一经活化栩栩如生,他日常节
奏混乱,完全失去胃口,一入睡便触发恶梦,短时间掉了10公斤。与徐思宁的互动,仿佛回
到那个惊惧的3岁小孩。在徐思宁陪伴下,一年半后,他逐渐重拾人生掌控权,重新哭、笑
、诉说内心感受。
从个人经验、文献与其他受害者的分享,他与徐思宁整理诉说性侵经历时可能出现的身心反
应,以及陪伴者适切的聆听与回应方式。更多资讯可参考人本教育札记。
诉说者
每个人诉说受侵害遭遇后的反应不同,有人感到放下心中大石,但也可能启动程度不一的身
心反应。
急性期:初次诉说时,身体压力系统触发,受害者可能会呕吐、腹泻、睡着、动弹不得,严
重时可能解离。
中长期:一些受害者对外在环境格外敏感,出现情绪激动、恐慌发作(panic attack)高度
不安全感。或无法回应外在环境,疲倦、不易入睡、无法感受或思考。两种状态可能来回摆
荡。
陪伴者
对儿少受害者:首先要确保他们的身心安全,揭露后应免于再度受到伤害。聆听同时,要对
儿少清楚告知你接下来的行动以及可能发生的事,并避免无法做到的承诺。例如有通报责任
者,不能答应孩子提出的保密要求,而是要说明接下来会将孩子提供的讯息告诉哪些人,以
及为何这么做。
对成人:倾听、相信并给予情绪支持,对方述说时,能以“嗯”等语助词让对方了解你正在
聆听。不责备或质疑受害者,并让对方明了“发生的事不是你的错”。
述说过程,多数受害者的感知会变得格外敏锐,加上性侵是侵犯身体界限而造成伤害,因此
不适合透过拥抱、拍肩等身体接触表达情绪支持。
5.完整新闻连结 (或短网址)需放媒体原始连结,不可用转载媒体连结:
https://bit.ly/3Aq8s4y
6.备注:
揭弊者常遭到敷衍或打压、被罗织罪名报复惩处、被迫调职后持续在新单位被排挤、引发忧
郁或替代性创伤。还卡在立法院的《揭弊者保护法》草案,并未纳入儿少性侵的通报者。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