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trolleybus99 (不要问)》之铭言:
: 标题: [问卦] 神明不用投胎吗
: 时间: Sat Dec 19 11:17:16 2020
:
: 很多神明都是某个年代
: 德高望重
: 对邻里有功的的人
: 像是郑成功 关公之类的
:
: 以他们打打杀杀一辈子
: 死后要去到美好的地方应该很难吧
: 如果这样
: 那那些高僧大德不就是笨蛋了吗
如果没有重大的善业和恶业,
临死业会决定众生轮回到哪里,
至于中阴身是假佛教大乘经典瞎掰不是佛教教义!
要更详细了解佛教的轮回理论可以参考: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633698072.A.976.html
R: [问卦] 原始佛教是怎么理解和解释死后世界的?
:
:
: 到现在也还常看到他们会下来附身在乩童上
: 如果真的是他们下来附身
对天神来说人类很臭很恶心
http://agama.buddhason.org/DN/DN23.htm
长部23经/波亚西经(大品[第二])(庄春江译)
同样的,亲王!对诸天来说,人类是不净的、被名为不净的;恶臭的、被名为恶臭的;应
该嫌恶的、被名为应该嫌恶的;厌逆的、被名为厌逆的,亲王!人的味道上逼至天界一百
由旬。
只有低级的鬼神才会想要附身在人身上。
: 那他们不用投胎吗?
要了解佛教正法断除所有烦恼不再投胎必须亲近上座部佛教善知识、听正法、修四念处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099_041
杂阿含经(一一二五)
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须陀洹道分,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
对佛弟子来说要想了解佛法重要的必要条件是亲近善男子、听正法,
如果只是自修佛教经典却不亲近善男子、听正法这是错误的修行方法。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100_005
别译杂阿含经(一〇二)
一时,佛在优楼频螺聚落,泥连河侧菩提树下,成佛未久。佛于树下,独坐思惟,而作是
念:“唯有一道,能净众生,使离苦恼,亦能除灭不善恶业,获正法利,所言法者,即四
念处。云何名为四念处耶?观身念处、观受念处、观心念处、观法念处。若人不修四念处
者,为远离贤圣之法,远离圣道。若离圣道,即远离甘露。若远离甘露,则不免生老病死
、忧悲苦恼。如是等人,我说终不能得离于一切诸苦。若修四念处,即亲近贤圣法者,若
亲近贤圣法,即亲近贤圣道。若亲近贤圣道,即亲近甘露法。若亲近甘露法,即能得免生
老病死、忧悲苦恼。若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等人,即说离苦。”
只有修四念处才能断除所有烦恼走向涅槃、
不修四念处就没办法断除所有烦恼走向涅槃、
因此佛弟子必须亲近上座部佛教善知识、听正法、依照善知识教导的正法修四念处
才能断除所有烦恼走向涅槃。
如果神想要结束轮回不再投胎必须
亲近上座部佛教善知识、听正法、依照善知识教导的正法修四念处。
修四念处修到成为佛、独觉佛、声闻阿罗汉弟子就会断除所有烦恼结束轮回,
佛、独觉佛、声闻阿罗汉弟子死后会入无余涅槃界只有快乐没有烦恼不再生老病死。
佛是在无佛教的人间自修四念处无师自悟之后声闻阿罗汉弟子靠听闻佛法修四念处觉悟,
例如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优婆离、阿难、目犍连子帝须、那先、马哈希、明昆
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声闻阿罗汉弟子,
独觉佛也是无佛教的人间自修四念处无师自悟不过没能力教众生佛法,
独觉佛和声闻阿罗汉弟子
已经修四念处证完道、果、涅槃、断除所有烦恼不再轮回也不会成佛。
真正的佛没有说“所有众生都应该成佛”,
上座部佛教的佛弟子是自己自由选择要成为佛、成为辟支佛或成为佛的阿罗汉弟子,
不管是佛、独觉佛、佛的阿罗汉弟子都已用智慧断除所有烦恼不再轮回
死后直接入无余涅槃界。
佛的智慧和神通比独觉佛和阿罗汉弟子更高所需要的修行时间也更长,
成为阿罗汉弟子所需的修行时间比成为佛或成为独觉佛短,
因此大多数上座部佛教佛弟子不想成佛想要当佛的阿罗汉弟子早点消除贪瞋痴脱离轮回,
只有少数的上座部佛教佛弟子想成佛。
所有的佛和独觉佛都是男人 神没资格当佛和独觉佛
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26_028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八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一一六)中阿含林品瞿昙弥经第十(第二小土城诵)
阿难!当知女人不得行五事,若女人作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及转轮王、天帝释、魔王
、大梵天者,终无是处。当知男子得行五事,若男子作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及转轮王
、天帝释、魔王、大梵天者,必有是处。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125_026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六
等见品第三十四(三)
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
汉传佛教的增壹阿含经清楚说明所有的佛都是人在人间成佛,
不可能在三界外的西方极乐世界成佛。
http://tripitaka.cbeta.org/T23n1440_003
萨婆多毘尼毘婆沙卷第三
又沙门四果多在人中得,佛与辟支佛必在人中得漏尽故也。是以害人波罗夷,余道不得波
罗夷。
所有的佛和辟支佛(独觉佛)一定在人间得漏尽通成佛。
不过神有机会听闻佛法修四念处当佛的声闻阿罗汉弟子,
例如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优婆离、阿难、目犍连子帝须、那先、马哈希、明昆
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声闻阿罗汉弟子,
当神听闻佛法修四念处成为佛的声闻阿罗汉弟子后就不会再投胎死后入无余涅槃界。
:
阿弥陀佛、药师佛、观世音、地藏王、是假佛教 学佛教正法必须跟上座部佛教老师学习
汉传佛教长阿含经记载现在不存在和释迦牟尼佛同等的其他佛
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01_012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二
(一八)佛说长阿含第二分自欢喜经第十四
舍利弗言:“我当报彼:‘过去三耶三佛与如来等,未来三耶三佛与如来等,我躬从佛闻
,欲使现在有三耶三佛与如来等者,无有是处。’世尊!我如所闻,依法顺法,作如是答
,将无咎耶?”
佛言:“如是答,依法顺法,不违也。所以然者?过去三耶三佛与我等,未来三耶三佛与
我等,欲使现在有二佛出世,无有是处。”
释迦牟尼佛预言正法有五千年
http://tripitaka.cbeta.org/N63n0031_001
弥兰王问经第1卷
由此更经二百十八年,目犍连子帝须破诸异派,为第三合诵。
次名大摩哂陀之比丘于铜鍱洲,住立我教。
然,更由正等觉者般涅槃经五百年,有名弥兰王,
志求全阎浮提中依自己之智力而起微妙之诸问,沙门婆罗门依微妙之问而破时,
有一名那先比丘,破王之说,以种种之譬喻令感叹,不昙其教,
至五千年之后,令其教坚固住立。
虽然释迦牟尼佛说过印度半岛的正法只有五百年
释迦牟尼佛预言过目犍连子帝须尊者召开第三次结集宣扬正法拆穿假佛法错误后
大摩哂陀尊者会把佛教正法传入铜鍱洲(斯里兰卡)
之后那先尊者会对弥兰王宣扬正法
让佛教正法维持五千年,
目犍连子帝须尊者、大摩哂陀尊者、那先尊者都是有六神通和四无碍解智的阿罗汉,
大摩哂陀尊者在斯里兰卡建立大寺后大寺派成为维护释迦牟尼佛正法律的重要力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f68cdb80101bk40.html
佛教历史上的六次经典结集
第三次结集以目犍连子帝须尊者为首的一千阿罗汉长老共同认证十方诸佛是假佛教
佛教分裂后上座部外其它部派不断窜改佛教教义例如大众部瞎掰一切方向全都存在诸佛,
因此阿育王请目犍连子帝须尊者拨乱反正将窜改佛教教义的大众部和其他外道逐出僧团,
因为窜改佛教教义被逐出僧团的大众部和其他外道总共有六万人。
之后目犍连子帝须尊者挑选一千个有六神通四无碍解智的阿罗汉长老举行第三次结集,
目犍连子帝须尊者在第三次结集中发表《论事》宣扬佛教正法拆穿假佛教错误。
https://tripitaka.cbeta.org/N62n0030_021
论事第21卷
第六章 一切方论
(自)彼佛何名、何生、何姓耶?彼佛之父母何名耶?
彼佛之一双弟子何名耶?彼佛之近侍何名,持如何之衣,持如何之钵耶?
于如何之聚落、村邑、都城、王国、地方耶?
佛一定是父母所生有名有姓的名人,佛的姓是继承父亲的姓。
释迦牟尼佛是两千多年前存在过的人名字叫“悉达多”、姓“乔达摩”,
释迦牟尼佛的父亲名字叫“萨都丹拿”、姓“乔达摩”,
释迦牟尼佛的母亲名字叫“摩耶”、姓“瞿昙弥”。
大众部瞎掰有十方诸佛却讲不出十方诸佛生平基本资料连十方诸佛名字跟姓都讲不出来。
虽然目犍连子帝须尊者将窜改佛教教义的大众部和其他外道逐出僧团,
不过目犍连子帝须尊者没办法将假佛教斩草除根,
释迦牟尼佛入灭五百年后印度半岛的正法时代结束,
大众部的徒子徒孙变本加厉更进一步集体创作发明“大乘”经典
自吹自己的错误信仰是高级“大乘”,
抹黑释迦牟尼佛说的佛法是低级“小乘”、“方便说”、假的“非实化城”。
例如
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大般涅槃经、心经、金刚经、圆觉经、梵网经(菩萨戒)、楞严经
就是假佛教大乘经典。
阿弥陀佛、药师佛、大日如来是假佛教大乘经典瞎掰出来的大乘假佛。
观世音、文殊、普贤、维摩诘、龙树、地藏王是假佛教大乘经典瞎掰出来的大乘假菩萨。
大众部徒子徒孙变本加厉集体创作发明假佛教大乘经典瞎掰更多十方诸佛故事例如:
西方有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东方有药师佛和净琉璃世界等等,
不过还是掰不出十方诸佛〈例如阿弥陀佛和药师佛〉生平基本资料〈例如名字跟姓〉。
大乘信徒喜欢幻想“十方诸佛”〈例如阿弥陀佛和药师佛〉有求必应很厉害,
不过却完全讲不出自己信的“十方诸佛”〈例如阿弥陀佛和药师佛〉名字跟姓。
虽然释迦牟尼佛已经入灭两千多年,
不过现在还是有很多人知道释迦牟尼佛的名字叫“悉达多”、姓“乔达摩”。
既然大乘信徒说现在真的有阿弥陀佛和药师佛存在很灵验,
怎么会连阿弥陀佛和药师佛的“名字”跟“姓”都讲不出来?
现在佛弟子应该归依的佛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个佛,
不应该归依来路不明、没名没姓的“大乘十方假佛”〈例如阿弥陀佛和药师佛〉。
有六神通四无碍解智的上座部佛教那先尊者开示说明不可能同时存在两个佛
https://tripitaka.cbeta.org/N63n0031_001
弥兰王问经第1卷
序言
时,尊者那先于其日、其夜,与无碍解俱逮得阿罗汉位。
https://tripitaka.cbeta.org/N64n0031_015
弥兰王问经第15卷
第八 二佛不出世之问
大王!如是,此之十千世界运载一佛,运载唯一如来之功德。若第二佛出世,此十千世
界无法运载,应震动、动摇、倾、下倾、横倾、散乱、坏、崩、破灭。
大悲咒是假佛教 观世音是假佛教假菩萨
https://tripitaka.cbeta.org/T20n1060_001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第1卷
观世音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诸人天,诵持大悲章句者,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
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随愿皆得往生。”
“大乘假佛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的作者不懂佛法才会瞎掰有观世音保证念大悲咒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授手。
地藏王是假佛教假菩萨
https://tripitaka.cbeta.org/T13n0412_001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
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
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
刚彊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大乘假佛经”“地藏菩萨本愿经”
的作者不懂佛法才会瞎掰十方诸佛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
大摩哂陀尊者在斯里兰卡建立大寺后大寺派将会让释迦牟尼佛正法律持续五千年
http://tripitaka.cbeta.org/N63n0031_001
弥兰王问经第1卷
由此更经二百十八年,目犍连子帝须破诸异派,为第三合诵。
次名大摩哂陀之比丘于铜鍱洲,住立我教。
然,更由正等觉者般涅槃经五百年,有名弥兰王,
志求全阎浮提中依自己之智力而起微妙之诸问,沙门婆罗门依微妙之问而破时,
有一名那先比丘,破王之说,以种种之譬喻令感叹,不昙其教,
至五千年之后,令其教坚固住立。
大摩哂陀尊者是阿育王的儿子有六神通和四无碍解智,
大摩哂陀尊者在铜鍱洲(斯里兰卡)建立大寺后
大寺派成为维护释迦牟尼佛正法律的重要力量,
假佛教大乘入侵斯里兰卡时无畏山寺派迷信假佛教大乘经典,
不过大寺派坚守释迦牟尼佛说的正法律不向假佛教大乘的恶势力屈服。
大乘信徒玄奘抹黑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大寺派“斥大乘习小教”
http://tripitaka.cbeta.org/T51n2087_011
大唐西域记卷第十一(二十三国)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大总持寺沙门辩机撰
佛教至后二百余年,各擅专门,分成二部:
一曰摩诃毘诃罗住部,斥大乘,习小教。
二曰阿跋耶祇厘住部,学兼二乘,弘演三藏。
被大乘信徒玄奘抹黑为“习小教”的摩诃毘诃罗住部就是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大寺派,
阿跋耶祇厘住部就是迷信假佛教大乘的斯里兰卡无畏山寺派。
大家可以理智思考,
释迦牟尼佛说的正法怎么会是“小教”?
正确的说法是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大寺派习正法斥大乘。
经过一番斗争后邪不胜正
代表释迦牟尼佛正法的上座部佛教僧团(大寺派)维护佛教正法
将窜改佛教教义的假佛教大乘(无畏山寺派)赶出斯里兰卡。
要更了解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大寺派怎么保卫释迦牟尼佛亲传的正法律
还可以参考上座部佛教玛欣德比库《论南传佛教的传承》和
汉传佛教净海法师的《南传佛教史》。
https://blog.xuite.net/mop.david/blog/33553692
论南传佛教的传承
(林欣——玛欣德比库出家前俗名,本文载于香港《内明》第281期 1995.08.01)
http://www.phortortemple.net/fojiaoshilue/nanchuanfojiao/614.html
汉传佛教净海法师《南传佛教史》
第一篇 斯里兰卡佛教史
第四章 佛教发展的时期
http://www.phortortemple.net/fojiaoshilue/nanchuanfojiao/615.html
汉传佛教净海法师《南传佛教史》
第一篇 斯里兰卡佛教史
第五章 公元十至十五世纪的佛教
现在的上座部佛教源自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大寺派
http://www.phortortemple.net/fojiaoshilue/nanchuanfojiao/636.html
汉传佛教净海法师《南传佛教史》
第三篇 泰国佛教史
第二章 素可泰王朝的佛教
总之,
在公元十二、三世纪,缅甸、泰国、柬埔寨、孟族、老挝等,
已完全信仰斯里兰卡系的上座部佛教,
而大乘佛教渐趋隐没和灭亡。
(陈明德:《泰国佛教史》第11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