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你的国名不是你的国名:马其顿公投与“亚

楼主: AsamiImai (今井麻美)   2018-09-28 12:38:40
你的国名不是你的国名:马其顿公投与“亚历山大们”的和解?
http://uc.udn.com.tw/photo/2018/09/26/99/5319517.jpg
类似台湾的国名苦衷,9月30日将举行改名公投的马其顿共和国,心有戚戚焉。 图/路透社
一个国家有正式国名,在国际上通用的是另一个名称,在特定国际场合,却又只能以其首都名称呼——这是中华民国/台湾 (还时常会在括号里被中国吃豆腐)/中华台北的写照。还会有比这个更荒谬的国名争议吗?
将于本月底举行改名公投的马其顿共和国竟有类似的夸张情节。
1991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瓦解,联盟成员之一的马其顿独立,建立马其顿共和国。之后因国名争议,在申请加入联合国时遭希腊强烈抗议,便同意暂时使用较为中立的名称“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FYROM),加入联合国;但在国际上,该国仍被称为马其顿;而在希腊,所有人则绝口不提前述任何名称,以其首都名史高比耶(Skopje)称之。
这一连串令人摸不著头绪又有点似曾相识的争议,起源于“马其顿”这个名称。但不就是个名字吗?为什么会在马其顿与希腊两国之间造成政治动荡与舆论分歧?还让欧盟、美国与俄罗斯也都跳进来试图插嘴呢?此事涉及“国际政治”与“历史”两个面向。
http://uc.udn.com.tw/photo/2018/09/26/99/5319518.jpg
“马其顿”这个名称,属于谁?图为2018年9月9日,希腊“马其顿大区”的塞萨洛尼基,激进的希腊民族主义团体正高举著“马其顿旗”,于塞萨洛尼基国际贸易展的开幕会场外激烈抗议。 图/法新社
▌“马其顿”国名的政治角力
政治上,希腊的官方说法是:挪用“马其顿”作为国名,影射了对希腊国内马其顿省的领土侵犯意图。国名的争议造成希腊与马其顿之间,超过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政治僵局,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希腊由于不满马其顿,长期否决马其顿进入希腊作为会员的国际组织,例如欧盟和北约(NATO)。
今年6月,在旧政府因贪污丑闻下台,新政府上任欲带来新气象之际,马其顿总理札耶夫(Zoran Zaev)与希腊总理齐普拉斯(Alexis Tsipras)签署了改名协定。希腊总理承诺,如果马其顿改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以便与希腊的马其顿省有所区隔),希腊将不再反对其加入欧盟及NATO。
而希腊与马其顿之间的历史恩怨,之所以在这个时间点被往前推近,除了新政府新气象外,更是由于马其顿的地理战略位置,使其成为欧盟、美国与俄国的势力交界点。尤其是若更名成功,马其顿将就加入NATO与欧盟一事展开谈判,此举将大大削弱俄国在西巴尔干的势力,因此不难理解俄罗斯欲积极介入希腊国会事务与马其顿公投。
像是数月前,希腊得知俄罗斯驻希腊外交人员,涉嫌贿赂军方人士,并资助极右派组织反对更名协定后,便驱逐了2名俄罗斯外交人员;马其顿方面,也怀疑俄罗斯在背后出资操作假新闻、假消息、假帐号,与先前美国大选与脱欧公投如出一辙,在网络上广泛散播反公投言论。
http://uc.udn.com.tw/photo/2018/09/26/99/5319520.jpg
俄国外交人员,涉嫌贿赂希腊军方,并资助极右派反对更名协定;马其顿也怀疑俄国操作假新闻,在网络上散播反公投言论。图为2016年,普丁(中)访问希腊,在希腊外长(右)的陪伴下,于圣母升天日来到了阿索斯山的东正教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左,东正教会名义上宗主)的自治区,参与宗教仪式。 图/美联社
这也是继2016年蒙特内格罗加入NATO前夕,俄国涉嫌策画了一场失败的蒙国政变暗杀后,莫斯科再一次试图阻挡巴尔干的欧盟扩张;因此为了护航公投,包括德国总理梅克尔在内的欧洲领导人,以及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Jim Mattis)都亲自访问马其顿,以表对更名协定的支持。
即便如此,更名协定在马希国内仍遭到了强烈反对。
由于北马其顿共和国仍然带有“马其顿”一词,因此在希腊国内引发了一波强烈的民族情绪。右派与国族主义份子认为,承认马其顿为国名或民族,等于是在羞辱希腊国族认同与文化遗绪,同时也造成国家威胁,并指责签署改名协定的希腊总理“叛国、卖国”。而协定中的承诺若要生效,还需反对党支持希腊国会通过,但反对党却已明确表达“绝不支持此一协定”。
另一方面,马其顿总统也明确表示不会参与公投,即便公投通过他也不会签署同意,完全不给签订改名协定的总理札耶夫面子。而就算改名公投在马其顿通过了,更改国名仍需要国会同意以便修改宪法,但在总统大力反对,另有俄罗斯企图阻止NATO外扩的前提下,国名争议是否能画下下休止符仍是未知数。
http://uc.udn.com.tw/photo/2018/09/26/99/5319522.jpg
为了护航公投,包括德国总理梅克尔在内的欧洲领导人,以及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Jim Mattis)都亲自访问马其顿,以表对更名协定的支持。图为今年9月中旬,马国总理札耶夫(图右)欢迎马蒂斯(图左)来访。 图/法新社
▌“马其顿”是希腊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历史上,马其顿共和国以“马其顿”为国名,之所以引发希腊强烈不满,是因为希腊人一直以来自诩为“亚历山大大帝的子孙”,为伟大马其顿帝国荣光的继承者。现今希腊北部地区的马其顿省,其名便是承袭自亚历山大大帝在两千多年前建立的马其顿帝国。
在《我的希腊婚礼 2》这部电影中,剧末希腊裔的女主角为了让她爸爸开心,假装收到了希腊寄来的血缘认证信函,信中正式承认女主角的爸爸确实拥有亚历山大大帝的直系后裔血统,全家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欢欣鼓舞,一起跳舞到天亮。这封信当然是女主角伪造的,但从电影可以看出,自诩为亚历山大大帝的子孙,以及认为所有字词都源自于古希腊文,是希腊国族主义的两大支柱。
而现马其顿共和国所在地,虽然当年曾为马其顿帝国所辖,但马其顿人与现居于希腊这个国家,并使用希腊文的大部分希腊人分属不同民族,说的是斯拉夫语系的马其顿语。反对邻国以马其顿为国名的“大帝传人”便认为:说著古希腊文,又是亚里斯多德家教学生的亚历山大大帝,他所建立的马其顿帝国,怎么能被说著斯拉夫语的外国人拿去当国名呢!?太侮辱人了!
这看似荒谬的命名,有其历史脉络。唯有将马其顿国名争议放在种族、战争,与国界的复杂历史背景下才能理解,为什么双方都对这个名称如此坚持,大家都“森七七”。
http://uc.udn.com.tw/photo/2018/09/26/99/5319524.jpg
希腊人一直以来自诩为“亚历山大大帝的子孙”,为伟大马其顿帝国荣光的继承者。因此马其顿共和国以“马其顿”为国名,才会引发希腊强烈不满。图为今藏于那不勒斯国立考古博物馆的〈亚历山大马赛克〉,呈现亚历山大大帝与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作战场面。 图/维基共享
在地理上,马其顿一词可泛指现今希腊北部、马其顿共和国,以及保加利亚南部的地区。在1991年南斯拉夫开始解体前,现今的马其顿共和国便已以马其顿之名,隶属于南斯拉夫联邦。
马其顿认为,居住于马其顿这个地理区域的人,皆可认同马其顿;但希腊却认为,西元前第4世纪建立于现今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帝国,以及其代表人物——亚历山大大帝——是希腊历史不可分割与分享的一部份,其认同具独占性。
现今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地区,迟至1912年才脱离鄂图曼土耳其帝国的管辖(在鄂图曼帝国之前,也曾为拜占庭帝国统治),成为于1830年建国的当今希腊的一部分。因此马其顿省的人口组成,除了讲希腊文的“希腊人”之外尚有许多其他民族,例如讲土耳其文的土耳其人与斯拉夫语系的马其顿人。
其后,希腊经历了两次大战及随后而来的内战与军事独裁政权。二战期间,希腊北部遭轴心国占领,其东北部落入保加利亚手中,西北部则为德国占领(一小部分被意大利占领)。当地人民对德军占领顽强抵抗,其中反抗军主力便是由许多马其顿人组成的共产党。
http://uc.udn.com.tw/photo/2018/09/26/99/5319525.jpg
二战期间,希腊北部遭轴心国占领,其中西北部为德国占领(一小部分被意大利占领)。当地人民对德军顽强抵抗,而反抗军主力便是由许多马其顿人组成的共产党。 图/维基共享
德国退出后,希腊立即陷入内战(1946-1949),内战期间马其顿人与共产主义势力反抗政府军,而在共产阵营战败后,政府军进行大清算,迫使大批马其顿人逃往邻近国家成为难民。许多人逃至阿尔巴尼亚,以及1945年成立、隶属南斯拉夫联邦的马其顿社会主义共和国,也就是现在的马其顿共和国的前身。
除了与共产政权的纠葛之外,从一战后一直到七零年代军政府垮台的这段期间,希腊政府在其有效管辖的范围内,对相隔约一百年才成为希腊省份的马其顿地区,大力推行“希腊化”(Hellenization)政策。
政策包括强迫马其顿人将马其顿名改为希腊名、禁说马其顿语,违反者会被流放、逮捕、罚款。同时,也全面抹去马其顿语写成的碑文或教堂标语。这与台湾早期的禁说台语挂狗牌事件如出一辙,在学校,说马其顿语的学生会被罚站并挂上狗牌,上面写着:
我不会再使用那肮脏的语言。
即便这个“肮脏”的语言是他们的母语;而根据当年的〈语言法〉(Language Law),马其顿人甚至在家也不被允许说马其顿语。
http://uc.udn.com.tw/photo/2018/09/26/99/5319527.jpg
希腊政府对相隔约一百年才成为希腊省份的马其顿地区,大力推行“希腊化”(Hellenization)政策。在学校,说马其顿语的学生会被罚站并挂上狗牌,上面写着:“我不会再使用那肮脏的语言。” 图/路透社
反观在共产政权管辖下的地区,允许使用马其顿语,甚至能以马其顿文出版报纸,希腊政府的“希腊化”政策与对马其顿人的歧视,让许多受到压迫与歧视的马其顿人在内战期间更倾向支持共产党。
希腊政府对国内马其顿人的歧视,在军政府倒台、民主化之后也没有停止。当初在内战前后流亡至邻近国家的共产主义份子与受到牵连的相关人员,在希腊民主化后被允许回国,取回他们当初被没收充公的土地与财产,并拿回公民权。但是这一切,却将马其顿人排除在外。
近百年的希腊化政策使马其顿语言与文化在希腊国内彻底被隐形,马其顿民族认同在希腊被压迫与禁声。希腊人将这些具有自己语言文化与认同的民族称为斯拉夫人,在政治上或日常生活中皆不承认他们是“马其顿人”,因为对他们来说,“马其顿”等于马其顿帝国,等于希腊。
http://uc.udn.com.tw/photo/2018/09/26/99/5319530.jpg
对于希腊激进派而言,“马其顿=马其顿帝国=希腊”,马其顿民族认同在希腊被压迫与禁声。图为希腊民众抗议“盗用马其顿之名”的示威场面。 图/法新社
▌想像与现实:马其顿的“大帝传人”认同建构
回到名称争议,在希腊人“马其顿=马其顿帝国=希腊”的逻辑下,最让他们无法接受的,就是马其顿共和国诉诸自身为“亚历山大大帝传人”的官方论述。
这个论述是在马其顿前总理格鲁埃夫斯基(Nikola Gruevski,2006-2016任职)一手倡导下,才成为主流意识。该论述主张:当代的马其顿共和国与古代马其顿帝国之间,有着直接的历史联系。
不过在2008年之前,只有极少数人相信;直到2008年希腊阻挡马其顿进入NATO、2009年否决马其顿的入欧谈判后,格鲁埃夫斯基开始大力推动一连串的“古马其顿化”政策,积极主张现在的马其顿民族与当年的古马其顿人乃一脉相承,企图操作认同政治以建立并巩固马其顿国族认同。
当时的政府,将马其顿帝国的古节日订为国定假日,庆祝与古代马其顿有关的节日,并将重要公共设施,如机场、高速道路、体育馆命名为“亚历山大”(好熟悉的招数,换成“中正”或“中山”二字就完全了解了啊)。
http://uc.udn.com.tw/photo/2018/09/26/99/5319532.jpg
马其顿前总理格鲁埃夫斯基,上台后不久大力推展“古马其顿化”政策,积极主张现在的马其顿民族与当年的古马其顿人乃一脉相承,企图操作认同政治以建构并巩固马其顿国族认同。图为马其顿偌大的亚历山大大帝雕像。 图/路透社
马国政府更在2010年提出“史高比耶 2014”计画,在首都树立大大小小与亚历山大大帝和马其顿帝国相关的雕像;同时在市中心建立亚历山大广场,并放置超大尺寸的〈马上的战士〉雕像(与亚历山大大帝的著名形象完全雷同)。其官方说法是,希望借此强化马其顿认同并促进观光。讽刺的是,此计画最后的花费超出当初的预算十倍,也间接导致总理因贪污案下台。
面对来自邻国希腊咄咄逼人的“亚历山大正统继承人”主张以及国际上的打压,尽管马其顿官方希望借由“古马其顿化”政策,来深化国内的想像共同体建构,团结硬起来与百年宿敌希腊争雄,然而对马其顿人民而言最重要的现实是,过去几十年的政治僵局,让他们无法进入欧盟或NATO等国际体系。
在这个失业率高达26.7%,人均GDP仅1万4,597美元的国家,其人民亟欲寻求突破与发展。不论公投结果如何,改名协定虽然可能不是完美的解答,但至少可以作为一个策略性的突破口,为马其顿折衷带来不同的可能性。
http://uc.udn.com.tw/photo/2018/09/26/99/5319533.jpg
对马其顿人民而言最重要的是,过去几十年的政治僵局,让他们无法进入国际体系。不论公投结果如何,但这至少可以作为突破口,折衷带来不同的可能性。 图/法新社
http://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3387604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