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牵扯到很多原因,有人心、有大环境,
人心方面:
以前爸爸那一代,他们并不是在国小国中毕业就确定这一生就是要当厨师、水电...等职
业,
他们十之八九也是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干嘛,
只想找个能挣钱的工作就好,也没想那么多,说要学到多厉害、开大公司,
只是恰好有亲戚有认识或是村口那个谁谁谁是做木、做水电、做厨房、做建筑的,就去拜
师学艺赚钱了了,
而且以前人心纯朴,4、50年以前的老筛好的比较多,
凹学徒、打骂式虽然也会,但至少学徒熬个几年,都能学到真功夫,
现在呢?人心不古,现在老筛一有了当师傅的权利,就不断的腐化,凹学徒打骂、Sakura
到极致,
真正有核心技术的东西,让学徒连偷看偷学的机会都没有,
让学徒心中会有不确定感,不知道还要在这人的身边耗几年,
不做或换师傅,又被原来的老筛说年轻人不耐操、草莓族、只想坐办公室吹冷气,
当然这不是100%,如果你遇到好的老筛愿意放功夫给你的,那恭喜你。
大环境方面:
父执辈的人之所以后来能有自己的事业,是因为大环境好,
据我观察及聊天访谈到的数据,民国40年左右年出生的人,一直到现在,如果经济状况还
很不好、欠大笔钱,
60%是年轻时爱赌(民国60几年时大家乐风行全台、80年代时全民疯股票)、懒惰不肯学
不肯做;
30%是被骗被背叛,所以投资失利;
因为话不敢说满,所以保留10%。
以前民国3、40年的时候,随便拿两个木桶用扁担挑豆花米苔目去路边随便卖,
都可以卖到好几栋房子,
当时物价低,尤其房价土地价格超级低,
居住成本非常低,虽然当时收入也不高,但意味着人人的“可支配所得”很高,
(在这边要注意,你的“所得”不等于“可支配所得”,因为你的所得还要扣掉税、没收
入也会产生的自发性支出)
可支配所得高,代表消费力高、投资开店的门槛也低,
连带的人人敢生孩子,
人一多,人口红利就会慢慢浮现:缴税的人多,但老人少,所以国家就有钱去搞10大建设
,
10大建设有需要大量的人力,带动钢铁、水泥、设计、建筑等等产业链活络起来,
造成民国7、80年代时景气繁荣,
但反观,现在的社会你去挑扁担卖豆花卖卖看,
食安问题,尤其是现在开店,80%以上的利润都被固定成本(店租、人事、机台)给吃光
光了,
房价贵,租房也贵,
一般人可支配所得低,造成不敢生孩子,人口变少,缴的税少,政府没钱,盖个公共建设
只能cost down 再cost down,品质也会受影响,
如此下来,势必要多立名目征税,
税一多,人民可支配所得又变少,少了,消费自然变少,用自有资金投资开小店当老板的
人也变少,
整个国家就陷入恶性循环,
所以话说回来,只要居住成本降低,让人民可支配所得变高,什么少子化、GDP低....等
等的问题,
都可以不求自解,
所以父执辈的他们当年那么强,不是他们有多厉害,你在他们当年的时空背景下,你不会
弱于他们,
他们只是踩对时间出生到台湾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