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台更有感 北京摒弃买办思维
民进党重返执政以来,两岸持续“官冷民热”,北京一方面对不愿承认“九二共识”的
蔡政府施压;另一方面则出台各式惠台措施,逐步落实“国民待遇”。从这波惠台措施
可以发现,北京正摒弃过去让台湾民众诟病的买办思维,透过让台湾民众更有感的方式
,赢得台湾民心。
综观大陆的惠台政策,重点工作还是摆在年轻世代,伴随着大陆近年来鼓励“双创”产
业发展,台湾青年也被有计画地纳入大陆新创“人才工程”的版图,并且透过“体验式
交流”模式,深化台湾青年对大陆的理解。
比起以往“照顾台商”、“购买农产品”、“陆生赴台”和“开放陆客”等方式,大部
分惠台措施随着蔡政府上台后皆缩减规模;反观鼓励台湾青年登陆创业措施仍持续推进
,未沦为重灾区。足见北京意识到两岸青年认同对今后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性。
细数大陆惠台政策发展历程,最早可追溯至1980年代末,当时大陆颁布《台胞投资保护
法》,比照外资给予台商政策优惠,这一波招商引资潮,不仅惠及大陆当地的就业,更
让90年代的台湾经济得到蓬勃发展。
随后,2006年大陆在首届两岸经贸论坛(国共论坛)宣布,为促进两岸交流合作,将颁
布惠及台湾同胞的15项政策措施,打破两岸交流的障碍,以经济利益争取台湾民心。
不过,过度依赖单一团体的结果,致使两岸和平红利分配不均,引发2014年“反服贸运
动”,让大陆对台善意被严重扭曲。
“两岸关系越复杂,民间越要交流合作”,俨然成为北京对台主旋律,透过更细腻、更
有感方式拉拢台湾民心,除见识到北京对台政策的灵活与调整,也突显蔡政府在两岸关
系上,不愿正视现实的“零作为”。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616000800-26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