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小鲁的观察,这种月经文问法大概就是几种类型:
1.闽南语凭什么叫台语?
2.罗马字到底在写啥洨?
3.台语是不是有音无字?
4.OOXX怎么念?
5.台语很低俗。
而上面的问题基本上又不脱离两个原因
1.认为汉字汉语就是中文
2.对台语不熟悉
上面的问题已经有很多神人如藏书界竹野内丰大大都回答过了,
甚至还有录音档辅助,网络上也有很多字典,有兴趣的人就自己a或喂狗吧。
小鲁只能回头分享一下台湾话文论战这个从1930年代就开始至今还没结束的鬼东西,
骗骗p币,文长,慎入。
一九二○年代年代张我军起头的新旧文学论战,认为文学需要有社会意义,
文学需要能够借由普及教育达到启蒙的目的,文学在此是作为一种启蒙的工具。
而在一九三○年黄石辉于《伍人报》发表〈怎样不提倡乡土文学〉,
掀起台湾话文的论争,讨论要借由什么样的白话文学才能够达到“言文一致”,
才能够对文盲症起到重大的作用。
在〈怎样不提倡乡土文学〉的开头中,黄石辉就对于他所要提倡的乡土文学、
台湾话文下了一个广泛的前提要件也是十分著名的一段话:
“你是台湾人,你头戴台湾天,脚踏台湾地,眼睛所看见的是台湾的状况,
耳孔所听见的是台湾的消息,时间所历的亦是台湾的经验,
嘴里所说的亦是台湾的语言;所以你的那只如椽的健笔,
生花的彩笔,亦应该去写台湾的文学了。”
也就是说,既然接触的事情、使用的语言等等都和台湾相关,
那理所当然都应该要去书写和台湾有关的乡土与文学,而对黄石辉而言,
要进行乡土语言的写作最直接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台湾话文。
以黄石辉使用台湾话文,提倡乡土文学为核心,开始了1930年代的台湾话文论争。
杨硕鹏〈台湾话改造问题〉将台湾话改造者分为四类:
一为主张使用罗马字、阿伊音、中国注音字母,以蔡培火为代表
二为主张言文一致,以厦门音当标准,采取实用主义精简汉字,以黄纯青代表
三为尊重乡土文学,使用台湾话文,以黄石辉、郭秋生为代表
四为主张使用中国白话文,反对另外建设台湾话文,以廖毓文、朱点人等为代表
其中大概需要特别提到的还是蔡培火,
蔡培火提倡的罗马字及弃用汉字主张,直至现当代提倡时都颇受阻力,
而在汉文影响力更深,言文一致尚在确立,
多数知识份子以汉字为书写根基的一九三○年代的台湾而言,
推行更为困难。赖明弘亦在〈对乡土文学台湾话文彻底的反对〉一文中提及罗马字、
中国注音字和汉字系统之间“不通”的景况:
“因为中国注音字没有字义了,假使将这些没有字义的字,
以文章表现出来,在语言同语义不同之时,常常要混杂,又不便于造句,
将来的文学必受其大大的阻害了。”
台湾话文提倡者如黄石辉、郭秋生、赖和等人提出创新字或是代字的方法,
依然还是没有超过使用汉字的范围;中国白话文提倡者更是守着使用汉字的界线。
以罗马字、注音文、阿伊音等纯表音符号进行汉语的书写时,
和表意的汉字系统产生不协调感,会使得创作书写时容易产生语意之间的混淆愈错用,
这是提倡表音符号时遇到的汉字改用困境。
除此之外,提倡使用罗马字一派者更被认为是极少数人的基督教徒间的通用,
基督教徒更与大众劳苦阶级分隔,无法对台湾文学产生有效的助力。
既然日本时代罗马字就被反对了,当时提出的问题至今也没有解决,
1955年台湾省政府也禁止教会使用台语罗马字拼音。
而为什么现在罗马字会被当成官方的台语字来使用呢?
就和1990年代民进党执政的县市开始将编撰小学罗马字的台语文教科书有关了。
因此还是反映了一个重点,如果没有进入教育的完整措施,只靠民间的力量是是不足的。
就像胡适推行白话文运动还是靠北洋政府把白话文当成课本、
中国提倡简体字也是官方政策一般。
话说回来,台湾话文、台文一直存在的问题就是“言文一致”,言文一致是手段,
用来消除文盲症进而达到知识启蒙的目的,
而言文一致的手段要如何实施则是1930年代台湾话文论战的重要部分。
1930年中后期战争开始之后,这场论战也不了了之。
总体而言,台湾话文论战粗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关于台湾话文,
包括台湾语要如何标准化,台湾话文要使用什么样的文字符号呈现,
文字符号与台湾话文之间能否完整呈现“言文一致”;
另一个部分则是乡土文学的论争,乡土文学的论争则是着重在观看文学视角的差异,
支持乡土文学者如黄石辉、郭秋生等人,认为乡土与文学密不可分,
乡土代表生活以及广大的劳苦阶级;反对乡土文学者如廖毓生、赖明弘等人,
则认为乡土文学过于枝微末节,
会使得台湾在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新文学浪潮下发展受到阻碍。
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些话题很熟悉呢?因为已经吵了80年囉!
1930年代台湾话文论战之外,1920年代就有新旧话文论战,还有第一次乡土文学论战,
有第一次怎么可以少了第二次呢?所以当然就有第二次乡土文学论战,
一直到现在台文和中文的论战也还没结束。
这都是政治问题,文学归文学、政治归政治都是假的,业障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