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提到四万换一元这件事,就会有人举日本的通膨来护航中华民国这个政策,
咱们就来看中华民国接管台澎初期来台的官员之一、历任中华民国国贸局长、经济部
次长与台糖董事长的汪彝定,在他的回忆录里是怎么讲的:
“1946年初来台时最令我惊喜,后来却深感遗憾的是台币与法币汇率(一比二十)
不公平。拜此汇率之赐,我们这些早期来台的穷公务员,忽然之间发了一笔小财。
我带来台湾约有一、二十万元法币,按照二十比一的汇率,变成六、七千元,甚至
上万元台币。我穿着一条旧卡其裤子来到台湾,这时赶紧去太平町(延平北路)做
衣服,一口气做了两套款式不甚高明的西服,共花了我二、三千元而已。如果在重庆,
这笔钱(六万元法币)连一条卡其布裤都买不到。不公平的汇率,是台人怨怼的一个
原因。”
如果当时台湾能自由向他国贸易,这种低估台币高估法币的货币政策或许还不会
导向四万换一元的结果,问题是1945年中华民国军队接管台湾之后,贸易局垄断台湾的
对外贸易,使得台湾物产只能与中国进行贸易,当时中国通膨严重,中国买方经常透过
延迟付款,以无时无刻都在贬值的法币来购买台湾物产,而贬值后的大量法币自然也透
过固定汇率流入台湾,造成旧台币的恶性通膨。
上面提到的是四万换一元政策的背景原因,因为有人提到日本战后也有通膨,就来
比较一下台币跟日币战后的价值。
一九四六年旧台币发行时,台币与日币的比值是一比一。要估算当时台湾人民的
损失,我们可以将旧台币折合成美元来计算(因为美元当时是世界上较为强势且相对较
稳定的货币)。1949年刚发行的新台币与美元的汇率是5元新台币兑换一美元,所以1949
年的旧台币兑换美元的汇率就是20万旧台币兑换一美元(5 X 40,000)。
而日圆兑美元的汇率,虽然在大战结束后经过激烈的震荡,但是从1949年起日币
逐渐趋于稳定,而且一直到1971年都是固定在360:1的汇率。也就是说,原本在1946年
与日圆等值的旧台币,到了1949年却要用20万的旧台币才能够换到360元的日币(也就是
一美元)。台湾人民的财富缩水到原来的555分之1(360 / 200,000)。
至于新台币到1970年再次贬值八倍,让新台币兑美元汇率来到40:1,直接让当时
的台湾人民财富缩水到1945年中华民国军队代盟军接管台湾时的4440分之1,这就是
中华民国人打死都不会跟台湾人讲的后话了……。
补充资料:
战后初期台币与法币(金圆券)的汇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