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卦] 为什么最近那么多虾皮 PCHome新闻

楼主: liquidbox (樹枝擺擺)   2017-10-16 13:52:19
※ 引述《HAmakers (罽赭麌碯)》之铭言:
: 到底发生什么事
: 这几个礼拜
: 这两家公司一直有新闻
: 可是PCHOME不是本体是24小时到货吗
: 有人用他的卖场服务喔
: 刚刚看虾皮也要提供两小时到货
: 摆明冲著PCHOME
: 可是他深根这么久物流仓库应该比较完善
: 有没有这场战争谁会赢
PC Home本土业者,采重资产模式(含24小时购物、PC Home购物跟个人卖场等)
虾皮外国业者,不熟悉本地生态、暂时没能力打通上下游,所以采轻资产模式
虾皮之所以近年大红,相当程度还是跟美国、中国科技业者大举对外投资东南亚有关
台湾在电商这块本来还是乏人问津的市场,外资兴趣缺缺,
即使有外资进来也不打算赔本经营,所以只是试试水,感觉没赚头就退
其实不管虾皮,别忘了obike也是外资大举攻台的冰山一角
虾皮很难说是陆资,毕竟腾讯只占四成股份,而且还有淡马锡跟一堆台湾业者投资
而且第一个进军台湾的陆系科技业者也不是虾皮,淘宝、爱奇艺等早就进来了
但不同的是,虾皮可能是第一个真的以网络平台模式经营的业者
网络平台模式大家都耳熟能详,就是先冲大user base,
使用者数量达到critial mass,才有网络效应,
一旦网络效应发酵,就可以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而为了冲大user base,多数业者都会先烧钱,不计血本,赔再多也无妨
这时平台、商家、消费者三方关系中,消费者得益最大,
平台若不是自行吸收亏损,就是要跟商家一起吸收
网络效应是20世纪末的理论,但在大数据及AI的时代,
网络效应又增强,因为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
有了更多的user base,更多的使用者行为分析,竞争优势更强
于是强者会超强,弱者根本爬不起来
这样的烧钱竞争在中国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
他们的O2O基本上都是这样竞争的,
大家的目标都是user base,输了user base就只能吃屎
而中国的O2O竞争发生在约莫三年前,
竞争结果最后是一堆烧钱烧输的被并购,
有概念的人也知道,同样地,Obike也是在台湾烧钱增加使用者
Uber跟滴滴在中国也是烧钱烧到天翻地覆,直到Uber发现玩不赢就不玩了,
决定退出中国市场
回到虾皮,其实虾皮在台湾的竞争对手不只PC Home,
但不管怎样,一旦虾皮启动烧钱竞争,在囚徒理论下,其他业者也必须跟着烧钱
虽然user base跑掉不打紧,这些靠烧钱补贴吸引而来的消费者忠诚度本来就不高
哪个平台补贴多就用哪个平台,所以虾皮可以用补贴干掉别人,别人也可以用补贴干掉它
但不同的是,现在竞争多了“数据”,
数据让强者变超强,烧钱烧不赢使用者,连数据都输就别玩了
结果一场恶性竞争、不计血本的赛局会一直玩下去
直到有人烧不赢退场,然后winner takes all
没有人知道这场烧钱大战谁会赢,
可以预测的事物,最后都会因为预测本身而改变结果
但只看口袋深度的话,确实虾皮非常有利(如果股东愿意接受这场烧钱战维持5年10年)
而虾皮未来也可能挟口袋深度而转往重资产模式发展,
毕竟重资产模式是一种有效阻绝新竞争者的策略
(今天新进者虾皮可以靠烧钱烧赢,难保明天不会又有新进者烧钱烧赢虾皮)
同样地,我们也难保PC Home、雅虎拍卖、Momo等平台不会集结起来
或引进白骑士来抵抗侵略,例如腾讯的死对头阿里巴巴
如果PC Home愿意使用AWS或Azure的话,亚马逊或微软或许也愿意投资PC Home
不过亚马逊的海外重心不在台湾,所以这个假设希望渺茫
坦白说,这场烧钱大战在国外已经发生过很多波,也很多年了
亚马逊本身就是烧钱烧很多年才转亏为盈,
但在外资乏人问津的台湾,很多企业确实对烧钱竞争全无防备,以致处于半养老状态
大家也很意外,台湾竟然也成为“倾销”的对象(其实这不合乎倾销的定义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