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deepdish (Keep The Faith)
2021-11-19 12:57:26拜托 书都没读好 不要出来丢人现眼
不会念书起码 google 一下维基百科
朋党论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8B%E9%BB%A8%E8%AB%96
《朋党论》,北宋欧阳修的著名文章,为了反驳政敌而写,
是中国古代有关朋党的最著名文章。
背景
古以来,朋党都视作坏事,在宋代,“朋党”更是打击政敌的最好罪名。
范仲淹为人以天下为己任,意气轩昂,认为朋党有正邪两种。
1043年,范仲淹和韩琦推行庆历新政,第二年,
不少人开始攻击改革派范仲淹、韩琦、富弼和欧阳修自成朋党。
宋仁宗听闻后质问范仲淹,他竟打破惯例不作自辩,公然直率回答说,
自古君子小人“未尝不各为一党”,视乎君主是否明察。
宋仁宗对他的答复不甚满意。
欧阳修随即奏上《朋党论》,独出心裁作翻案文章,
反说君子才有朋党,小人倒没有;换言之,被称为朋党的才是好人。
译文及注释
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71697/prose_translations/4252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
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
大概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
这是很自然的规律。
但是臣以为:
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
这是什么原因呢?
小人所爱所贪的是薪俸钱财。
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
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
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
所以说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
君子就不是这样:
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
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
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
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
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唐尧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为一个朋党,
君子八元、八恺等十六人结为一个朋党。
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
唐尧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
等到虞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廷。
他们互相推举,互相谦让,一共二十二人结为一个朋党。
但是虞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得到大治。
《尚书》上说:
“商纣有亿万臣,是亿万条心;
周有三千臣,却是一条心。
”商纣王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于是纣王因此而亡国。
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而兴盛。
后汉献帝的时候,把天下名士都关押起来,把他们视作“党人”。
等到黄巾贼来了,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党锢释放了他们,
可是已经无可挽救了。
唐朝的末期,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昭宗时,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杀害了,
有的竟被投入黄河,说什么“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
唐朝也就随之灭亡了。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商纣王;
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汉献帝;
能杀害“清流”们的朋党的,谁也不及唐昭宗之时;
但是都由此而使他们的国家招来混乱以至灭亡。
互相推举谦让而不疑忌的,谁也不及虞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虞舜也毫不猜疑地进用他们。
但是后世并不讥笑虞舜被二十二人的朋党所蒙骗,却赞美虞舜是聪明的圣主,
原因就在于他能区别君子和小人。
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
谁也不及周朝;
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多却不感到满足。
前代治乱兴亡的过程,为君主的可以做为借鉴了。
※ 引述《jimgene (jimgene)》之铭言:
: 所谓“朋党”指的是臣子们为了争权夺利,从原本的个体组成集团、派系来相互争斗。
: 意思就是这些人会抱团
: 出现危害自身利益的事情时
: 就一起跳出来斗烂对手
: 让自身利益最大化
: 这些事情本来是明朝的
: 但是我现在看起来
: 怎么台湾也在朝这个目标走
: 明朝是越斗越空虚
: 斗到直接灭国
: 历史总是如此相似
: 现在台湾跟历史课本有87%像了
: 台湾是不是在走明朝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