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卦] 中医狂粉的小孩是不是很可怜?

楼主: DaiRiT (戴尔特)   2021-07-18 23:21:11
※ 引述《jjjo 看板: Gossiping》之铭言:
: 《说文解字》中并没有[症]通[证]喔
: 古时[症]才是通[症]
: 至少到唐朝时才有[症]通[症]
: https://imgur.com/ElgVHs2
: 宋朝[朱子语类]:“克己复礼,便是捉得病根,对症下药”<==这也通对症下药
: 所以在东汉的说文中,并没有出现[症]
: 伤寒中所阐述的的[证]根本不是症状
: 而是六经之[证],[证]下才包含个型态的病症
我有说过在《说文》是没有“症”这个字的哦,“症”字是在后来才有而且是“证”的俗
体字
: 前面有讲了东汉的症不通证
: 您这一段的假设没有意义
: 实际上并没有[证][症]混用
是后世出现的“症”字跟过去所使用的“证”相通
在《王力古汉语字典》里面,“症”字条:“症,‘证’的俗体字。”
是后来出现的“症”字为“证”字的俗体字,只是在东汉还未出现“症”字,懂吗
: 古人讲的全都是[证]喔
: 举几个例子
: 1.痰饮证
: 2.黄疸证
: 3.淋证
: 4.血证
: 5.痹证
: 所以“证,告也。”,呼应您前面所讲解的
你一直没搞清楚,你一直用现代意义的证套到古代,不是只有表面文字不一样,这跟古代
中国人对于人体的认识上的错误有关系
不是哦,以你说的“淋证”在内经是没有讲证的,《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称为“闷”
,并有“甚则淋”,“其病淋”等的记载。在《金柜要略》则称为“淋秘”,还记载了淋
这个病的症状:“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我在上篇说过,症状是symptom,是病人主观感受上的问题,但要把症说成是symptom & s
ign也不是不行,只是sign是“客观上”观察到的现象,像是西医师做理学检查所观察的

不管是symptom还是sign都是可以观察的,但是assessment/diagnosis不是“观察”来

而你之前举过的伤寒论写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以法治之”,从条文中“观其脉证”
一句可得知,“脉”与“证”皆属于可观察的现象。脉象属于临床表现,将“脉”与“证
”并列则进一步表明“证”是临床表现的名称。因此《伤寒论》中“证”指临床表现,与
现代定义的“证”完全不同。在伤寒论是讲病的时代,不是讲现代意义的“证”。
: 讲肝阳上亢这种行外话
: 这的确是中皮西骨的医生讲的
: 一般会讲肝风上扰、肝热上扰
: 阳的定义通常为足与不足,并不会遣越至其他部位
: 所以并不会被当主动型病邪用进字内
: 黄帝内经有提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 故一般常会遇到的病人有:肝郁、肝风、肝热、肝火
: 解法为疏肝郁,平肝风,清肝热,熄肝火
: 很少会用到西医名词的,也不需要用,就可以达到冠名的目的
: 毕竟中医的行话很多样,两千年过去了
: 您想用的,大致先贤都用过了
也不是因为会用到西医病名,原因就在中国医学史学家说过的“在西方医学传入以前,中
医并不了解人体的脉管系、神经系,他们认为这些都属于“脉”的概念范畴。只有当清晰
的解剖图、脉管系模型,以及有关血管、神经的功能解释都展示眼前时,中医才知道‘经
脉’是看不见的。”
我上一篇讲过
现代中医偷偷接受了西医体系的病名概念,使得这些传统的中医病名无地自容,才不得
不将这些传统的中医病名,改称为“证”,顺便还能凸显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
我说的“偷偷接受西医体系的病名概念”不是指中医使用西医名词,而是发现了中医自己
对人体的概念比如说“经脉”“气”“脏腑”根本上的错误因而改说“辩证论治”以及扭
曲古人意思的“脏腑理论”,合成出你以为古代就有的辨证论治。
以下我就先主要说明“经络”、“气”与一点“脏腑理论”
1. 中医理论认为吸气是吸到胃中的而且吸入的空气在血管里运行:
《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
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古人认为,吸入胃中的空气,也跟消化过的食物一样,透过上焦而输送到肝脏,再透过腔
静脉到心脏,或从上焦直接透过主动脉而到脏。而吸入的空气与食物的精微所形成的血液
,就在血管中跑。
只有知道古人原来是认为吸入的空气会跑到血管当中,才能知道为什么古人会说“人一呼
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才能知道为什么古人认为针灸拔针的时候呼气是泻气,拔针的
时候吸气并且压住针孔是补气。
没错,古人认为人的动脉会跳动都是因为呼吸空气并且运送到动脉的关系。
在现代中医教科书出现以前,经络就是血管。
清代的王清任,在解剖大量尸体之后,仍然得出动脉行气的结论:
“头面四肢按之跳动者,皆是气管”
“气管行气,气行则动”
“经络是气管、血管”。
正是因为王清任还没有接受到现代西方医学知识的污染,所以才跟任何一个在他之前的中
医一样,认为经络就是血管。
他不会像受过西方现代医学知识污染的现代中医一样,发现原来动脉里面也是血,而不气
;发现古人所描述的经脉循行与血管真正的位置走向不一样;发现原来针灸的时候针并不
是扎到血管里;所以也不认真读中医典籍,就自圆其说地说其实中医所说的经络不是血管
,也不是神经,而是一种自己也说不清楚、研究也研究不清楚的东西。最后阴错阳差,因
为中医粉总是崇敬看不见的东西,使得经络成为一个玄妙高深的、以现代的落后的科学技
术还没有办法探测道的“人体的第三传导系统”。
那为何经络循行与现代解剖学发现的血管位置不完全一样?现代人解剖的大体可是经过福
马林的处理,可以每个礼拜花上一整天的时间,仔细解剖一个学期。古代可没有福马林处
理过的尸体,也没有锋利的不锈钢解剖刀或是锯,尸体没几天就腐烂了。古人所描绘的经
络走向自然不可能跟现代解剖学所研究出来的血管或神经走向完全一致。
2. 中医说的肾就是西医说的肾
首先,古代中医所说的脏腑就是实质器官。《
素问‧太阴阳明论》提到:“脾与胃以膜相连
耳”,如果脾指的不是实质解剖上的脏器,如何与胃以膜相连呢。
另外,在《灵枢‧平人绝谷》说:“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
斗五升。”都已经把胃的长度直径大小容量描述得这么清楚了。
至于《难经‧第四十二难》就说得更明白了:
“肝重二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
三合,主藏神。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藏,主藏
意。
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魄。
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主藏志。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
脏腑不但是解剖上的实质器官,还可以告诉你有多重、告诉你肾有两枚
或许有人会说,中医说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怎么能说是现代西方
医学所指的解剖上的实质器官?现代西方医学有发现心藏神、脾藏意吗?所以中医的五脏
是不等于西医的五脏。
照这种逻辑,笛卡尔说松果体里面有灵魂,难
道当现代医学在松果体找不到灵魂时,就要说“笛卡尔的松果体,不等于现代医学的松体
”吗?
古人认为太阳是绕着地球走的,难道当现代科学发现原来是地球绕着太阳走的时候,就要
说“古人说的太阳跟地球并不等于现代科学所谓的太阳跟地球”吗?
更可笑的是现代一大堆关于“中医脏腑实质”的研究,例如古人认为脾能消化食物,而现
代生理学发现胰脏有分泌消化液消化食物的能,就说什么“中医脾的‘实质’包括现代医
学的胰脏分泌消化液的功能”。
同样的逻辑,干脆这么说:
古人认为太阳是绕着地球转的,现代科学发现绕着地球转的是月亮,所以事实上古人所谓
太阳的“实质”包括现代科学的月亮的绕着地球转的功能。
现代中医表面上批判别人用现代西方医学的眼光来看中医,事实上自己才是用现代西方医
学的标准去看古代中医,一旦发现古人的发现不同于现代西方医学的知识,就曲解古籍,
污蔑翻译医学名词的人,宣称中医的脏腑不等于现代西方医学所指的实质脏器,把一切的
错都归咎于医学名词的翻译错误。
所以真正问题在于,虽然所指称的是相同的器官,但中医理论对于脏器的功能与器官系统
之间的运作关系有很大的误解。
: 东汉就有八纲,您看看
: 后世就是用这些伤寒条文去归纳出八纲
: 以下举例:
: 阴阳
: 太
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
: 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
: 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 表里
: 伤
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 小青龙汤主之。
: 伤
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
: 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 虚实
: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 寒热
: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 太
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
: 。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 八纲不是祝味菊提出后才发明的辩证行为
: 这个早已是事实,而且在东汉就有
: 您不好好理解书中内容,拘束在字义解释与用字出现时间
: 我也没法度
: 伤寒论中的确没有写六经这个词
: 但是提纲就是六个,不然要怎么叫?
: 就算是把这本书打散,照提纲编排还是六经
: 这有什么问题?
重点是伤寒论没有现代意义的证,他讲的是病。
: 又来了
: 五行阴阳没有讲完,又要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 那能请您解释这八纲没用在哪里吗?
最简单就是看诊断方法与疾病之间的
sensitivity与specificity、likelyhood ratio(不过你可能不理解,也不知道sensitivi
ty与specificity的重要性),但是中医没有,中医也对疾病没有精确分类。
最实际的就是中医方用纯中医理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八纲辩证、六经辩证、气血阴阳
等等,去“急诊”或是去“一般四大科病房”顾病人,你就知道有用还没用
很多中医粉说中医内科比西医内科厉害,没关系,请去内科病房、内科加护病房证明看看
多厉害。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