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卦] 国文考题连作者都不同意答案? 那谁规定的?

楼主: feedback (positive)   2019-01-27 13:27:56
我之前也觉得作者不同意答案这件事很瞎
不过看了相关解释后觉得满不错的
各位可以看看以下的说法有没有道理
以下转贴有经粉专同意
转贴自:深崛萌
———————————————————
【课本主编 #朱宥勋 野生踹共 :不要再让国文科成为学生眼中的“猜心”或“通灵”科
目了】
#大学学测
关于刚结束的国文 #大考,出题内容引起多方讨论
针对各种论点看法,请看课本主编朱宥勋如何分析
阅读时间:10 分钟
【 #作者不能垄断诠释权】
简单回应一下 #马世芳 老师,对于“#李宗盛 & #罗大佑”入题的困惑。
这里要先说,马世芳老师的回应,是我看过“被出题的作者”当中,回应得最好的,很清
楚地点出了“#作者不能垄断诠释权”的原则。
所有说出“作者无法答对这题,所以这题出错了”的人,全都是文学教育不周全的受害者
。(而如果这么说的人,本身就是文学教育从业人员的话,那我就直说了:他的专业能力
有问题。)作者本来就不保证“答对”,#因为同一作品可以有超过一种诠释。
不过,马世芳老师的文章当中提到了一个点,是很值得讨论的:
“考题只撷取了文章中的一小段,答案也以这一小段为依归,这样合理吗? 如果原文的
其他段落,有写到不一样的东西,难道通通都不算数了吗?”
这个疑问,如果放在“文学研究”的场合,答案确实是“不合理”,因为研究者有义务把
脉络搞清楚。
不过,如果这个疑问,放在“考试”的场合,答案就是“合理”。不但“合理”,而且“
非如此不可”。
【 #考试的“意义”】
这里我要再次强调一个观念:#考试是一种工具,它的价值取决于“#能否准确测出学生的
能力”。台湾人号称很在乎考试,可是几乎全民都不了解考试的科学原理,这其实满糟糕
的。
既然是工具,那首先就要厘清:我们到底想考什么?
我直接举个具体的例子。假设有一篇文章是这样的:
“小明跟小华十分相爱,他们的婚姻很稳固。
——不过,谁也没想到,这份爱情只维持了十年。”
这篇文章就两行。而我们 #只撷取了第一行当作考题 ,并且问学生:“请问小明和小华
是否相爱?”
答案是什么?
答案是“相爱”。因为第一行只看得出相爱。
而如果今天有个学生看到这题,发现自己以前读过这篇文章,他知道还有第二行的存在。
于是他回答:“后来就不相爱了!”这样的答案是否正确呢?
很抱歉,这答案是错的。
为什么?因为我们想考的是“阅读能力”,你看到什么就回答什么。
我们不是考你“有没有看过第二行”。如果我们给第二个答案分数,那就会造成严重的不
公平。因为这名学生展现的不是自己的“阅读能力”,只是展现了自己的运气。
这样的考题会侦测到错误的东西,我们明明要测的就是“阅读能力”。
同理,回到马世芳老师的文章,这状况是一模一样的。确实,在考试的脉络下,由于不可
能全文征引,所以常常会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然而这并不是考题出错了,也不是在定调
马世芳老师的文章“就是那个意思”,而只是显示了“这个断章、只能取出这些意义”。
这是 #测验编制理论的基础。
【 #不要再让国文科成为“猜心”或“通灵”科目】
如果大家还是觉得很奇怪,我换个大家比较熟悉的说法好了。这种考题是在测什么呢?很
简单,就只是测试一种科学精神:
“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
没有看到证据的通通不算,如此而已。
希望大家能够明白:能否让文学的教学现代化,这是简单而关键的一步。不要再让国文科
成为学生眼中的“猜心”或“通灵”科目了。
而这样做的好处,除了比较科学化以外,还有个有趣的效果:根据统计,新题型考出来的
结果,“#城乡差距”反而缩小了。原因不难想见,因为如果只要当场判读就能作答,都
市小孩的文化资本就不会有那么大的优势了。你多看过几部电影、几场戏、几本书,差异
都不会那么大。
这不正是大家一直希望看到的情况吗?
-
———————————————————
我是觉得解释满不错的
然后
拜托针对内容讨论
别看到作者是朱宥勋就直接end
作者: errard (I love GMAT)   2019-01-27 13:36:00
问题其实是马的原文而不是题目,那种叙述方式非逼读者反复阅读才能知道论点马关于越懂罗大佑与李宗盛越容易答错的评论也是很古怪
作者: EXPCDR (EXPCDR)   2019-01-27 13:39:00
内容不错 推
作者: errard (I love GMAT)   2019-01-27 13:39:00
本来这就不是考流行音乐素养而是考阅读测验前几篇评论国文科考试蓝色窗帘更虾,这种考法单纯搜寻文章有写到的就能选,单纯考纸上搜寻功能而已
作者: ddddd014 (宇瑞)   2019-01-27 13:42:00
推,考试考的是对文字材料的诠释能力
作者: Fice (Fice)   2019-01-27 13:43:00
整篇废文,是解释了什么?
楼主: feedback (positive)   2019-01-27 13:45:00
解释阅读测验给多少内容,就答多少内容,避免有人阅读过全篇文章这种资源差距,或者要你通灵作者想法这种鸟事
作者: Fice (Fice)   2019-01-27 13:48:00
文章内讲考题有什么就答什么,那哪会有蓝色窗帘争议
作者: alatemint (祈)   2019-01-27 13:49:00
既然同一作品可以有超过一种诠释,那为什么会有标准答案?
作者: Fice (Fice)   2019-01-27 13:49:00
实务上就是一堆老师用蓝色窗帘当正确答案
作者: spursmanu (三重鬼切)   2019-01-27 13:49:00
作者: Fice (Fice)   2019-01-27 13:50:00
这篇废文把实际情况反过来讲,是解释了什么?
作者: Zuiho (瑞凤)   2019-01-27 13:52:00
如果用一个作品可以有不同解释堵作者的嘴 那我为什么不能用这个理由堵教育部标准答案的嘴?什么作者不能垄断解释权 那教育部那群比作者更懂他的作品所以解释权比作者还高?
楼主: feedback (positive)   2019-01-27 13:59:00
里面不是有举例了?照上面的举例,只给第一句话,就算看过文章的人当下也只能选“他们相爱”这个选项呀。阅读测验给了多少讯息,就只能从中选择答案,这就是这篇文章想表达的意思。而解释权是否比作者高,里面也提到,如果放在“文学研究”那就不适当,得看整篇文章;但若放在“考题”,他要测试考生懂不懂文章内容,那这样的断章取义是有目的跟意义的。回Fice大,文章中也提到,那样的教师“欠缺专业”呀欸不对,欠缺专业的是认为作者答错答案就错的老师我也遇过胡乱解释的老师,不过那跟这篇文章无关吧
作者: y0707186 (新阿姆斯特旋风喷射阿姆)   2019-01-27 14:23:00
笑死 这举例有够烂
楼主: feedback (positive)   2019-01-27 14:30:00
这举例哪里不好了?就是要考生有多少内容答多少内容呀https://i.imgur.com/rBYwgu8.jpg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