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先有节还是先有传说? 9个端午冷知识“最

楼主: b10485762000 (台北寂寞部屋)   2022-06-03 10:13:47
1.媒体来源:ETTODAY
2.记者署名:记者魏有德/综合报导
3.完整新闻标题:先有节还是先有传说? 9个端午冷知识“最初非良辰吉日”
4.完整新闻内文:
端午节到来,应景美食和过节习俗成为街头巷尾民众讨论的热门话题,尤其是端午的起源
有纪念屈原或避瘟保健的各种说法,再加上端午节最初曾被视为“不吉祥的日子”,因此
,在古时候的人们多会在农历五月初五到来的时候以“端午安康”取代“节日快乐”。不
过,也有专家认为这种说法没有依据,跟“恶日”也毫无关系。
端午节起源?
端午节的的时间是农历五月初五。在古汉语中,“端”有开始、初始的意思,“端五”也
就是“初五”。描述地方风俗和风土民情的古籍《风土记》中提到,“仲夏端午。端者,
初也。”此外,古人用天干地支纪年,农历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被认为是“
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
端午节别名?
端午节还有天中节、诗人节、浴兰节等诸多名称。其中,端午节是农历五月五日,五、午
同音,五、五相重,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部分地区称作“五月节”。
端午节为纪念屈原而来?
在传说中,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屈原。事实上,在汉魏六朝时期出现“先贤纪念”的
概念,当时对端午节的人物纪念各地略呈差异,不过,以纪念屈原的说法在后世流传最广
。端午节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先有传说故事还是先有节日,在学术界上仍有争
议。
端午节是“恶日”?
古代医疗条件较差,进入农历五月气候开始变炎热,蚊蝇孳生带来的百病往往造成古人疫
病大流行,因此,古人认为五月是毒月,第五日更是毒月中的毒日或恶日。民俗说法认为
,连端午出生的孩子都不吉祥,此外,还有“五月盖房,令人头秃”等不好的俗语出现。
不能说端午节快乐?
受古人对端午“恶日”的偏见,认为端午并非良辰吉日,只能祝福别人“端午安康”,而
不能说“节日快乐”。有民俗学者认为,这种说法没什么依据,跟“恶日”也毫无关系,
甚至在中国大陆北方,部分地方的端午还是“小女儿节”,可以互祝快乐。
粽子的由来?
传说中,粽子是纪念屈原投汨罗江,民众为不让鱼虾吃掉其尸体而做成米团等,投入江中
喂食鱼虾而来。事实上粽子出现的历史相当悠久,一度称为角黍,其后出现“蒸裹”、“
白玉团”等别名。在馅料上,肉、板栗、红枣等五花八门,有甜有咸,尤其在宋朝,人们
把果品也包入粽子,十分可口。
端午节应景美食?
粽子是人们熟知的端午节必备食物。在大陆各地,还有煮好的大蒜蛋、打糕,黄瓜、黄鳝
、黄鱼、咸鸭蛋黄及雄黄酒组成的“五黄”。在江苏高邮一带的人们,喜欢在端午时吃“
十二红”,指的是油爆虾、炒红苋菜、朱砂豆腐等;还有部分地区要吃“五毒饼”,五毒
饼是一种酥皮点心,盖有红戳,做成蝎子、蜘蛛等“五毒”的造型。
绑五色线的作用?
端午节除赛龙舟、挂艾草菖蒲、拜神祭祖、打午时水、放纸鸢(风筝)、佩香包等为人熟
知,还有给小朋友手腕上系上五色线的习俗,称为“端午索”或“长寿线”,也有不少地
方在端午节用艾草、菖蒲制作成人形“吸收毒气”,有祛病避邪、祈求平安的寓意。
如何避五毒?
五毒即为蛇、蝎子、蜈蚣、壁虎及蟾蜍,古时候人们为了避开夏天五种毒虫的叮咬,喝雄
黄酒成为一种风气,还有的地方在端午节时把“五毒”做成剪纸,贴在门窗、墙上,或者
系在儿童手臂上;也有地方将剪纸剪成“五毒”造型的葫芦,寓意用葫芦“镇住”五毒。
端午节小孩玩什么?
古时候没有手机、电脑,小孩在端午节日时会玩一种叫做“斗草”的游戏,玩法有两种,
一种互以草名对答,对不上为输;一种比试草的韧性,坚韧者赢。此外,宋代也流行射柳
和打马球,宋明以后,端午节亲友间除互赠粽子、香包外,还会以扇子为节礼。
5.完整新闻连结: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20603/2265067.htm
6.备注:
※ 一个人一天只能张贴一则新闻(以天为单位),被删或自删也算额度内,超贴者水桶,请注意
※ 备注请勿张贴三日内新闻(包含连结、标题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