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逃离社群暴民时代?世界如何对抗“假新闻

楼主: AsamiImai (今井麻美)   2018-10-10 12:03:27
逃离社群暴民时代?世界如何对抗“假新闻”仇恨军团
http://uc.udn.com.tw/photo/2018/10/04/99/5368377.jpg
图为今年4月,Facebook爆发“剑桥分析”丑闻后,于国会山庄的示威抗议活动。 图/美联社
由于2018年11月期中选举即将来临,美国政府非常在意网络公司如何保护社交网络免受操纵,陆续邀集各方商讨方案。9月初,美国网络业两大巨头——Facebook的营运长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与Twitter的执行长多尔西(Jack Dorsey)——出席了美国参议院的听证会。他们向国会保证,正在努力移除外力透过网络在美国散布的假新闻。
9月底,Facebook和Twitter、再加上Alphabet(即Google母公司),三巨头一起向欧盟执委会承诺,他们将与其他科技和广告公司合作,共同打击假新闻在欧洲传播,同样也是旨在防止假新闻影响欧盟区的各种政治选举。因为欧盟早于数月前,就呼吁网络平台与社交媒体提出减少网络错误资讯的计划,否则将祭出监管措施。
在大洋两端的国家都遇到了相似问题,逼得网络巨头不得不设法应对。到底假新闻是如何形成的?又有什么方法可以阻止其危害呢?
http://uc.udn.com.tw/photo/2018/10/04/99/5368286.jpg 图/美联社
2013年世界经济论坛(WEF)的全球风险报告里,首次提到所谓的“数位野火”(digital wildfire),指的是网络上遍布的大规模错误资讯——从恐怖主义蔓延到全球治理的失败,假新闻都在其中扮演要角。有心人士滥用自由开放的网络,在现实世界造成严重破坏,因此WEF认为,这已上升到全球性风险,对各国形成严峻挑战。
那么假新闻有多少?看看以下两组数字便可略知一二。根据史丹佛大学研究,2016年在Tiwtter上,假新闻每月约超过2,000万则,目前下降至400到600万;在Facebook上,2016年假新闻每月约有2亿左右,目前仍有7,000万。这意谓著社交媒体上的假新闻甚至可能超过真新闻,足以污染整体资讯生态系统,使其传播的讯息极不可靠。
再看今年,Facebook至今已删除了600多个散布假新闻的页面、群组和帐户,这些帐户主要来自伊朗,多集中于以巴关系、英国脱欧和美朝冲突等争议问题;Tiwtter也没闲著,今年以来删除200多个被视为由伊朗操纵的帐户,6月更暂停7,000多万个帐户,包含数十个主要由俄国操纵、伪装成美国新闻媒体的帐户。
如此不难理解假新闻的影响力。事实上,在网络刚问世时,许多人都把这种只需点击,即可随时随地轻松获取资讯的方式,视为革命性的民主技术。论者认为网络可以使有知识的公民更容易参与公共事务,像是选举和议题辩论等。然而时至今日,不少人却担心算法和社交媒体,正在降低人们看到的网络资讯品质,虚假资讯将会削弱数位时代的民主制度。
http://uc.udn.com.tw/photo/2018/10/04/99/5368332.jpg 图/路透社
http://uc.udn.com.tw/photo/2018/10/04/99/5368426.jpg
美国极右翼电台主播琼斯(Alex Jones)创办了“资讯战”(Infowars)网站,网站大量争议性的阴谋论被认为散播仇恨与暴力,陆续遭Spotify、Youtube、Facebook、苹果、Twitter等平台封杀下架。 图/路透社
以Facebook为例,当人们察觉到假新闻影响2016美国大选之后,开始将砲火转向社交网络。但最初Facebook却辩称它是一家科技公司,而非媒体公司。换言之,该公司认为其主要动机是获利,而不是为新闻把关;CEO佐克伯(Mark Zuckerberg)也公开表示,在Facebook上的所有内容超过99%是真实,假新闻影响选举极不可能。
这些言论现在看来自然是无稽之谈,在剑桥分析泄密案后,Facebook的态度大为转变,力求挽回用户信心,也向世界喊话维护资讯安全。不过,就在10月初又爆发骇客入侵,据称泄露了4,000万以上的用户资讯。这些资讯是否会被用以影响选举等情事在所难言,突显网络正是民主社会相当脆弱的一环。
今日人们的生活大多离不开各种社交网络,越来越多的PO文、对话涉及公共领域和政治议程。Facebook的朋友圈基本上是一种不透明但具有特殊可信性的网络,在这种人际网络里,假新闻的散播者是长年熟识或志同道合的亲友,更难以检测和纠正。因此,网络公司有义务使用其技术,来改变并促进社会共同利益。
http://uc.udn.com.tw/photo/2018/10/04/99/5368385.jpg
图为今年4月,佐克柏出席国会听证,接受关于2016大选干涉、假新闻、个资外泄...等质询。 图/法新社
从学理上来看,由于网络使用者不断点击或分享性质相似的新闻,代表其对议题的特定观点。在极端情况下会形成所谓的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s,或者说“同温层”),例如Facebook会从用户过去的行为学习,猜你喜欢并大量占据页面。当点击假新闻越多,用户页面自然也就出现更多类似的假新闻,用户因此只能接触证实其偏见的内容。
日复一日,过滤气泡隐藏真相、加强误解,用户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锁在回声室(echo chambers)内,所见所闻都是一鼻孔出气的资讯。当偏见越来越多,政治两极化的现象也会越来越深。因此有论者认为,要摆脱这些问题并不为难,网络公司除了“打假”,也可从技术着手,减少甚至排除个人化的新闻提要。
但问题的复杂性显然不止于此。过滤气泡的假设是人们几乎或完全与其他观点隔离,真实世界里不少研究都指出,网络用户遇到交叉资讯的情况非常普遍,也就是说,导致用户有错误资讯的原因,不一定是缺乏与正确资讯的连结。像是美国智库皮尤研究中心(PEW)的调查就显示,Facebook与Twitter的“同温层”并没有想像那么厚,前者约占23%、后者约占17%,更多部分的人分享不同的看法。
http://uc.udn.com.tw/photo/2018/10/04/99/5368422.jpg
你的同温层气泡,可能没你想像中的“厚”? 图/路透社
以人类心理而论,更可能是因为他们本身的信念主导了获取资讯的态度。一个明显的例子是,面对相同的资讯,具有不同政治倾向的人可能会得出截然不同的内涵。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网络公司要如何改变算法来回应偏见,就会是非常艰难的任务。
尤其是当有心人士利用各群体间的偏见,很容易可看出在网络上大肆传播的已不是假新闻,而是对立的仇恨情绪。PEW调查指出,就政治议题来说,将近一半的网络用户认为社交媒体的政治讨论只有愤怒、53%认为缺少尊重、49%认为并不文明。这代表着网络变成情绪宣泄的重要管道,当初人们认为可以促进民主的乐观已不复存。
千万别小看这些愤怒、缺少尊重又不文明的情绪,在某些仍有法治之处,这可能只构成键盘柯南或键盘侠们的霸凌杀人事件,多属于破坏力相对较少的单独事件。但在法治混沌,且介于民主过渡期的地方,愤怒等情绪很容易一发不可收拾,人们更愿意接受党同伐异的资讯甚于事实。
http://uc.udn.com.tw/photo/2018/10/04/99/5368387.jpg 图/路透社
例如近年来的缅甸,虽然恢复了民主选举,但对于自由主义陌生的社会,仍处于不稳定的状态。针对罗兴亚人仇恨言论的正常化,提供缅甸军方暴力的正当性,加强了军方的势力。长久以来,军政府垄断资讯,扼杀新闻与公民社会的空间,使媒体与人民素养普遍低落,反罗兴亚的宣传不知不觉地进入人民的思维里。
最出名的应是极端佛教主义僧人威拉杜(Ashin Wirathu)及其同伙,在Facebook上传播针对罗兴亚人的仇恨言论,包括种族歧视的政治漫画、伪造图片和新闻报导。这些内容煽动公众情绪,让施暴罗兴亚人的行为受到欢迎,甚至有缅甸人透过网络为此庆祝,仿佛上世纪卢旺达的种族清洗再现,只不过那时使用的是无线电通讯,现在改为网络。
基于愤怒等情绪传播假新闻,是利用人类在议题上的特定立场,还算是有意识的行为。但也有不少人自诩中立、或对某些议题无感,却仍然避不开假新闻。这是可能是因为人性弱点,假新闻能控制他们,使其不自觉做出的无意识(或潜意识)的转发行为。
一般来说,人们倾向相信最初阅听的资讯为真,若要推翻首次印象,则需努力改变认知才能在脑海中将该资讯标记为假。且由于人类是群体生活的动物,为了与他人相处,人们倾向接受来自他人、看似真实的资讯。此外,人们对于新奇的资讯,有着不假思索的热爱,这也是为何假新闻常常以钓鱼式的标题吸引目光。
http://uc.udn.com.tw/photo/2018/10/04/99/5368419.jpg
图为2013年美国《时代杂志》七月号封面,将他形容为“佛教恐怖份子”,该期杂志当时遭缅甸政府以“避免种族宗教冲突”为由禁止流通,也被部分威拉杜支持者反称为假新闻。 图/法新社
综上所述可知,解决假新闻必须双管齐下。首先是网络公司的把关,但这里也有限度,因为过多的管制其实亦不利于民主社会,该如何拿捏尺度,对企业或政府来说都是两难的局面。管得过少不如不管,管得过多,网络使用者会选择退出平台、公民社会担心影响自由、政党会担心被利用于政争。
假新闻没有简单的解决办法,无论是标记某些资讯为假,或是推出事实查核平台,其实是杯水车薪。真正的解决方案来自于每个人对于知识与道德的把关,当接触到可疑或是有重大影响的新闻时,即使符合个人“信仰”,第一步骤应该是检查来源,而不是在社交媒体上立即分享。
人们必须了解到,网络公司或政府删除假新闻,并不是民主的胜利,更非让人民从恐惧中自由。删除只是侧面证明我们所拥有的信念——包括学校教育、人文素养、社会风气——某种程度上的失败。人们也应该知道,自从有语言以来,谎话就未曾消失,理性思考与批判是人类最珍贵的资产之一,而它在这个时代是透过网络发扬或是坠落,就在一念之间。
http://uc.udn.com.tw/photo/2018/10/04/99/5368424.jpg 图/路透社
http://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3404442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