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cliom66779 (cliom)》之铭言:
: 你假设就错了
: 2000年之前台湾很明显是赢韩国的
那只是台湾先跑而已。1953年台湾就开始实施第一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韩国却才
刚结束韩战。韩战把韩国的工业基础摧毁殆尽,通货膨胀直到 1957 年才控制住。
在 1960 年代,台湾、韩国都投入劳力密集和加工出口时,台湾靠中小企业的拼劲
和灵活,确实是比韩国更能抓住商机的。可是等到 1980 年代,要提高所得,必须
转型资本密集产业时,台湾和韩国就走上不同道路。韩国因为想多点突破,把杠杆
开太高,在 1997 年栽了大跟斗,才让台湾领先到 2000 年。不然 1998 年韩国就
能追上台湾了。
: 那为什么应韩国的台湾没钱投资反而要削减成本?
: 反而韩国有能力投资品牌跟技术?
: 难道台湾没有财团吗?
: 台湾的平均净资产远远超越台湾的经济表现
: 台湾的裙带资本主义全世界最高
: 台湾不是没钱投资 而是大胆西进去了
: 台湾的内部投资基本上一直跟不上经济
: 甚至对内投资是萎缩的
: 钱都到中国去了
: 回报则是台商赚得饱饱的
: 可是台商的钱都放到海外帐户去了
: 也没有要回台湾投资的意思
: 有也是投资房地产压搾台湾人罢了
为什么台湾的资金大量西进?不就是台湾选择减少成本的发展道路吗?留在台湾必
须产业升级,但西进中国不必升级,只要用原有的经营模式就可以。台湾企业大量
西进,留下来的只有电子业成功升级,从组装电晶体收音机一路升级到制造笔记型
电脑,再切入各种零组件,衍生出半导体、面板等一堆产业。其他产业的升级,就
没有那么成功。连带让台湾变成两个面相,世界级的强大企业和苦哈哈的弱小企业
并存,经济政策左右为难。
而且对内投资萎缩,也是台湾经济路线的必然。缺乏自有品牌,必须靠外国下单,
接单成本就必须控制在出口价格以下。投资提升技术,如果没有带来更多订单,徒
然造成财务负担。既然政府的政策就是维持最低成本,经营者选择稳稳赚点小利,
才是更符合人性。
要改革就必须政府先改变。并不需要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只需要政府认识到减少
成本的路线,已经走到极限,开始转变政府政策和角色,一点一点的改变就可以。
首先就是政府要负担更大的科技研发责任,并且是针对企业的需求进行。台湾的中
小企业无法独自研发所需的科技,但整合企业的研发需求,由政府机构进行科研,
是快速提升技术实力的方法。而这可以结合大学退场,让大学退场释放的人才有继
续贡献的机会。
其次是新产业的切入。可以先盘点国内仰赖进口的各产业产值,评估进口替代的潜
力。有机会进口替代的产业,政府可以协调企业界投入。至于国内市场不足,必须
出口扩张的新产业,政府大概预测不了,但仍能透过新创事业的税赋优惠来奖励。
中小企业要面对全球竞争,的确很辛苦。但政府继续压低生产要素的价格,中小企
业就永远长不大,只能待在台湾这个温室。呛声要出走的企业很多,但敢整个移出
的企业,根本少之又少。
政府应该要转型,以提升中小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为目标。协助企业取得更好的科
技,提供企业商机情报,并给予投入升级的企业税赋优惠,其实可以做的事很多。
至于企业界说很久的几缺,说难听点,让无心或无力升级的企业退场,就不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