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卦] 郭婞淳事件 现实社会的看法?

楼主: iamsiusa1 (王奕凯)   2021-07-28 07:24:06
郭跟教练的拥抱事件,看到现在的一些争论,想到了之前看过的两个影片故事。
内容是这样,男主在电车上看到一个男生站在一个女生后面抚摸女方,后来男主鼓起勇气上前制止,结果男生说他是女方的男朋友,男主不死心,还继续问女方有没有被胁迫,女方看到他逼问的行为还给了男主一个白眼跟骂神经病,就跟男朋友下车了。
另一个相关影片是之前日本的电影《即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内容讲述男主在拥挤的列车上被前方的女方控诉其痴汉行为,男主尽力举证证明自己没有做痴汉行为,但仍被社会死亡、工作尽失的情况下,仍主张捍卫自己清白的影片。
为什么想到这事情?因为显然现在争议的观点就是这两个点出发的,两个影片中的男主的行为都没错,他们面对的都是看到一个常态经验下可能的问题,如果今天按社会事件,即使夫妻、男女朋友,都有发生过权力不对等的非合意状况下的性骚性侵机率。
那么有旁人看到教练拥抱郭而郭没当下表现显著的开心,想到像男主这样去表达关心,并没有什么不好。
而另一些人则是认为性骚的认定应该由郭本人去主张,旁人不应该直接直指或批评教练本身的行为是否已经等于是性骚,这也没什么错。
因为也曾有案例是有人因为被旁人不知道双方互动的知情同意的边界在哪,却因为指控导致社会性死亡的悲剧。
事实上,这起事件中,真正有明显问题的是未听当事人表达就直接断定教练是性骚扰的人,还有认为这些行为只要非当事人就该默不作声的人。
如果只是停在提出质疑、提出身体界线主张应该要积极同意,去留言或询问当事人感受,没有什么争议。
但从质疑性骚直接跳到的直接认定犯罪,当然就会产生出为什么要帮当事人代言的问题,或是认为因为当事人没有表态,我们就什么都不该去关心,这种心态也会导致社会需要帮助协助的霸凌事件可能被忽略。
所以整理出来,可见现在争论的人群可分类为以下。
状态一、看到影片提出对教练质疑的
装态二、看到影片直接指控教练的
状态三、主张讨论身体界线应紧缩的
状态四、批评直接绕过当事人感受指控教练的
状态五、批评看影片就提出质疑教练跟主张的
状态六、担心主张社会身体界线紧缩导致更多诬告产生社会性死亡的。
以上六种状态中,4.5.6中都有对1.2.3类型的批评。
但其实1.3类的没有什么好批评,提出主张跟看到郭表情提出质疑,依据社会案例经验所以加强警戒,对人权是有利的。
而4.6类的人,批评的点跟提出讨论的反应也没错,因为绕过当事人直接指控跟主张要警戒诬告的社会性死亡也对人权有利。
最莫名的是2.5类人,一个看到影片没问过当事人就直接认定控诉教练一定有问题,另一个则主张因为我们都不知道当事人状况所以最好都乖乖闭嘴不要提出质疑。
然后这两类的人,藏在13类跟46类当中,然后直接开地图炮批评整个类群的人。
然后导致讨论失焦。
其实很多议题讨论都是这样,人类思想主张往往仅是分保守跟自由的区块,真正造成讨论失去理性的,则是在逻辑上产生不合理的任性的那群人。
而并非主张本身。
主张的冲突,可以做利弊分析,然后让大众按现况环境与经验的广度做制度法律的筛选,适当修法以符合社会前进的需要。
但是不合理任性的加入,就是导致社会辩论跟进度停滞的主因,然而大多数属于不合理任性类型的人,却不会认为自己的主张有什么问题。
因为往往第二类人认为自己是第一跟第三类状态的答案。
第五类人也认为自己是第四类跟第六类状态的最佳解。
会产生这样的认知,往往也是出自于一种极度肯定或否定自己的造成。
一边往往极度肯定自己的经验跟直觉所以快速下判断,一边则是往往没信心相信自己的经验直觉所以不做判断。
但却同样都会拉其他类型的人来为自己的任性断定做肯定,然后开地图炮批评其他类型的主张为错。
这种讨论失焦的感觉真的很折磨人心。
其实郭跟教练的互动的表现只是一个引题,当事人的感受是个案的状态。
至于整个社会有没有因为身体界线宽松导致人权被侵犯,界线松或紧在法律上怎样设定,让各性别的人权都能更提升,是可以好好讨论的。
但不要用郭跟教练个案来直接绕过当事人感受、以及主张别人的质疑跟担忧是错的好吗?
这完全是两码子是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