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卦] 西医为什么不能调体质

楼主: DaiRiT (戴尔特)   2020-07-08 18:52:56
※ 引述《cardsfan (红雀青年)》之铭言:
: 一样代po
: .
: 看完你的回文我知道我表达得不够好, 所以我须要讲得更白话一点,
: 但相对地看起来也会比较冗长、绕口, 请见谅。
: 其实稍加训练, 大家都可以从病人身上获得 sign 和 symptom,
: 我相信你也知道, 医师的价值在于从这些症、症背后推演出它的病理机转。
: 西医在论述的时候几乎都是从微观分子的角度出发的,
讲微观角度不是很正确
因为临床第一眼看到病人是整体状况,由整体状况回推来鉴别诊断,微观通常是拿来验证
/辅助自己的impression
很简单的道理,随便举例,“若有感染则发炎指数会高”。但不能说“若发炎指数高,则
有感染”简单逻辑,若p则q的逆命题不恒成立
所以我才说以后去西医临床科见习时多看看
如果能自己处理病人,试着去建构thinking process就能理解我在讲什么
: 举脉搏为例,
: 西医也是用各种内分泌分子、神经传导物质去论述,
: 而不是单纯说交感神经怎样、副交感神经怎样。
脉搏是一个很大的的主题,而且我不知道为什么你挑脉搏来说,因为遇到脉搏异常的问题
基本上都不是从微观分子着手
那要怎么鉴别诊断?就是靠理学检查跟心电图,按照你的说法我想心电图应该不算微观分
子吧,因为那是测量不同位置的心脏电位变化
依靠症状、理学检查、心电图,我们大致上可以知道心脏跳动的状况,比如有没有AV blo
ck、Af with rvr、VT、VF等等之类的
另外脉搏也不见得都是心脏问题,所以会搭配其他资讯像是血压、温度
比如说发烧一般来说多半伴随频脉,但是有时候发烧,心跳却没有上升太多,我们称作“
Relative bradycardia”,不是真的心跳小于60的bradycardia ,而是不到发烧时应有的
正常生理反应,像是烧到38度但心跳在110以下,这时候就要想到一些比较特殊的病源
有比如说有个病人血压低了,可能快要休克了或是已经休克了,这时你发现心跳加速、巩
膜白、颈静脉扁扁的、周边肢体摸起来冰冰的、听肺音听起来没有crackle,这时你就会
想到低血压的原因倾向于是低血容性造成的。因为我们知道”血压=心输出量x周边血管阻
力”我们也知道”心输出量=心搏x 每博输出量”所以如果失血或是体液流失过多,体液
容积少,心输出量就很少,血压就会低,身体为提高心输出量所以就把心跳加速。那低血
容性的低血压就可以灌水、或是输血。所以到这里我有用什么微观分子吗?
: 再举白蛋白维持渗透压的例子,
: 如果你从巨观的角度出发,
: 是不可能观察到白蛋白这种分子级别的东西的。
这里我又觉得怪了,你白蛋白观察不到
那中医讲的气、脉络不也观察不到?
: 可以肯定, 在你要观察白蛋白的时候,
: 是先把“观察者”的脚色设立在分子级别的层级,
: 只是大多数人都忘了、忽略了这个前提而已,
: 因为习以为常。
: 大多把观察者的脚色放在分子级别的微观层级,
: 这就是我所谓“西医看待人体的框架”。
我不会这么说,西医有微观分子但也会看巨观,从小地方到大地方来了解完整的人体状况
也是因为如此,只学中医是很危险的,因为对于基本的一般医学会漏东漏西,漏掉的东西
不见得全部都是微观分子,各种原因像是心因性、低血容、气胸、心包膜填塞、肺栓塞等
等造成的低血压/休克的鉴别诊断在中医就做不到
: 中医从另外一个角度,
: 古人观察到“食物会变成人体所需的营养、进入人体”这个现象,
: 但沟通的时候不可能每次都讲得那么冗长,
: 所以创立一个词 ── “运化”。
: 而他们认为“运化”这个现象是某种事物表现出来的功能,
: 他们就把那个事物称作“脾”,
: 当然你要叫它 "X"、“甲”、“小精灵”都没关系。
: 所以“脾”表现出“运化”,
: 这之中的“主动性”被称为“气” (所以才会用能量这个词),
: 变成一个术语 ── “脾气运化”。
: 同样的道理, “津液变成尿液”这个现象被简化成“气化”,
: 然后说“肾气气化”。
: “气血往外输布到体表”被简化成“宣发” (当然那是广义的宣发),
: 然后说“肺气宣发”。
: “空气从肺排出去”也被简化成“宣发” (这是狭义的宣发),
: 也被说“肺气宣发”。
: 为什么会有狭义广义之分,
: 我觉得不须要在这里说明, 不然都要变成基础课了。
: 中医在从 sign 、 symptom 解释病理机转的时候,
: 用的也是这些巨观观察到的现象 (所以我说物理, 但看来这个词不是很准确)。
西医是可以跟其他科学对得起来的,从巨观的物理学到微观的生物学、化学都可以
所以我会把“巨观/微观 ”以“物理/生物化学”来分类
: 他们用药物调控的时候,
: 也是“帮助完成某种现象”。
: 从头到尾,
: 都是从巨观的角度看待人体,
: 都没有想要从微观的角度解释那些现象的由来。
: 把观察者的脚色放在人, 这样一个巨观的层级,
: 这就是我所谓“中医看待人体的框架”。
: 其实答案也在你的论述里,
: 但被忽略了。
: 肝门静脉是由很多微小的血管汇流才形成的,
: 正常来说,
: 微血管回流良好的时候,
: 不会有【过多的】组织液堆积在那些空间。
: 当微血管回流不好,
: 水分容易停留在组织液。
: 这些微血管回流是否良好,
: 对中医来说就是“运化”的“运”。
: 大家耳熟能详的“内湿”,
: 道理就这样。
: 但每次沟通讲那么长串真的很麻烦,
: 所以就说“脾气运化不利, 而生内湿”。
: 到这边可以理解,
: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
: 但为什么没什么人谈呢?
: 因为中医教育最后考的国考长成那样,
: 整个就是鼓励学生背表格不思考嘛。
: (或者有些人进来也不是要学中医的, 连思考这部分的动机都没有)
问题是这没有解决上一篇你说的
我记得你说升结肠以前的水跑到腹腔,可是会跑到腹腔跟哪一段吸收的水还是没关系啊
在ascites诊断里面,要去思考这些水怎么来,是血流不顺造成还是发炎反应(pancreatit
is 、serositis)、肿瘤、肠胃穿孔造成的,而不是说升结肠以上这种说法
: 重要是重要,
: 毕竟还是要从病人身上获得巨观可察的症与症,
: 但我觉得重点是西医怎么解释症与症。
: 应该说,
: 中医的发展过程中证实了那些现象的存在,
: 就像闪电本身也是一个现象。
确实中医所说的现象很多都没证实,比如虚实寒燥热气经络
: 有人问“就算这些现象真的存在, 但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不能确立呀”。
: 没错, 这就是中医可以进步的方向。
: 中医有个方剂叫做导赤散,
: 历来教科书都说原因是“心火移热小肠”,
: 但参考西医的论文,
: 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是下泌尿道感染回头影响心。
什么时候下泌尿道感染影响心脏?所以下泌尿道感染病人都去做做心电图、听心音、扫心
脏超音波、抽cardiac enze、NT-proBNP会异常?
下泌尿道是指UTI还是urethritis?
: 虽然知道中医有些论述不正确,
: 但不影响中医从巨观的角度观察人体、
: 而且还能借助西医的研究去进步这点。
我认为不正确就没有使用的必要
: 我不知道他们这样做的初衷是什么,
: 但我觉得两边都学是好的,
: 因为是两个不同角度的看法。
: 中医、西医两种方式看待人体固然有重叠的部分,
: 但也因为各自框架不同,
: 而有各自发展的极限 (或者“非常困难之处”, 如果各位不认同“极限”这个说法)。
: 截长补短, 各取所需, 何乐而不为?
: 但现实有很多额外的因素,
: 是未来仍须努力的部分。
但是目前西医理论确实比中医好很多非常多,能够做的thinking process更广更深
: 我觉得中医谈体质的概念是:
: 探讨在外力 (药物、 感染源...等) 介入之前,
: 身体哪些生理【现象】表现得不好。
: 当然, 很多时候因为代偿的关系,
: 平常观察不出来。
: 但也可以根据研究,
: 知道为什么有些人会表现得不一样。
: 像是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里面就提到,
: 同样是外感的初步阶段,
: 有些人只会恶寒、发热、后脑项背痛 (把这些人叫做 A);
: 但有些人还会发展出皮下水肿 (把这些人叫做 B)。
: 在那个时候就提出,
: 会这样的原因是 B 在外感之前,
: 肾“气化”的功能就不是很好,
: 所以才在外感让身体气血分配改变之后,
: 产生皮下水肿的现象。
: 重点一样,
: 根据大规模观察、或设计良好的研究,
: 中医也可以在保有自己看待人体框架的前提下往前进步。
A的描述要考虑到脑部的感染比如脑膜炎,这非常重要,中医做不到,因为基本解剖观跟
病生理机转就不一样了
B的话,因果关系不对,皮下水肿不全然是肾问题像是肾丝球肾炎导致的水肿,看
到水肿要考虑的问题很多,深层静脉栓塞都有可能
: 我认为两个都要学,
: 因为只用一种角度看人体,
: 难免会有忽略的地方。
我不认为两者都要学,我认为西医一定要学,中医没有学的必然性,所以中医系要学西医
,但是医学系不需要学中医就是这个原因。西医体系专业也分工,西医师该做的就是保命
、解决疾病,剩下来维持生活品质的可以加入营养师、复健等等专家
作者: kaodio (WOLRD)   2020-07-08 18:55:00
医学系不需要学西医打错了
作者: ggian123 (起)   2020-07-08 18:56:00
医学系不学西医是要用占卜治病吗
作者: sunstrider (逐日者)   2020-07-08 18:56:00
倒数第二行 医学系不需要学中医 才对
作者: iamcnc   2020-07-08 18:57:00
为啥很爱用thinking process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