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应该没那么复杂
根据目前最清楚的当事人说法
柯文哲接着说,检体送到实验室后,大部分不会做7000元,还是做5000元,因此等到
2天后检验结果出炉,才会把资料输入,接着疾管署才会看到病人“检查结案”,然
后指挥中心会把病人标号、跟国人宣布。
“这次问题是哪里?检体的量太多。”柯文哲说,正常状况下有大概 2天时间差,量
多的话时间差会更久,所以会出现什么校正回归,而且指挥中心过去在公布确诊案例
时,本来就会是2天前采检的案例。
推测大概是这样
以前是 PCR 采检日+(1天或2天) = 结果出炉日 = 标号日,在隔天或后天记者会上发布
现在采检很塞,已经没办法维持在两天内得出结果
所以变成有的三天才有结果,有的到六天才有结果 => 也就是昨天的一次 +400
那 CDC 之前的一连串流程(PCR采检、2天内得到PCR结果标号、之后再宣布)就被打乱了
没办法如期完成
那要怎么办?
所以今天校正回归的,就是把这 400 个 delay 的案例
通通按照 PCR 采检日+2 = 结果出炉 = 标号日 的规则放回前几天去
所以应该没有你想的标准不一致的问题
反而是因为要让标准一致,才需要把这 400 个因为检测结果来不及的案例,放回前几天
(3天前采检的,放到昨天;4天前采检的,放到前天;依此类推)
柯文哲建议,病例量太多的时候,还要坚持用PCR做为确诊人数,恐怕在公共卫生上
是不太切实际。目前每天在公布疫情数目,要有新的方法,才能精确反映疫情状况。
他会觉得这流程现在不太实际
也是因为案例一多,PCR 采检日最多+2 = 结果出炉 这个通则已经无法再维持了
CDC 继续使用这种作法,然后做不到的案例再一直校正回归,他觉得没有太大意义
因为实际的疫情状况,在还没“校正回归”之前,也是暧昧不明
若有错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