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课纲 三国消失 武后不见…
2020-09-07 00:19 联合报 / 沈渝/国中教师(台北市)
国中八年级新课纲于这学期热腾腾登场,中国史一只脚踏进了棺材,以“东亚史”新面貌
出现。上学期新增内容还不显著,但删减部分可称是“大刀阔斧”。
为了容纳更多的东亚发展史,中国史势必精简;但删什么?如何删?才是关键。首先是“
略古详今、不教乱世”的大方针。所谓“古”,是以唐朝为分界,因此中国史上最伟大的
汉唐盛世,基本上几乎消失在台湾新世代的记忆中。盛世都失去了它们的舞台,何况乱世
?当我在学期第一堂课宣布学生将听不到期待己久的三国历史,男生们一片哀号震天。殊
不知,乱世教给我们的,是人民如何在动荡中生存,是较少被史家修饰过的人性原貌。
再者,是标榜不重政治史、省略繁复的乱事和政争。但残存在课本上的只剩貌似生活化、
实则生硬的制度史;以及淡化中华本位,强调长久以来东亚已形成共同文化圈的民族交流
史。后者让我想起二战时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大东亚共同宣言》:“建设共存共荣、自主
独立、没有人种差别的共荣圈”。
不可讳言,过往政治史的确失之琐碎,但矫枉过正后,连带将帝王将相的名字一同消失了
—历史课本中几乎不再有“人物”—没有首位平民皇帝刘邦、也没有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
《史记》创纪传体,以人物为书写中心,为后世史书沿用,便是知道“人”为一切历史的
核心。没有了人便没有了故事,历史课将会变得何等枯燥沉闷?没有了故事,我们该如何
鉴往知来?无法“知兴替”、“明得失”的历史教育,还剩什么意义?算了,课本连《史
记》、《汉书》的介绍也删去了,还谈什么史书纪传的意义呢?
没有足够的人物与事件支撑,新课纲只有表面的文化叙述,仿佛成了没有钢筋的豆腐渣工
程。例如:教了“胡汉融合、兼容并蓄”风气只到唐朝前期,却无法解释为何中断—因为
不教安史之乱;教了宋代外患频仍,却无法解释其为何文弱不振—因为不教唐代藩镇割据
,也不教赵匡胤因而定下的“强干弱枝”国策。
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无断绝的只有中华文化,其悠久的延续性是世界任何地方都无法与之比
拟的,故而并不适合套用外国教育略古详今的概念。例如几乎每句成语都有典故,大部分
又产生在中古以前,甚至汉代以前。将唐代前的历史严重简化,依附于文字的文化就断裂
了。
学历史的根本意义在于知道“我是谁”,知道我所使用的文字、承袭的文化传统、风俗习
惯从何而来;是在哪些历史因素的形塑下,才形成如今这个独特的个体。如果只知道“现
在”不知道“过去”,就像得了失忆症一般,无所依归,连判断事情的标准都没有。我知
道我住在东亚文化圈,但我不是日本人、不是韩国人、也不是东南亚哪一国的人。诚如住
在台湾百分之二点多的原住民应该要学习自己的历史,我们也有自己不是只从十七世纪开
始的历史。中华文化是属于全世界华人的,不是只属于哪一国的。
https://tinyurl.com/yy5lk6j8
三国不是已经变日本历史了吗XDD
另外,大家到底是反共?反中?还是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