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imericlai ()》之铭言:
: 在大草原两边列阵
: 杀到你死我活
: 分出胜负
: 这是西方古代战争经常的方式
: 这样不是很笨吗
: 伤亡超大
: 以司马懿那种坚守不出
: 反正你远来的必定面临缺粮
: 或者像官渡之战
: 声东击西
: 收买敌营大将
: 偷袭乌巢
: 古代东方战争方式是不是比较强
原PO所指的坚壁清野、避实击虚、切断补给还有策反敌军都是战术甚至战略层面的行动,
阵型、阵法则是偏向实战的指挥技术。
稍微有点组织的军队都会摆阵型,不论东西方皆然,
阵型有助于指挥的效率,而能够摆出复杂阵型的军队代表纪律较好,
不至于被对方随便突击一下就全线崩溃。
古代中国的作战阵型大致上以孙膑兵法所提到的“八阵”作为基础,
但八阵的实际内容不详,可以指将领在野战时临机应变的调度,
或是指部队的编制划分、指挥的阶层等,实际的执行则少有记载。
宋代《武经总要》将八阵解释为以中军为核心,八个方位各安排一支部队拱卫中军,
前后左右四支部队为骨干,负责防卫;对角线四支部队保持机动,主司攻击,
主帅则站在中军指挥全阵,最外围可能还会安排索敌或扰乱的分遣队。
一些细节部分可以在武经总要的制度七、制度八两篇找到。
西方的阵型留下的记载就比较多,也有执行层面上的实例可以依循,
比较常见的有下列几种:
◎纵队(Column):
■■■■■
■■■■■
行进方向→
一般用于快速移动、突击,也可以快速分割为方阵以抵挡骑兵。
最著名的纵队爱用者应该是拿破仑,他的作战标准流程便是以砲兵、散兵先行削弱对手,
并掩护主力部队接近,等距离够近时便以纵队发动突击。
但纵队突击需要够高的士气和纪律才能推动士兵冒着砲火冲锋,
因此伤亡通常也相当惨重,尤其是碰上擅长防御的对手之时。
◎横队(Line):
■■■■■
■■■■■
行进方向↑
横队在17、18世纪的欧洲战场相当常见,它的优势是火力最大化,
每一个单位大约排成三到五个横队接在一起,士兵轮流射击或补充。
由于前膛枪开火的速度不快、准度很低,枪枝的有效射程不到也100公尺,
最精锐的士兵在一分钟内顶多开两枪,而当时多数士兵都是文盲,
加上战场上的恐惧感,不少士兵根本就是乱射一通。
摆出横队可以让尽可能多的士兵同时开火,以增加弹幕的密度,
偶尔甚至能挡下骑兵的突击。
但横队的弱点就在火力薄弱的侧翼,只要被骑兵从侧面迂回攻击,
横队很容易遭到破解。
◎方阵(Square):
■■■■
■ ■ 依状况也可以是空心的方阵。
■ ■
■■■■
●■■■■●
■ ■ 西班牙大方阵示意图,●为火枪兵,■为长矛兵
■ ■
●■■■■●
从古希腊时期一直打到19世纪,可能是最常用的阵型。
希腊式方阵较为沉重,以手持长矛和盾牌的重步兵构成,攻击力较高但机动性不佳,
马其顿时期的方阵在正面所向无敌,但他们几乎没办法转向,
必须和骑兵相互配合,以步兵压制、骑兵夹击的战术压倒对手。
罗马方阵减少了长矛的使用,更强调士兵的纪律与防御,代表作便是龟甲阵(Testudo)。
方阵在中世纪没落了好一阵子,到15世纪时才被西班牙人重新发扬光大,
西班牙大方阵(Terico)其实是长方形,四个边以长矛兵构成,
角落则是火枪兵组成的小方阵,中间则是指挥官和野战砲。
大方阵的构造如同长了脚的堡垒,长矛兵是城墙,火枪兵则扮演火炮塔的角色,
角落的火枪兵可以攻击来自四面八方的敌人,危险时则缩进方阵,由长矛兵保护,
当时的火枪非常沉重,还得装脚架才能射击,也还没有刺刀,碰到骑兵绝对GG。
然而,一个西班牙方阵需要上千名士兵组成,组起来太耗时间又占位置,而且火力有限,
西班牙人的对手便发展出了轻装的手枪骑兵,在长矛兵攻击范围外开火破坏阵型;
或是直接出拿长矛的重甲骑兵直接硬干。
加上火枪渐渐改良,又发明了刺刀,火枪兵不再需要长矛兵保护了,
他们可以自己结成方阵对抗骑兵,西班牙大方阵便遭到淘汰。
比起骑兵,火砲对方阵的威胁性更大,到早期火砲昂贵而稀少,准度也很差,速度又慢,
有的指挥官会直接出骑兵包抄或是步兵上刺刀冲锋来解决,
但火砲的准头、机动性逐渐改良后,传统的方阵于19世纪便在欧洲本土消失,
在其他地方偶尔还可以见到,比如南北战争,而那时已经有新出炉的格林机枪了。
◎楔型(Wedge)
■
■■ 倒过来摆就是俗称的鹤翼阵。
■ ■
■ ■
■ ■
古希腊与罗马会摆成实心的三角形,又称猪首阵,通常是骑兵用来突破的阵型,
游牧民族和蛮族也是这招的爱用大户,总之跟着带头的那个人冲就对了,简单明了。
汉尼拔在坎尼会战所使用的便是楔型和鹤翼的变化,
但他不是用来突破,而是用最坚固的尖端吸住罗马军,让楔型的两翼展开,
最后配合骑兵完成包围。
他的困难点在于要保证两翼可以顺利展开,而且中间不能被突破,
罗马军还得乖乖的被你吸过来才行,只要一个地方出错,领便当的就是汉尼拔了。
◎斜线阵(Echelon)
■
■■ ↑行进方向
■■■
■■■■
斜线阵的发明者是古希腊底比斯的将领埃帕米农达(Epaminondas),
他改编希腊人常用的横排方阵,强化其中一翼(假设为右翼),
在作战时便以右翼加速推进,左翼则减速甚至后退,
使获得强化的右翼在敌军击败自己的左翼前完成突破,
埃帕米农达便藉著这一招击倒了斯巴达的霸权。
斜线阵在中世纪又失传了一阵子,
一直到18世纪时才被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重新“发明”,
专门用来突破当时流行的横队阵型。
◎车营(Wagon Fort)
顾名思义便是用车辆构筑而成的营地,将马车围成一圈,
士兵则借由车辆的掩护向外发动攻击。
车营通常会在两种情况下出现,一是对付游牧民族,一是本身缺乏强固阵地可供防御。
由于草原上盖堡垒的成本太高,还很容易被断补,
在中国汉代便曾有以车营出征匈奴的记载,车辆除了自运补给外,
也能拿来抵挡匈奴骑兵的攻击。
美国的西部片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情景,拓荒者会将马车接在一起,
以抵御印地安人的袭击。
在15世纪的捷克胡斯战争中,胡斯派军队也会将马车集结成临时阵地,
车内装载弩兵与火枪兵向外射击,并保护阵内的火砲,其余的步兵则见机发动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