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一休新制上路,各地的劳动检查员被视为替劳工权益把关的第一道防线。然而,《上报》调查发现,全台劳检员流动率高,各县市即便一补再补,仍有缺口,第一线劳检员必须“过劳”撑起劳检庞大业务;而这些负责捍卫劳动条件的劳检员,多数却不是政府编制内的正式人力,而被视为非公务员、也非劳工的“聘用人员”,约聘制度的不稳定,恐成政府推动劳检的最大隐忧。
加班报帐上限20小时
一名在地方已工作3年的劳检员小忠(化名)接受《上报》采访说,许多第一线劳检员都是约聘的、不适用《劳基法》,地方政府另外订出加班上限20小时,“但我们同事常常不到10号,就把当月的加班上限用光了!”
他补充说,人力不足,许多劳检员即便用光了当月的加班上限,但做不完的劳检业务一样要完成,因此有些人会利用周六“自主加班”,有人则是每天平均多留2、3个小时在办公室加班,“算一算每月被政府吃掉的加班费至少有20小时”。
劳检员的业务主要有二,一是执行工作场所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二是办理一般企业的劳动条件检查相关业务。而后者攸关工时、加班、休假等劳检业务,除了直辖市有一部分是高普考招聘的劳检员支援,劳动条件检查的主力几乎都是政府依《聘用人员聘用条例》约聘而来。
约聘雇人力,处于公务员及劳工之间的模糊地带;在升迁及待遇上都远不及高普考等国考人员,因不适用《劳基法》,也领不到资遣费,当然也无所谓“公退金”或“劳退金”。
缩编后责任丢约聘职
一名地方劳工局人员直言,政府让正式人员缩编,表面上看起来“小而美”,但像是劳检业务,这理应属于政府例行性业务、又是劳检业务主干的人力,如今却用聘用人员等方式处理,不但留不住人才,后续招聘进来的人又得耗费更多培训成本。
据透露,在第一线劳检现场,不少劳检员更曾被企业的人资部门冷言冷语地讽刺:“你们只是约聘雇的,有什么专业?”成为资方攻击劳检的说词。
约聘制度缺保障,连带影响劳检员的流动率,甚至导致理应替人民捍卫劳权的劳检员过劳,形成恶性循环。
截至目前为止,各县市的劳检员能真正“满编”的很少。但不管各地的劳检员有没有补齐,劳动部职安署仍规定,每名劳检员每年的“劳检量”至少要达到200场,才算符合“绩效”。
以北市为例,劳检员满编应有52人,扣去5人拨去后端行政作业,实际在第一线执行劳动条件的劳检人力有47人。换言之,北市劳检量每年至少要9400场以上才算达标。一名北市劳检员便透露,近1年来,北市劳检员约维持在30至35人,与实际满编时的人力47人,仍约有10名缺口。换言之,现职的劳检员就必须去分摊填补超过2000场劳检的工作量。
议员助理陪劳检施压
因人力一直有缺口,针对中央订出每年劳检量的门槛,地方也自有因应之道。
一名地方劳工局幕僚透露,劳检场次的计算有“眉角”,勤劳的县市,当然是直接派劳检员“现场突击”,
然而,有些取巧的县市,为了达成劳检场次量,就干脆一次发函给某产业的所有公司赴市府劳检,若发函的公司有200家,那就一次完成200场劳检,“但突击式跟发函劳检,哪一个比较能真正发现问题呢?”
除了过劳,劳检员还得面对心理压力。
客家电视台今年上映的偶像剧《劳动之王》,除描述劳检员业务过量,更直指劳检过程中遭民代施压、刁难的辛酸。一名地方劳工局幕僚便透露,曾有议员助理“陪着”遭二次复查的企业到市府里劳检,同仁压力不言可喻。
他说,直辖市劳检人力相对多,若是一些劳检员只有个位数字的县市,“哪个案子是谁负责劳检、裁罚的,更是一目了然,压力势必更大!”
http://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2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