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卦] 为啥日本接收西方文化很快,中国不行?

楼主: shyin7089 (shyin7089)   2020-08-25 01:59:24
原文恕删
对于日本比中国更容易西化成功,虽然这方面可以很多如政府体制、文化、社会风气、地缘
政治等来叙说,但此篇会着重在双方的教育这方面上是如何影响的。
●中国唐代教育体制
中国的教育体制成形是在隋朝开始发展,之后唐朝定型。
唐代学科种类有尚书省底下隶属礼部国子监的六学:
太学性质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
专科性质的律学、书学、算学。
还有其他同为尚书省底下隶属祠部,解释《老子》、《庄子》和《周易》的崇玄学
祕书省司天台的天文学、太医署的医学、太朴寺的兽医学
附设太乐署的音乐学与附设少府监的工艺学等等。
https://i.imgur.com/O2MmEko.png
而教师有博士、助教、直讲等。
博士、助教既是学校教师,又是政府官员。
他们在校教职的大小以在政府里所属职位的高低为标准。
如国子学博士须有正五品以上的资格,助教须有从七品以上的资格,其他六学的教师等级和
待遇以次减等。
太学性质跟专科性质的资源极为不平衡,以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国子学跟算学来比较:
国子学
 教学内容为周易、尚书、毛诗、左氏春秋、礼记、论语、孝经跟尔雅。主要是教导未来如何当官,运用儒家想来治理地方与管理 
 国家运行,是国家最高学府。
学生通常是高官或皇族国戚子弟。一般而言国子学有博士5人,正五品上,相当于正教授
 ,助教五人,从六品上,相当于助理教授。直讲四人,也就是讲师。五经博士各二人,相
 当于专任教授,正五品上。
算学
 训练天文历法、财经管理、土木工程方面的人才,研究与教学数学,研读孙子、五曹、九
章、海岛等书。其中数学又分成学习古典算数与当代实用性较强的算数,各学习七年至
多九年。
 学生人数30人,人员配给则是博士二人、助教一人。
看得出其中的差异了吗?
而且算学还是专科性质中资源占最大的一门学科了。
政府之所以会开设专科性质的学科,也是因为自己天文历法、医术、土木等部门需要人才才
培育,所以投入的资源跟重视程度只要够用就可以了。再加上科举制度重视太学性质的科目
民间对于考试而言,也没有研究专科性质的动机,进而没培养起重视此方面的意识。
而从唐朝开始中国的教育体制就基本没改一直持续到清朝,因此对于自然科学领域才没有像
西方一样能够累积起来。
●中国体制与文化传入日本
而日本方面,7世纪以前,日本学习中国文化主要靠中国移民的传播,
在应神天皇十六年(285年)中国文字传入日本前,仅有口头教育。
直到开皇二十年(600年)时才开始派遣随使。
日本是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次数、人数较多的国家。
在隋代,随同遣使团曾来过两批留学生。在唐代,随着正式遣唐使一起过来的留学生共有13
批,每批少则一二十人,多则二三十人,都进入国学学习,有的留学数年,甚至留学二三十
年。
如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于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就学于长安太学,经过20年的学习,吉
备研究经史,学涉众艺,阴阳历算,天文算术皆能通晓,尔后回国,对于移植唐文化和开拓
日本文化、文字与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而圣德太子仿照中国制度,展开改革,即“推古朝改革”,正尊卑、定名分,与中国通交,
笃信佛教。并于603年制定冠位十二阶,依冠位区别官位高低,由中央朝廷授予,以整顿朝
廷贵族官僚的身份制度,加强朝廷纲纪。
翌年推行十七条宪法,作为朝廷官僚贵族的道德戒条,条文体现中国诸子百家及汉传佛教思
想。
而此时佛教文化大大地影响了日本政治(贵族)社会,到了平安时期才摆脱。其中的佛经更
是使汉字普及于日本国内。
这跟之后要说的寺子屋有蛮大的关系。
教育方面,天智天皇时期被认为是日本学校教育的草创时期。
而在701年(大宝元年)日本飞鸟时代的文武天皇颁布依唐制定的《大宝律令》后,日本按
照唐朝国子监的制度,在中央设大学,地方上设置国学。
日本律令制下的行政机构中,式部省和国司都具有负责教育的功能。
式部省管辖大学,主要招收13~16岁的官僚、贵族子弟,每次招收400名,每10天、一年都会
有一次考核。
而国学隶属于国司,负责在地方上招收相同年龄的郡司子弟以及经过许可的平民子弟入学,
优秀者可推举到中央。
国学以各郡司(地方)的子弟为教育对象,在招生人数未满的情况下可以招收庶民子弟入学

大学的校舍称为大学寮,因此后世常称大学寮为中央的大学。大学寮在式部省管辖之下是培
养中下官吏的机构。
其先后设置明经道、算道、音道、书道、纪传道(文章道)、明法道。
大学寮得行政机构分为头、助、允、属四个部门,各道设有博士,其中以明精道为主,而音
道与书道是其的辅助学科。
明经道约有学生四百人,主要学习周易、尚书、周礼、礼记、诗经、春秋左传、以及孝经和
论语。书道的博士称为书博士,学生为书学生。
书博士都有从七位以上的身分位阶,其除了教授书道以外,还承担明经道的书法教学。
基本上专门学书道的学生很少,以明经道的学生双修居多。
相对于律令国家中下级官吏的大学寮,还设立了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典药寮、阴阳寮、雅乐
寮,进行医学、药学、针灸、按摩、阴阳术、天文占卜、历道、雅乐、武术等方面教育。
直到平安时期,教育机构几乎被贵族垄断,不过还是有对平民开放的政策在。圣武天皇在位
时,分别在分别于728年、730年二度进行学制改革,令大学寮的教学体制更加完善。同时也
有下令允许平民入学,让平民阶层的人可以进入中央的教育体系中。
至此民间子弟主要进入私塾读书,私塾的教师主要是僧侣和从唐朝、高丽等移民日本的“归
化人”担任,课程内容主要是实用性的专业和技术,包括工艺美术、木工、瓦工、雕塑、建
筑等。
而关于科举制度的传入在日本奈良时代仿照唐代的科举制度举办贡举,以巩固天皇制。
到了大宝元年的大宝律令颁布贡举制度得以成立,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四科和医、
针二科。
日本实施科举的时代,正处于贵族势力上升的时期。具有平等精神的科举制度与贵族传统存
在巨大冲突,因而难以在日本生根。
自大宝律令公布,实施贡举后的一百年内,较受重视的秀才、明经二科的及第者只有数十个
。由于贵族干政、学官世袭,到10世纪以后,进士科已经废绝,科举基本上为贵族所把持,
并且也不是依据才学高下,而是以资历名望,致使科举日渐流于形式化和世袭化。
11世纪以后,虽然在形式上还继续实行式部省试,但除了文章试之外的诸科都已没落。考生
皆由权贵推荐,应考者几乎是无条件及第,且不及第者可以改判及第,科举制至此已完全异
化。1177年,大学寮被大火焚毁,之后再未重建,贡举制度亦废除。
不过日本也不是囫囵吞枣的全部吸收中国文化,对于妨碍日本文化和与日本价值观相悖的,
都被拒绝,这种选用和摒弃是日本民众自发的,而不是中央政府颁布行政命令执行的。作为
中华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日本就排除了三项:
科举制度、太监制度、缠足风俗。(科举基本算半残)
从唐代移植过来的体制与风俗习惯,大致上奠定了往后日本社会的教育基础。
因日本的封建制度,贵族的教育不会有为考试而生,而是体现出生活需求实际层面的学习风
气,但依然保存著中国具有的教育制度与机构,
譬如平民有管道进入官学、私塾、地方教育机构等。
在此期间非常具有影响力甚至深入至贵族政治的佛教,也因为佛经等书籍,让汉字在日本民
间社会中普及了起来,造就相比其他地区更高识字率。
●中日教育体制的分歧
接下来要说明日本宇多天皇停止派遗遣唐使至明治时期的教育发展与演变。
虽然在民间贸易往来与佛教传播的些许交流,但大体上没有犹如隋唐朝对日本影响甚钜。因
此中日双方的教育体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了分歧,中国依旧是维持着科举制度直到清朝,而
在科目内容有过如程朱理学、八股文等改变,不过整体上还是延续隋唐的制度。
相反的日本没有科举制度的考试当官文化,官学与私学多着重在生活实际层面上,再加上佛
教佛经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高使日本社会识字率的提高,兰学等西方知识引入,使得日本的
教育更佳的活络。
镰仓、室町时代开始日本由军人执政,最高的指挥机构为幕府,分封领地给各地有一定势力
的武士的形式运行。将军是由天皇任命,但在大部分的日本史上以似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形式
掌控日本直到江户幕府后期大政奉还才结束。
在此期间又因社会动乱战争频起,使得武艺以外的学问不受重视,只剩管弦之类的技艺还保
有热度。
也因此在高仓天皇时期大学寮焚毁,国学已消失,教育衰微,日本贵族在各家族内形成家学
的教育形式,民间则由佛教僧人执掌文教,并出现寺子屋的寺院教育场所。
寺子屋的教学内容包含读写计算、地理、人名、书性写作和其他实际生活相关的技能。
寺子屋教师的身份各式各样,初期主要是僧侣,神官,医生,武士,浪人,书法家。
随着寺子屋需求的增加平民也加入到教师的队伍。
还同时出现了专门培养教师的寺子屋(例如足利学校)。
而不光男性,女性也能成为寺子屋的教师,一般教师是终生职业。寺子屋的学生称为笔子
也称作寺子。
寺子屋对学生的入学和毕业年龄没有限制,一般5-6岁入学,13-18岁毕业,一间寺子屋通常
有10至100名学生。
有只招收男学生和女学生的寺子屋。但多数寺子屋既招男学生也招女学生。
江户时代社会恢复稳定,避免发生像战国时代下尅上的乱局,幕府将日本分为276藩,每
藩藩主必须隔一年来江户住一年,其家人必须长留江户作为人质,称为参觐交代制。
同时,每藩藩主及其家臣的收入,来自其封地的大米产量,从一万石到二百六十万石不等这
些收入一半归幕府所有,相当于国税,一半归地方所有,相当于地税。
这是建立在严格土地测量和人口普查之上的制度设计,其本意是使农民无力反抗,同时大名
无多余钱粮下尅上。
然而这套制度意外促进了商业发展,如藩主前往江户所需的各项费用需变卖大米或贡品等。
另外,农民的收入也因亩产增加有了提升。人民富裕、平均寿命延长,再加上收入提高的结
果使生育意愿降低,但生育率依旧比死亡率高一点,所以江户时代的人口还是稳定的发展着

根据德川幕府时期十次人口普查(1721、1750、1756、1786、1738等)的数据,江户时代日
本总人口用了一百年时间从1800万上升至2600万,之后的一百多年中一直稳定在2600万上下
,直到1872年才略有上升,增长至3300万。
1700年,日本城市人口已增长至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这个数字逐步上升至五分之一后保持
稳定,直到明治时代。城市人口主要是武士、工匠和商人及其家属。这部分高知识人口令教
育发展在城市内得以延续及活络。到1793年,面向普通平民的寺子屋教育已很蓬勃。
“江户府(今东京)内的寺子屋达到295 所,江户府外的武藏国内寺子屋有880所,1469年
以后,开设寺子屋的总数累积会达到15500多所。”
人口稳定成长、经济发展高、社会稳定的局势,江户时代的人们教育水平是在中古型态的国
家中出奇地高的,当时的男性少有文盲,女子识字率也较高,一是因为私塾和寺子屋没有特
定收费,富人可缴交银钱作学费,即使出身寒微,如一般农家也可交以少量农作物或土产作
学费,学费的相较便宜令多数人皆有机会受教,二是随着商业化,人流物流增加,生活技艺
的提高也迫使人们必须识字以维持生计,譬如因为幕府的“大米体制”到村一级实行村给制
,就是由村委会按照人口多少,土地多少将税额分配给各家各户,所以不识字的话会在谈判
过程中吃亏,故此时日本社会的教育水准是颇高的。
  
江户时代的学校大致分作下列五种:
  ‧幕府直辖学校:
   如昌平坂学问所,以武士阶级为对象,具有强制性。
  ‧藩学:
   从江户时代到明治时代的废籓制县实施为止。同样以武士为对象,规模
   参照幕府学校,以教授儒学、汉诗、汉文、兵学及经济为主,直至幕末
   时候约有二百余所;著名者有会津藩日新馆、米泽藩兴让馆、熊本藩时
   习馆及水户藩弘道馆。
  ‧乡学:
   幕府及藩主在乡村兴办,以教育富裕庶民为主。
 
 ‧私塾:
   约一千五百间,由著名学者建立,入学者多是慕名而来。
  ‧寺子屋:
   提供类似现代的小学敎育,学童年龄大都是六至十多岁,以训练读、写
   及算盘为主。
江户时代虽然已经废除贡举制度,但到后期有一种形式及内容近似科举的人才考核制度,称
为学问吟味。
其具备了与科举考试相互一致的内涵,因此被称为“江户版的科举制度”。当时日本把朱子
学视为“正学”,也把它作为学问吟味的主要考核范围,这是以德川幕府征夷大将军的旗本
、御家人子弟为对象,三年举行一次的学术考试。
以幕府臣僚的培养机构昌平坂学问所(昌平校)的教授为考官,范围包括四书五经或《孝经
》一类儒家典籍,实际上可参加的对象为全国所有学习朱子学的人,并不限于昌平校的朱子
学者,因此学问吟味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日本人才选拔的等级制度。
  
学问吟味与前代贡举制及中国科举制最大的差异在于其考试结果并非与“叙位任官”有直接
关系,较接近一种种褒奖名誉的方式。
而江户时代,天皇推崇儒教,用儒教治理国家,同时又补充日本传统的神道,合成“神儒一
致”。
德川幕府提倡朱熹的儒家学说,希望藉儒家强调的三纲五常,来培养人民忠于幕府的思想,
以维持社会稳定。
早在德川初年,幕府已经任一些著名儒学者(如林罗山)为食客,以宣扬这种理念。17世纪
中期开始,江户幕府实行儒教治国的文治政策,大力推崇和发展教育事业,中央设学问所,
地方设藩校,课程主要是儒学、汉学、日本国学、武术、医学、药学,后来增设兰学。
精通朱子学的林罗山受到幕府的重用,担任幕府高层政治顾问,同时主管幕府国家的文教事
业。1632年,林罗山用德川家康所赠的一大笔钱和一片位于上野忍冈的兴建了孔庙“先圣殿
”,作为讲学和祭祀孔子的地方。
1690年,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培养幕府人才需要,将军德川纲吉命“先圣殿”移往神田汤岛
,并重新规划建设扩大规模,兴建了校舍讲堂和学生宿舍。德川纲吉按中国惯例将先圣殿改
称为“大成殿”,并将周围的附属建筑称为“圣堂”,而整体称“汤岛圣堂”,是专门为幕
府服务的国家级教育机构,正式名称叫“昌平坂学问所”,以孔子的出生地昌平村而命名。
其分成寄宿寮及书生寮两部门,寄宿寮收容直属于幕府家臣、武士之子弟;书生寮则收容属
于地方大名(如诸侯)之家臣、武士甚至无俸武士等,不分阶级予以教育。
  
藩校以习武和修习儒学为主,向武士子弟传授武艺和学问之道。各地的藩校,教学内容和规
模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强制入学,这与义务教育制度类似。
藩士子弟一般到了7-8岁开始入学,先学文,后习武。20岁毕业,继承家业或致仕藩府。
藩校的办学费用由地方藩府财政拨款支持,藩士子弟不仅不用负担学费,成绩优秀者还有可
能获得类似奖学金的补助,且有机会被选派到江户城的幕府官学游学。
另一方面,藩校对学员的要求相当严格,据载,幕府文教部门规定,每年10月份各地藩校举
行入学考试,落榜者会受到相应的惩戒,如果连续三次不合格,嫡男有可能被剥夺继承家业
的资格,甚至连家族都会受到减俸的处分。
江户时代的士族阶层,子弟教育关系到家族荣誉,甚至家业存废的大问题,因此这也是形成
往后日本教育兴盛的原因之一。
而寺子屋虽然平安时代就出现,但是大量出现是在江户时代。
由于江户时代中央政府推崇儒学神学,寺院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都陆续衰落,僧侣为了生
存就更加积极地办学。
寺子屋主要招收农家子弟,由于江户时代的男尊女卑思想,寺子屋几乎全是男孩,学费的收
取有现金也有农副产品。寺子屋最初是僧侣在寺院办学,后来神官、浪人也入学,寺子年龄
一般是六七岁到十二三岁。
课程内容最初是读书写字,后来加入算术和珠算,合称“读书、写字、打算盘”。
江户时代一共有将近一万所寺子屋,它普及了文化知识,提升了占据多数人口的地位低下的
农业人口的素质,为日本从封建社会迈入资本主义社会奠定了教育基础。
而除了这些之外日本当时也有学徒教育。
学徒10岁左右进入店铺,经历丁稚、手代、番头、支配人等阶段的学习与考察后才被允许独
立经商或开店。
学徒大多是师傅的亲属或熟人,因为在江户时代容留陌生人是违法行为。
至在此时我们耳熟能详兰学也出现了。
兰学即西学,主要是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总称。
名称的由来原因是当年江户时代实行锁国政策,日本只有长崎等地方和中国的明朝、清朝、
西方的荷兰有贸易来往,荷兰传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知识,故而日本称之兰学。
但1640年日本为了打击基督教,在日本国内禁止传播西方书籍,使得一开始西方知识不易吸
收。
直到1720年,该禁令在大将军德川吉宗下开始放寛。
当时不但准许引入外国书籍,并把它们翻译成日文。
其中,1787年森岛中良出版的《红毛杂话》,记载了许多来自荷兰的知识(包括一些新事物
,如显微镜、气球等)、讨论了西洋的医院和一些疾病的知识、列出绘画及铜板印刷的技巧
、描述了制造发电器及大型轮船,及有关新近地理知识。
到1804至1829年间,幕府和寺子屋在全国各地开办学校更进一步传播西洋新知识,荷兰特使
和科学家获准更容易地进入日本社区。
譬如,德籍医生菲利普·弗朗兹·凡·西博尔德随荷兰外交团赴日与日本学者展开多次交流
,他邀请了日本科学家向他们展示西洋科学,并向他们学习有关日本的知识与习俗。
1824年,西博尔德获大将军聘请开办医科学校并收生五十人,他们帮助西博尔德有关植物学
及自然科学的研究;他的学校名为“鸣滝塾”,后来变成了约五十名兰学生聚会的地方。
兰学内容有医学、物理学、电学,其相关的书籍都有翻译成日文,且也有建设兰学学校如绪
方洪庵医生成立的适塾等,更甚至绪方洪庵医生还著作《病学通论》,此为日本首次探讨病
理学的书籍。
直到幕府末期因日本结束锁国,当时政府派遣许多学生放洋留学,并聘用大量御雇外国人赴
日向日本人教授新知识和担任顾问,令兰学步向式微。
日本社会从远古时期形成懂得向外国学习的文化型态,外加上当代的政府架构、阶级意识、
经济发展、佛教寺院教育、官方考试制度与文化、以及兰学,使得在教育制度和环境与中国
有了很大的分歧。
而日本贵族的阶级意识,使贵族很看重自己的地位而能够在其中形成一股对教育推动的动力

另外,阶级意识也因江户时期的高度经济发展促使民间形成“町人思想 ”——否定封建社
会的尊卑观念,否定阶级身分制度。町人思想又形成了町人文学,如假名草子、浮世草子
、俳谐、净琉璃等等。
高度的经济发展,伴随着稳定的人口成长与江户时期的社会安定太平,使其的教育制度完善
、教育普及率高、文学高度发展等文化内涵方面有所提升。
例如,歌谣类书籍、艺能书籍、风土地理书籍在江户时代大量增加,上升比例从240%到508%
不等。
江户小说统称为“本”,其类别有滑稽本、洒落本、人情本、読本、好色本、赤本、狂歌本
、咄本等。文化年间(1804-1818)光在江戸城内的出租店就有 656 间,天保年间(1830-1
844)已达到 800 间。 整体而言,贷本屋的顾客群超过了10万人之多。
而日本的官方考试,贡举制度虽然有中国科举制度的残影,但在考试当官的概念,因日本的
封建制度、贵族干涉等情况,并不如中国如此具有影响力。因此在日本社会没有形成中国的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考试风气。而在学问吟味上,虽然考科内容是接近中国儒学,但
已不与任官就职有直接关系,已是褒奖名誉的形式了。
●日本西化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教育是由中央政府的昌平坂学问所、地方政府的藩校、民间的佛教
寺子屋所分别掌控。江户时代的社会稳定经济高度发展环境,使得日本人民的平均教育程度
已到达一定的高标,并且因兰学的关系也有一定程度对西方知识有了解。在这样具有如此教
育发展规模的背景下,日本进行全面性的西化改革。
1868年3月14日,明治政府颁布五条御誓文(五个条の御誓文)表明了教育改革的各个方针,
如破旧习、求知于世界等。
御誓文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盛行经纶。
三、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使人心不倦。
四、破除旧有陋习,以天地之公道为依归。
五、广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业。
我国即将进行前所未有之变革,故朕躬身先众而行,向天地神明宣誓,定斯国是,立万民保
全之道。盼众卿亦咸秉此念,同心戮力。
明治元年(1868年)首先以德川幕府时期留下的处京都的学习院与处东京的昌平校恢复,学
习院代替当时的大学寮,并将昌平校改称大学校。
但由于日本政府从京都迁都到东京,京都的学习院便在1869年废校教育中心转至大学校。
但在1871年,大学校因当时政府中的国学派与汉学派互斗,且双方都反对洋学派的学校机构
,因此大学校的教育行政功能瘫痪之后便废除。
同年1871年,日本设立文部省统辖全国教育事务。此后广设学校,订定统一教科书,修正不
当内容,学科仿欧美之制。
随着明治政府推行“废藩置县”,藩校教育机构被废止,然而各地藩校便直接或间接成了新
学制中各种初等、高等学校并隶属于文部省管理。比如创立于1664年的会津藩“日新馆”后
来成了福岛县立高等学校;再者如,仙台藩创办于1783年的“明伦养贤堂”是今天东北大学
医学部的前身,与鲁迅一度就读的仙台医专也有很深的渊源。
翌年1872年,在考察了西方教育制度并对日本原先的制度进行调查后,文部省颁布《学制》

其将全国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大学区下设32个中学区,各1间中学,中学区
设210个小学区,每个小学区设8所小学校。综计全国有八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
学校。学制中这种分区制度主要是仿效法国,而学校制度与教育内容则是仿效美国。
大学分别设有督学局遵从中央命令,除了和地方教育长官合作外,也同时监督大学中
的各级学校,但因与地方教育行政协调不佳督学局的功能并未发挥完善,并在不久后即废止

然而文部省还是完成了教育行政上的中央集权。
文部省的官职最上为文部卿,下有大辅、小辅、大丞、小丞等事务官,与大、中、小博士及
大、中、小教手等“教官”。依文部省职员章程规定,文部卿的任务为“有责任让全国人民
鸠受教育,活得其道”。而在学制的序言中,也特别强调要实行教育的普及:
"从现在起,教育应该普及于全体人民(贵族、前武士、农民、手工艺人、商人和妇女),要
使农村中没有文盲家庭,家庭中没有文盲成员。做父母的应该充分了解这个政策,并且要无
微不至地关怀孩子们的教育,决不能使孩子们受不到教育。"
1885年中央政府改革后,废除太政官制,实行内阁制。
在内阁总理大臣设各省大臣,其中文部卿也被称为文部大臣。文部大臣下设秘书官、书记官
、参事官和其他局课。同年,文部省内设视学部,是此时教育行政的一大特色,其目的由
“从事学事视察”改为“掌理学事视察及学校检阅之事”。视学部的视学官除了学校视察监
督,也有教员的人事权,且教育方针与其行政制度尽管改革过数次但终究不离忠君爱国的中
心思想,明显体现出当时明治维新至二战的中央集权特性。
自1879到1891年,屡修正教育法规。
特别是1886年发布学校令,各级学校于此时整备。其中小学校令又1890、1891年修正,使学
龄儿童入学人数过半,普通教育普及全国。1885年,明治政府建立内阁制,森有礼担任第一
任文部大臣。在他的主持下,1886年,颁布了《帝国大学令》、《师范学校令》、《中学校
令》和《小学校令》,对各级各类学校作了一些调整和修正。
1 如4年制的初小规定为义务教育
2 将中学的学习年限改为7年,分成5年的寻常初级中学和2年的寻常高级中学两级并实行严格
的考试制度。
3 而大学作为研究和教授国家需要的学术机构,帝国大学由大学院和分科大学两部分组成。
4 设立寻常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等。
至此,日本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基本上确立了下来。
维新后,因裴斯塔洛齐、福禄贝尔、卢梭等名家提出之教育理论及基础教科书均赖美国学者
推介、撰述,故明治初年之学风偏向美国,至到明治二十年代,才逐渐开始仿傚德国。
改革期间,日本颁布许多法令与改革令,并且也为其做了许多次修正,但太过繁琐可以自己
去文部科学省找。
文部科学省: https://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others/detail/1317552.htm
●中国西化
我们回到中国。
因为历代教育制度与内容都差不多,只有一些因政治影响的其的偏向,也因为大家都学了好
几年的中国史,这边就只讲重点跟我认为当时没学到的。
宋朝的重文轻武以致政府对教育机构较为重视,并且地方教育及私学都有所发展
种族复杂的元朝除了中央有国子学,也针对特定种族设立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
明朝开国国君出生平民能够认知知识的重要,因而非常重视教育,在地方教育上有所发展且
也在边疆地区设立卫学(随后统一与其他地方官学称作儒学)、乡村设立社学等
清朝实用主义的考据学等
而在学科方面,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后整体上都是围绕在儒学,如宋代佛教与儒学融合的理
学、讲解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四书集注等,其几乎都是儒学的衍生。
不过在唐朝就建立的算学、医学、阴阳学等,仍然在各朝代都还有继承下来。
在地方私学方面,源自唐朝的书院教育系统也有很大的发展。
书院在宋朝和元朝极为兴盛。
宋朝两宋中国书院蓬勃发展起来,共有397所,几乎达到了能够补充或代替官学的地步。由
于书院教育受到了官方的支持和资助,因而起到了代替和补充官学的重要作用,书院制度成
熟和自由讲学、学术研究、问难论辩等也是让书院发展起来的原因。
尤其重要的是,书院有意地把自身与官学区别开来,反对书院成为官学的附庸,使书院成为
培养能传道济民的有用人才的场所。
但是,由于官方对书院的支持,也仍旧带来了一些官学化影响。
而元朝也是书院建设的繁荣时期,共有书院227所,甚至历来就有“书院之设,莫盛于元”
之说。
其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元朝政府对书院采取奖励政策;二是书院作为一种私学组织。仍然依
赖于民间力量,蒙古人创立元朝后很多儒家不愿到朝廷任官职而退居山林,建立收院,自由
讲学,使私办书院增多。而在乾隆后期开始,书院开始衰落,到了光绪二十二年后,山西、
江西一些书院开始裁减诗文教学,增加近代科学文化课程。礼部要求各省效仿。二十七年,
清廷便下令全国书院完全改为学校。
而在清朝与西方国家交流兴盛,不少西方传教士带来西方的科学知识及技术进入中国,令原
先没受重视的算学医学等自然学科得以发展。
在书籍方面,清朝也开始出现了许多自然相关的书籍。
如《熙朝定案》等介绍各种工程技术的作品、《验气图说》和《形性理推》介绍西方光学、
医学相关的《医林改错》、数学的《数理精蕴》等等,都有助于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令当
时中国教育原先注重人与灵魂、帝王制度、法律等偏向哲学文学相关领域,渐渐也看重起数
理科的自然科学。
之后便是清朝近代史常学的那些自强运动、百日维新、天津水师学堂、北洋大学堂、同文馆
等等。这些大家应该都蛮熟的,就不在赘述,详细的也可以自己查。
值得注意的是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
,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引进西学,推广新式学校。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
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901年,刘坤一与张之洞联衔上凑提出“兴学育才”、改学制、变科举、立学堂,仿日本学
制。
1902年8月15日,清廷颁布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称为壬寅学制。
由于该学制制定仓促,公布后遭到诸多批评,因而未能实施。1904年1月13日,清廷颁布颁
布张百熙等人重新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称为癸卯学制,为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
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法定近代学制系统,标志着近代新式教育制度的确立。
在这之后也接续出现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但各自都有还是有自己的问题。
比如各省制度不一未照实执行,体制下选课弹性过大导致普通科专科失衡等等。
●总结
中国教育思想一贯是注重人的本质和人的关系,直到近代才又注意到自然科学和技术的价值
。而相对于日本江户时代富饶使得各方面得以提升,中国各地资源较难平衡,光寺子屋跟书
院的比例就可以看出来了。再加上中国的死板科举考试制度跟教育上以儒学中心,虽然其他
自然科学领域如天文医学等都有受到重视,但仍不如儒学是独立存在的教育机构,都是附属
在现行政机构底下的培育机构如太医署等。相比日本,依旧难以让西方文化融入进去。
而关于日本,日本在早期便有接受外来文化的经历了,吸收在社会结构与教育体制上也明显
能接受外来的文化,因此对于日本比中国西化的更完整也是在可以理解的范围内。
作者: locdan (locdan)   2020-08-25 02:08:00
有点专业
作者: sameber520 (请给我萝莉)   2020-08-25 02:15:00
作者: rs6000 (正义的胖虎)   2020-08-25 02:49:00
专业推
作者: rie779 (这些铅笔通通都是我的)   2020-08-25 02:58:00
看了好久,看完发现已经快3点...你好认真阿
作者: alkahest (==â•­(′▽`)╯==)   2020-08-25 03:00:00
专业
作者: jonsauwi (JBY)   2020-08-25 03:37:00
推,先存起来慢慢看
作者: jefuge (期待)   2020-08-25 03:37:00
专业文,推
作者: fnm525 (xxxxx)   2020-08-25 04:23:00
作者: web2150 ((  ̄y▽ ̄)╭)   2020-08-25 06:41:00
作者: observer0117 (ob)   2020-08-25 06:49:00
推专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