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moonmaker (Waiting Molina)
2018-10-26 10:55:33当然比台大酱料难
难翻了好吗
我算给你听
1/2人口是男的
男的之中识字率3%
3%里面20%会进私塾开蒙
这20%里面的前40%要参加县试跟府试 考上了称为生员
只有考上生员才具备秀才考试院试的资格(而且考试要两个秀才做保证人)
秀才考试每三年举办两次
录取率大约25%左右 考上称生员
看到这里古代考秀才跟现在考医科差不多了吧
秀才考上就有免税额 这时就有农民会来投献 虽然不多 但是足够秀才生活了
而且如果是30岁以下未婚的秀才(基本上非常少) 当地有钱回来提亲
你就可以娶小富家千金了 因为秀才还免傜役 见官不跪 在乡里是小特权阶级了
生员第一名称为案首 如果又很年轻 当然是风光无限
而生员当中的前10%(通常25岁以下 长得帅体面) 被认为县里的科考特攻队
会进县学 除了基本特权外 另外还有俸禄 称为禀 所以这样的秀才 称为禀生
每月有粮食可领 每逢三节(端午 中秋 春节)还有肉可以拿
但是禀生每半年要在考试 考试不及格会被剥夺资格
接下来 每三年举行举人考试一次 称为乡试 因为都在秋天举行 所以又称为秋闱
考上称举人雅称孝廉 又称公共汽车 马关条约时的公车上书 就是全国举人的联名上书
举人录取率约20% 考上举人就具备任官资格了 但是原则上都是九品以下小官
举人榜首称解元 唐伯虎的唐解元就是这样来的 而且他是江南解元 是状元的大热门
尤其是唐伯虎以连中两元 在当时可是被认为超级新星
所以举人可以称为老爷 就是官老爷的意思 举人特权更多了 免税额达到60亩田
而且跟县太爷平辈相交 以兄.弟相称 面前有坐位 举人当然比秀才重要多了
于是就会出现绑下抓婿的现象 基本上省城(乡试在各省省城)各大土豪
都会派奴才去放榜处抓婿 而在顺天府(北京) 应天府(南京) 由于官员众多
且此两地的举人更值钱 甚至会出现四品以下官员 绑榜下抓婿的现象
只要你五十岁以下未婚 都有马上脱鲁的机会 肥宅生在这个年代 如果会科考
不要说脱鲁了 随时准备开后宫
接下来隔年春天 新科举人就要进京考会试 这就是进京赶考的由来 不要以为电视剧
穷秀才进京赶考很悲哀 那是唐宋 明清的进京赶考 要嘛新婚举人的岳家会全家总动员
协助考试 要嘛同乡的商人官员仕绅赠送的银两又很够举人用了 所以这时各省举人
都会带动一波经济热潮
会试每三年举行一次 考上称贡士 录取率约9-11% 第一名称会元贡元
由于北宋发生的一件大事 考上贡士就是准进士了 清朝会在端午前在紫禁城保和殿
进行殿试 考试用黄纸 由皇帝决定名次 所以称天子门生
一甲三人 即状元榜眼探花 称进士及第 赐簪花 北京城骑马游行 开午门
讲到这午门不是乱开的 推出午门斩首更是胡扯 午门只有皇帝即位 册封皇后入宫
以及每三年新科状元骑马游行之时才会开午门 这应该是读书人最风光的一刻
二甲约40人 称进士出身 二甲第一名(科举第四名)称传胪 二甲中的前面排名
会被选上进翰林院当庶吉士的 这个很重要容后说明
三甲大约250人 清末有增加到300人左右 称赐进士出身 左宗棠一辈子就只有到举人
即便做到封疆大吏位极人臣 也不是进士 因此李鸿章常常以此事揶揄左宗棠
左宗棠气不过 在出征西北前 上书要求参加当年会试(左宗棠当时是陕甘总督)
这当然不可能 而且左当时60几岁了 于是两宫授意 光绪特旨 左宗棠特赐进士出身
之后左收复伊犁有大功 又以大功进军机处 当时有人写了副对联
如夫人扶正 赐进士出身
写到这里 乡民可以看看 古代考进士有多难了 而且重点是还不能跳关
考上排名不满意也不能重考 三十岁以前考上高位进士 根本神
另外按明清惯例 明朝特别严重 非进士不进翰林 非翰林不进内阁 基本上你进士考不好
一辈子最多就多就到巡抚了 而且没有考上进士的人 死后諡号 不能有文字
也就是 文忠 文正 文襄都没有你的了 直到清朝左宗棠才打破这个惯例
清朝没有明朝那么严格 但是在太平天国之乱前 汉人官员没有进翰林院
基本上不能当大学士 也进不了军机处 曾国藩科举考的不好 是位列三甲
本来一生仕途有限 但是他受到当时林则徐的政敌军机大臣穆章阿的赏识
破格进翰林院 选庶吉士 这才有了非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