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新药、新科技进不了给付名单,指示药却违

楼主: monnom (桂)   2020-12-04 21:41:38
1.媒体来源:
报导者 THE REPORTER
2.记者署名:
文字/陈洁
摄影/余志伟 王容慧
设计/黄禹禛
3.完整新闻标题:
新药、新科技进不了给付名单,指示药却违法给付25年──健保费调涨后,我们能买到更
有价值的医疗吗?
4.完整新闻内文:
在健保会付费者代表、医疗提供代表协商下,日前做出健保费费率调涨建议,卫福部、行
政院近日可望最后拍板,明年初健保费即会调涨。然而,依目前健保会医界代表和付费者
代表提出的总额成长率及费率建议版本,明年健保约可增加300多到近1,000亿的保费收入
,但至多也只能维持1~2年的健保财务平衡。
费率永远追不上高龄化和新科技、新药推陈出新的速度,健保更需要面对的是,如何更有
效支配总额。事实上,光是《健保法》明订“不给付”的指示用药,一年就用掉20亿元;
简单物理治疗给付也超过70亿元,若加计其他效果不明的“味素药”及小病就医成本,每
年即用掉数百亿健保费。这类低价值医疗一年花的钱,可能比调涨的保费收入还多。
健保署、卫福部社会保险司2019年委托前健保局(现改制为健保署)局长、亚洲大学健康
产业管理学系教授戴桂英组织工作小组,针对给付项目调整进行研究、规画。戴桂英指出
,其实在《二代健保规划丛书》中,即对健保改革规划方向提出建议,如健保给付结构改
革,要采取重症保险?基层照护保险?或限制给付,包含部分负担、订定治疗指引、选择
适用治疗病患等,“新成立的工作小组就是回头检视,目前健保落实了哪些?还有哪些部
分是应做而未做的?结果发现,给付项目调整是相对容易执行的部分。”
包含指示用药、感冒药、复健、中医伤科等,即在进行给付评估的检讨机制。戴桂英表示
,建立机制之后,执行细则还需要更多各界讨论,“哪些项目可以被排除给付?例如感冒
不给付,那到什么程度才要给付?COVID-19致死率2~3%,多数轻症,该怎么分?这些都
有专业上的考量,”她说,未来也会广纳医师意见,定期开会,作为评估项目。
许多人把特殊高价用药视为健保财务杀手,但事实上,在许多疗效不明、甚至低价值的给
付,才是隐形的黑洞。
低疗效味素药:保肝片、胃肠制剂,一年开出逾40亿剂
“我们肝胆肠胃科医师都知道,保肝片在临床上效果几近是‘零’,但许多来看诊的病人
其实没有大碍,但若是没有开药,可能会被病家质疑不专业,最后只好选择开一些保肝片
,来让民众保心安,”一名医学中心肝胆肠胃科医师无奈对我们说。
这类开给病人“安心”、被医师私下称为“味素药”的还有胃药。根据我们向健保署取得
的统计显示,保肝片每年由医师开立就高达1亿剂、用掉2亿元;胃肠制剂更惊人,不管指
示用药或处方药,分别开出7亿、35亿剂,支出近75亿健保费。
保肝药,主要成分Silymarin,来自一种草本植物水飞蓟(milk thistle),在美国只被
列为健康食品之用,高雄长庚一份临床运用及实证研究也指出,这类药在台湾使用泛滥,
但无论对病药性或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各种肝病,疗效都不明。
至于,国人普遍存在“吃药伤胃”的观念,食药署曾针对民众电访调查发现,近26.6%的
民众会主动要求医师另开胃乳、胃片等制酸剂药品,但不当服用胃药,不仅无效、还可能
增加副作用的风险。
指示药违法给付25年,每年吃掉20亿
药品依疗效和风险,分为处方药、指示药和成药。其中,处方药疗效明确、但擅自服用风
险也较高,限由医师处方监督使用。而指示药效果较有限、安全性较高,可由医师、药师
或药剂生来“指导”民众使用、不需处方笺;成药疗效和安全风险等级更低,民众可以自
行购买。
《全民健康保险法》第51条第4款明订不给付的项目中,即包含“指示用药”,但25年来
,不仅一直由健保给付,虽然曾经“删除”过,也只从最早的1,000多项微减至800多项,
其中包含制酸剂、维生素类、电解质、酵素类等用药,每年使用量与金额,更双双高达近
20亿剂、20亿元。
指示用药为何长年无法离开健保?和信医院药学进阶教育中心主任、健保药物共拟会议主
席陈昭姿指出,健保开办以来,从最小的感冒到罕见、重大疾病都囊括在给付之中,许多
民众早已习惯到医院去看感冒,一夕之间要改变行为不容易;地区医院、基层诊所等也会
因病人转移到社区而大受影响,导致如今指示用药仍在给付之中,“公然违法20年”。
陈昭姿说,最早健保署将药品纳入给付时,几乎只采“临床效果”,只要有效就给付;但
经过25年,效果如何,或是否已有更好的药物,并没有经过通盘的重新分类与评估。指示
用药影响健保财务约占10多亿元,单看药物支出的金额并不大,重点是整体的就医行为。
健保给付指示用药,引导民众即便是小病也选择大医院就医,“光是感冒,健保一年就得
花上200多亿。”(注)
卫福部前次长、阳明大学卫生福利研究所教授李玉春则说,要完全将指示用药排除在健保
之外,困难的地方在于某些指示药品仍有效,若没有指示用药可用,可能会需要使用更贵
的处方药。“但《健保法》既然已有规定指示用药不给付,这类药单价比较便宜,其实是
可以考虑让民众自费。”
“此外,也应该建立正确就医习惯,让民众第一步到社区药局,依照药师说明,选择药物
;吃了药若没好,再进一步转诊或就医,才是正确的分级医疗,也才能真正让健保给付效
益最大化,”陈昭姿认为。
辅助性的简单复健,却占物理治疗6成5
药品之外,复健领域也长期被讨论。
复健物理治疗可以区分成3种治疗模式,一是简单治疗如电疗、热敷等机器治疗,占健保
项目最多;二是一对一的徒手治疗;三则是更高阶的复杂治疗。
而简单治疗已经被临床研究证实,治疗上是辅助性效果,成效低。但台湾简单治疗却占最
大宗。根据健保署统计资料,复健物理治疗中,至少有6成5都是简单治疗;对病人做最详
细的评估、复杂的治疗,加起来比例至多5%左右。
简单治疗的占比最高,而且民众使用上几乎无限制,让民众不断到医院报到,每次只要缴
交50元,就能进行热敷或电疗,当成便宜按摩和推拿。
台大物理治疗学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社团法人台湾物理治疗学会理事赵远宏分析,这样
的现况(简单治疗占比高),是医界在健保制度下的长年因应对策。健保为了管理总量,
要求黄金治疗期以外的病人治疗应采简单或中度治疗为主;若门诊提供中度、复杂治疗达
全国90百分位,也就是提供太多服务,健保会抽审核删。
赵远宏说,对医院、医师来说,面对核删、放大回推压力,就会要求治疗师减少执行中度
、复杂的医疗。同时,简单治疗下,物理治疗师使用机器,一次就可以让多人得到治疗,
一个时段就能达到45人次;与一对一徒手治疗,一个时段至多20人差别甚大。前者更因为
效果低,让病人长期在医院接受治疗,形成恶性循环。
除了健保给付影响,戴桂英也认为,政府在意民众观感,不易告诉民众这些项目无效。“
要如何跟民众沟通,提供证据,说这些复健,也许超过一定时间再做就没效了。我们现在
并没有去了解,到底复健执行后病患症状改善多少,现在常是病人自己觉得没效果就暂停
治疗,”
要如何改善?在临床担任17年物理治疗师、近7年在学界研读物理治疗管理、法规的赵远
宏认为,“例如在总额不变情形下,减少简单治疗的次数,并提高较高价值的给付;前者
可以透过订定次数,若民众症状轻微,但超过给付次数,则增加部分负担;而健保署也应
放宽核删的规定,让治疗真的能对症下药、达到效益。”
但改变都得慢慢、一点一点增加,赵远宏说,因为只要改变就有人会受到影响,“就连减
少简单治疗次数,都会影响到现有一些物理治疗师的工作型态,”因此得将医师、医院经
营者、物理治疗师都聚集起来,讨论共识,才不至于因影响太过剧烈而引起反弹。
低价值项目长年给付,新项目引进空间被压缩
“全世界很少有国家像我们这样,可以这么奢侈的,不去看医疗服务有没有效果,就是一
直给付下去,”李玉春直指。
这些低价值医疗是健保制度开办时的“原罪”。参与早期健保讨论与筹划的台湾大学公共
卫生学系教授杨铭钦解释,健保开办之前,台湾的保险依身分类别开办劳工保险、农民保
险与公务人员保险,但大多数民众不在保险范围,一旦生病就难以负担医疗费用。“就医
阶级化”催生了全民健保:透过社会集体力量,让弱势的人也能拥有基本就医的权利。
但因为劳、农、公保的保险涵盖范围不同,例如劳保给付并不包含自然产,但公保就有。
“当三个保险要合在一起变成健保时,为了让政策稳定、减少噪音,最后就只好选择取联
集,只要单一保险有囊括的项目,就通通放进健保里。”
这种包山包海的做法,在25年前的医疗环境下仍能负荷,如今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治疗项
目如雨后春笋,而且都所费不赀。近年治疗癌症的标靶药物,每次治疗自费万元起跳;最
新的癌症免疫疗法,每人每年治疗所需费用,保守估计也高达200~400万元。
医疗项目又贵又多,多纳入一项,都会对健保财务造成冲击。这让当年健保成形的重要推
手、前卫生署长叶金川也疾呼,“给付支付项目太多,大家要有认知,健保已经不再可以
包山包海!”
25年前健保一年2千多亿元,如今已经成长到8千亿元。即使医疗费用年年成长,仍跟不上
医疗项目的日新月异,无法将其全部纳入;而原先全数纳入的给付项目,随着科技发展,
可能早已有新技术取代、或已被证实效果不高。但是,给付项目的汰旧换新机制,多年来
却始终不够到位,检讨或剔除给付的情形非常少数。
给付项目如一摊不流动的死水。“就想像现在健保是一个篮子,不把篮子中的东西清一清
,只是不断的丢东西进去,最后的结果就是篮子会爆炸!”陈昭姿表示。
“我们每年花很多力气,都在协商那些2、3百亿,可是总额8千亿,真正全盘讨论的机会
很少,这才是我们最需要改革的地方,”李玉春说,根据现有文献,保守估计有20%的医
疗浪费,换算下来就有1千5百亿,若能推动逐步检讨机制,新项目的纳入就不会举步维艰

但这个检讨机制并不容易,二代健保之后,不少专家学者就已提出给付项目再检讨,订定
医疗资源的优先配置(priority setting)原则,让给付能与时俱进,但至今仍无常规性
的检讨评估机制。
没钱、没人建立医疗项目检讨机制,增加给付难、剔除给付更难
“低价值给付项目,不若指示用药有清楚的分类,得仰赖临床医师经验,或医学会主动提
出、健保署检视数据若出现异常用量时才能知道,”陈昭姿指出。
如美国即发起的“聪明选择”运动(Choosing Wisely Campaign),由各大医学会建议,
自己专科内前5大或过度使用的医疗项目;英国专门负责医疗科技评估(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HTA)的国家健康与照顾卓越研究院(NICE),则列出清单(
"do not do" prompts),对不该做的检验检查、用药提出标准建议。
台湾曾经效法“聪明选择”,国家卫生研究院与胸腔暨重症加护医学会合作研究,以气喘
为例,建立出不建议执行的前5项医疗服务,作为各医学会参考,可惜的是并没有回响。
李玉春说,由于美国是以医疗价值作为支付导向,专科医学会得重视医疗投入的服务品质
,因此积极投入对病人最佳的治疗选择。台湾健保制度则采论量计酬,并没有在给付、支
付上引导医界注重服务价值。
针对新药、新科技引进,健保署近年行之有年,有一套评估流程;若新给付项目价格太高
,也会委托医药品查验中心(CDE)底下的HTA小组担任智库角色,对疗效、健保财务冲击
、国外给付标准进行研究,做出完整评估资料,再交付给专家会议、共同拟定会议审议决
定。
健保署也委托HTA小组,提出一个新的再评估计画报告(Health Technology
Reassessment, HTR),了解各国如何建立既有项目常规性、系统性的再评估检讨方式。
健保署尝试了不少做法,但零散而不够系统化,更重要是,没有资源投入和支持。
“未来若对既有给付项目再评估,结果可能是剔除给付,也可能是降价或限缩给付,”但
黄莉茵坦言,要检讨已经给付的项目,因为牵涉各方利益者,比引进新项目来的困难许多

“至少未来有HTR制度,它的设定条件、衡量标准是根据医学证据,当有实证研究证实这
个项目无助于医疗,就有更强的理由可以去各单位沟通排除给付,”李玉春说。
然而,HTA小组过去12年来,都是以健保署的计画运作,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人力上仅
有30多位成员。黄莉茵说,国外的HTA评估机构,如英国的NICE年经费约新台币34亿元、
加拿大药品及医疗科技评估机构(CADTH)年经费约新台币6.4亿元,台湾投入仅占前者百
分之一、后者十分之一。
台湾全民健保以高效能自豪,政府投入研究、分析的经费却极低,看似低廉的管理成本,
却可能浪费更多给付在低效益的给付上。
5.完整新闻连结 (或短网址):
https://www.twreporter.org/a/health-insurance-low-value-care
6.备注:
作者: aiglas0209 (aiglas)   2020-12-04 21:46:00
一楼都用粪便移植疗法治病,从不花健保一毛钱 嘻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