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卦] 就算校正回归有理 CDC这礼拜作法合逻辑?

楼主: freedomwing5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2021-05-23 09:30:14
“如果尖锐的批评完全消失,温和的批评将会变得刺耳。
如果温和的批评也不被允许,沉默将被认为居心叵测。
如果沉默也不再允许,赞扬不够卖力将是一种罪行。”
如果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那么,唯一存在的那个声音就是谎言。”
※ 引述《kuku321 (halipapon)》之铭言:
: 晚上一堆人开始发文,发图洗FB,各种统计学老师都出来教大家什么才是有效统计。
: 说要看感染日期才是真实状况反应,这样才有意义。
: 但我越想越不对劲,全世界都在报“确诊人数”,当然就是看“确诊日”为主阿。
: 台湾一直以来也是以每日“确诊人数”为发布标准,那今天700人有什么错?
: 换个角度,好,说要反映真实日期状况,改采“采检日”,
: 那为什么会只有今天的份是“采检日”,前几天案例还是继续“确诊日”在算?
: 我在FB提出了这疑问后,马上一堆人开始来洗说这样统计才反映现实,
就是一堆人还这样自动自发的来帮政府缓颊,说这样做
是符合科学符合统计学的
现在连那种争执这个有什么用,争执就会有用吗
还不如自己好好做好防疫
这种话都出来了
: 也有人帮CDC缓颊,前期资料应该是正确反映感染日的,
: 日感染300人后一堆人抢著检验,520/521人数爆表,超出负荷等等,
: 才会导致检验结果塞车到现在才出来,然后就回归其他日期结算。
: 现在看来人数开始减少,没有等比成长,谢天谢地疫情开始控制。
: https://i.imgur.com/gqqtKoh.png
: 但我还是越想越不对阿,如果是这逻辑,需要回归的数字只会有521顶多520阿。
: 今天是回归到516耶,那不就代表516时采检量能就有问题开始塞车了?
: 那时候采检站根本还没那么多,
: 如果这几个采检站快筛后分级别送PCR都能爆的话,517~520根本天天都有回归案例了,
: 怎么会现在只有522的份需要回归呢?
: 可是我们现在看回归就是只有522回归,然后把数字加回“确诊日”列表中,
: 海外常拿来观察疫情是否收束的统计数据是“7日内平均确诊数”,
: 你两种不同标准的加在一起这表不就坏掉没用了吗?
: 就算要通通改采“采检日”来反映真实情况的话,
: 最起码5月初大甲妈、诺夫特、万华、母亲节等酝酿爆发期就开始回归了阿,
: 这样大家就能很清楚5月初什么时候开始有人不舒服采验,人数成长趋势等等统计判别,
: 把这感染日的表列出来我绝对双手双脚赞成,可是现在这表是三小?
: https://i.imgur.com/gqqtKoh.png
: “感染日”混在“确诊日”的表当中,这有什么统计意义,拜托统计专家解说一下。
: 而且521 CDC的公告在这:
: https://i.imgur.com/STqbvWx.png
: 这里315例就已经是写说是5/8~5/20发病/采验的结果资料。
: 用今天这记者会逻辑,CDC不就带头散布假消息?
: 更别说境外人数在CDC报告里都有说隔离期间,期满采验几月几号采验,当天确诊,
: 这些人数都不用回归,你相信本土都有回归处理?
: 另外要回归也不是不行,那些回归人数怎么没有公布感染炼明不明?
: 那些人一回归,前几天感染炼明不明的比例应该都会有所变动阿,怎么都没有相关说明?
: 而且感染炼明不明,用地缘来分符合逻辑性吗?
: 会不会送个UberEats骑车经过万华感染都会被当成茶店传染链?
: 如果是这样的话,万华万人感染也通通是万华感染炼,可防可控,这样OK?
: 今天700人,只要有350人感染炼不明就过50%门槛,你单拆522回归是想稀释吗?
: 怎么就今天没公布感染炼?
: 如果350人感染,确诊率3%,每天PCR检验1万人大概就是上限的话
: 那不就是每天都350人上下是极限,
: 台北人先把万华框出来,新北人再把中和框出来,那废话天天都不会过50%阿。
: 这种分级制度真的是有符合现状的滚动标准吗?
: 为什么还不知道疫情控制下来没得这时间点CDC就信誓旦旦说不会4级不会封城,
: 是写好答案才开始发考卷吗?
: 是不是税收问题,美国发10万、日本发3万、台湾发三倍券。
: 现在日本欧美等对于强迫调整民间店家营业型态跟时段都有数十万元每月补助,
: 但是台湾财库发不起,怕一封城,存款跟收入中位数都少到可怜的台湾人民要排队上吊,
: 看看川普,怕明年不用选举,所以一开始就打定主意不封城呢?
: 以上内容跟现在各处洗白的“新名词让大众难理解”都没关系,
: 还真的有人在FB回我
: “原本通报传染病的流程就很复杂,有很多步骤,
: 不只是检验塞车,还有行政流程的问题,后来都简化才排除。”
: 一直叫我看这个影片
: https://youtu.be/0RyT-ZvD3pg
: 可是靠杯,这影片就没有回答我这些问题啊,
: 为什么就是不肯跟我讨论一直说复杂叫我看影片???
: 大家真的认为CDC以上做为有是符合防疫逻辑的作为吗?
: 通通都是名词太复杂的问题而已?
: 趁清晨人少诚心讨论。
我自己的想法也产生了一个一样的问题
CDC没有详细告知各案例是依照什么标准放入每日的确诊数中
在爆发以前个位数时期做法每天的数字都是反应前1到2天的案例
但并未告知是用“确诊日”、还是“发病日”、
还是‘各医院将资料登录上中央建置的“传染病通报系统”’
将个案完整情形报告交到CDC的那一天作为认定依据。
而这一周来的数据在CDC公布的图卡上其实也能看到会附注发病日或采检日,
然后加注一段日期区间,大多是7-10天为单位,例如以5/22这天的官方图卡来说。
https://www.facebook.com/TWCDC/photos/pcb.10159095822858407/10159095822553407/
从说明里我们只得知5/22这天321例的部分,发病日/采检日的区间是5/10-5/21
“校正回归”400例的部分,发病日/采检日的区间是5/07-5/20。
这边出现的问题就是,那请问321跟400的的每日确诊数字,
到底是依发病日还是采检日作为每日公布依据,
如果每日确诊案例的认定方式里面包含了发病日跟采检日两种因素
这样的数据是为了反应什么指标,
对一般民众来说目前能得知的其实只有公布的染疫总数能做为参考,
过去每日的确诊数字反应出的现况究竟是什么可能令民众感到困惑,
过去每日的数据代表的意思不再只有1.2天报告有时间差的变量,
确诊数破百后这些各案是因为什么依据而回放至过去的日子,
我想说明有所缺少的部分是不是就在这里,如果CDC有说过确诊数是按照何种
标准列入的,也麻烦提供出处及来源,感谢。
这次反弹这么大我想还是在于
1.这是疫情的紧张时刻,所有人都蛮紧绷的。
2.过去的经验教会大家通常新名词出现的时候通常是在搞事。
3.记者会才刚开始开但已经可以看到各式精美图文作家跟
急着说都是地方政府在搞事的热心民众跟粉专。
资料数据这件事其实只是小事,只是这种非常时期
加上上面那些因素,不满的情绪自然升高。
最后,
每个人都是这个台湾这块土地的一份子,
无论有什么样的政党倾向、有什么深仇大恨,
这种时刻都需要所有人共同遵守公卫措施的防疫规范,
每个人都可以是抗疫英雄,也都可能是防疫破口,
希望大家都能平安顺利度过,Namaste。
引述一下应该是改编自学者张雪忠网志的一段话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C%A0%E9%9B%AA%E5%BF%A0
在反送中时期被香港朋友大量转发,
现在我想这段话很适合台湾人自己扪心自问
“如果尖锐的批评完全消失,温和的批评将会变得刺耳。
如果温和的批评也不被允许,沉默将被认为居心叵测。
如果沉默也不再允许,赞扬不够卖力将是一种罪行。
如果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那么,唯一存在的那个声音就是谎言。”
https://www.facebook.com/factcheckhongkong/posts/290517682340431/
柏拉图没有说过的言论自由金句
网上曾流传一段文字,声称是著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于言论自由的看法。该段文字全
句为“如果尖锐的批评完全消失,温和的批评将会变得刺耳。/如果温和的批评也不被允
许,沉默将被认为居心叵测。/如果沉默也不再允许,赞扬不够卖力将是一种罪行。/如
果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那么,唯一存在的那个声音就是谎言。”
但实际上,全段文字没有列明出自柏拉图的哪一本著作,亦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柏拉图曾经
说过以上的话,而柏拉图的著作中,亦没有找到相同或类似的说法。
这段文字的流传可追溯自今年2月初,当时被称为武汉肺炎疫情“吹哨者”的眼科医生李
文亮染病逝世,这段文字便开始出现在网络上,并被多番转载。微博上有演员转载该段文
字以向李文亮致敬、香港“连登”LIHKG亦有转载。而时事评论家李怡在2月9日在苹果日
报专栏发表题为“世道人生:大灾难”的文章中,亦引述了这段网上流传的文字;其后,
学者沈旭晖于Facebook上亦转载了李怡的引用,贴文更被分享超过3000次。到5月中传出
人大将立港区国安法的消息,引起港人对言论自由的忧虑,该段文字在网络上再被引用和
分享。
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Annie Lab调查发现,前三句“如果尖锐的批评完全消失,
温和的批评将会变得刺耳。/如果温和的批评也不被允许,沉默将被认为居心叵测。/如
果沉默也不再允许,赞扬不够卖力将是一种罪行”,可以在一位名为张雪忠的中国内地学
者2015年发表一篇有关法治和言论自由的网志中,找到相似的用字和句式。对比两段文字
,的确都可以找到“尖锐/激烈的批评”、“温和的批评”、“沉默”、“赞扬不够卖力
”等相同的字眼,而整体结构上亦用了十分相似的修辞手法。虽然两段文字并非一模一样
,但仍可相信张雪忠的文章是这段文字最初的出处。而在网上也可以找到清华大学法学院
教授何海波于2019年的一段申辩中,在结尾有引用疑似重组张雪忠的文字的版本,惟没有
注明出处。到了2020年1月在网上找到的版本,则加上了最后一句“如果只允许一种声音
存在,那么,唯一存在的那个声音就是谎言”和强加这段文字于“柏拉图”。
相关连结:
Annie Lab调查报告:https://medium.com/....../misleading-popular-freedom......
LIHKG贴文:https://lihkg.com/thread/1886489/page/1
“演员刘振zz”微博:https://www.weibo.com/1288002502/It48A2L9y......
世道人生:大灾难 - 李怡(苹果日报专栏):
https://hk.appledaily.com/....../WPRS7SSKFH3HK4SWJSYNYCVRIM/
沈旭晖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shensimon/posts/3046815455352584/
张雪冬网志(2015年):http://post.blogchina.com/p/2630838
作者: radi035 (阿富)   2021-05-23 09:35:00
争执就会让721 变成321了 你看多magic
作者: Lailungsheng (原来我是萧远山...)   2021-05-23 09:37:00
唉....
作者: cramwall (等待)   2021-05-23 09:39:00
后面有关言论自由那段好有感觉
作者: ShaiMo (双倍奶茶)   2021-05-23 09:45:00
现在数据真的能反应实际状况吗 不会又出现其他"校正"吗?就只是觉得没讲清楚的就把它讲清楚 不要打迷糊仗
作者: jones2011 (σ゚▽゚)σ)   2021-05-23 09:48:00
好笑点是什么?感染日?发病日?采检日?确诊日?如果是为了疫调,离感染日最近的是采检日没错但指的是有客观日期,不需乱猜的前提但既然开了校正这个前例,那之后都只是back log趋势降低不代表啥,这几天的back log还没算不是吗
作者: ShaiMo (双倍奶茶)   2021-05-23 10:00:00
的确是 毕竟谁也不知道已经公布的数据是不是还会有"校正"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