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诗人”余光中逝世 大陆集体缅怀
2017年 12月 14日
台湾文学家、著名诗人余光中周四(12月14日)病逝,享年89岁。
余光中日前已传出疑似中风住院院,肺部感染,后转进加护病房住院检查。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广告
乡愁文诗风靡两岸三地 台湾诗人余光中病逝
两岸“海峡中线”:时而合作时而对立疆界
来鸿:谁来为两岸破冰?
最早在微博转发余光中逝世消息的大陆媒体之一为《北京青年报》,随即引发了强势关注,一个小时内,该条微博的互动数(转发、评论、点赞)就超过17万。
中国官媒人民网和新华网都进行了报道。人民网发文称,"余光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这一句句击中内心的文字使他的名字永久地镂刻在了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新华网发文评价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是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和优秀翻译家。"
大陆网民集体缅怀
在微博, "余光中病逝"的搜索数也迅速超过60万。
余光中病逝在中国大陆引发网民的集体缅怀。
所有大陆网民几乎是一边倒地缅怀和难过,以及对余光中表达感激和祝愿。
能够在大陆以此程度被集体缅怀的公众人物并不多。最近被集体缅怀的对象是香港影视大亨邵逸夫,他因广泛捐助国内大学建造"逸夫楼"而唤起大陆民众的共同记忆。
大陆的地方政府和地方媒体也纷纷发文和微博回忆余光中的到访。
认证信息为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的 “@成都发布”介绍,"余光中曾到过武侯祠讲演过"诗情与酒兴"、在杜甫草堂拜祭过诗圣,还专门写了一首《草堂祭杜甫》四十行诗。"
“@浙江在线”快速发表长文回忆,"身为杭州女婿的他曾多次来杭",并在杭州作了"两岸交流日,乡愁自解时。海峡隔两岸,不阻彩云飞"的诗句。
余光中家乡南京的《现代快报》则再次发布几个月前采访余光中的视频,并不无伤感地表示,"就在今年4月份,现代快报记者曾专访余光中老先生,他和记者聊起家乡南京,还'秀'了南京话,还说希望能再回到家乡看看。"
“伴随我们语文课本的乡愁”
从媒体及网民反应来看,余光中诗作《乡愁》被提及频次最高。
羊城晚报等媒体放出余光中朗诵《乡愁》的视频片段;网民也化用"乡愁"来抒发缅怀之情——”@往事越千年1893“:"魂归母亲,一解乡愁!" @Osmond_关秋阳:"我在这头,您却去了那头。"
余光中在大陆民众心中的地位重要,很大程度来自于其诗作被列入中小学教材,这意味着几乎每一个在大陆接受义务教育的年轻人都对这些诗作耳熟能详。
”@媛馨菇凉“所言,"余老先生的作品影响了中华民族的万千儿女。" “@_Zzanglu”说,"一路走好 伴随我们语文课本的乡愁。"
一些还在校的学生可能感怀更深。“@哔哔哔西瓜侠”:"昨天晚上上课还全班一起朗诵了《乡愁》…...当时还在想...…余光中老先生还健在真是太好了…... 结果今天……看到消息一时不能接受…..."
“@难为的野”:"昨天老师才给我们念了余光中先生的诗,今天阿就看到了这消息,一路走好"。
,图片版权CNS
Image caption
《乡愁》表达了一个身在台湾之人对中国大陆家乡的深切感怀,因此很多人借其寄托两岸统一之的愿望
哀思背后的两岸统一之愿
《乡愁》表达了一个身在台湾的人对中国大陆家乡的深切感怀,因此很多人借其寄托两岸统一的愿望。余光中的逝世,让不少中国大陆网民对"两岸尚未统一"表达惋惜。
“@做我的凡一魏”回忆,"我的老师说他每年教学生《乡愁》这首诗时,都会在结尾处留下一个期盼,祝愿台湾早日回归。如今,写这首《乡愁》的老先生也已离开,台湾依旧没有回归。愿天堂没有乡愁,两岸早日统一。"
“@枫卓白羽”说,"您已归去,台湾还未归来,遥遥的乡愁,依旧相隔两岸。" “@my陈婷婷”说,"先生走好,可惜在你有生之年台湾还没有回来。现在,乡愁是一个坟墓,你在里头了,放心,我们在外面,帮你看,看台湾回来。"
“@ Superego啊”更是评价余光中为,"一个诗人,一个爱国者"。
"大陆刷屏,对岸无声"
不同于大陆民众的一致缅怀,台湾民众的态度更为多样。
比较多见的是,不少网民在推特和脸书上用"余光中“R.I.P"(安息吧)表达缅怀。
也有相当部分在表达负面声音。比如,有网友在推特上表示,余光中是其国中的梦魇,因为"他的课文很无趣”,“无聊到在课本上乱画"。
但总体而言,台湾民众在社交媒体上的反应在数量上远少于中国大陆。
对于两岸网友不同的反响, 有网友在脸书上评论说,"人们缅怀的不是他的文学,而是他的‘乡愁’。有人缅怀他的乡愁,就有人憎恨或无视他的乡愁。所以抒情诗人走了,大陆刷屏,对岸无声。"
https://tinyurl.com/y74royj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