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无罪推论就是个屁 !!! 有没有这方面的八卦?
大家都喜欢 未审先判
因为讲 真凭实据 太累
凭空捏造 无中生有 看到黑影就开枪,大家一起喷墨汁这样最棒
苏建和算什么,江国庆被莫名其妙的枪决算什么,反正冤倒楣而已嘛
徐自强赔点钱给人家嘛
这就是台湾的民主法治精神 !!!
其实就是一个屁,实际上,就是讲人治
大家都不用证据,连立法委员都可以在节目上直接开炮
不用说,因为选举快到了
精神病患在刑事诉讼法中,因为有幻听,有幻觉的可能,他的证词
不是 100% 的可靠,更不用提,他写的小说,那只是小说
故事女主角并没有白纸黑字写出来,"陈星强奸我"
这个小说是不可能当证据的,竟然有人故意带风向,是工读生嘛??
八卦版就一堆傻傻的以为小说真的可以当据证..
再说刑事诉讼法第186条
证人应命具结。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令其具结:
一、未满十六岁者。
二、因精神障碍,不解具结意义及效果者。
故事女主角长期的重度忧郁症,而且自己都承认有幻听,幻觉
还有精神障碍,基本上,女主角就算活着写出的证词,都不一定可以具结了
为什么他的小说可以当乡民(键盘柯南)的办案证据??
再讲一个故事,记忆力是不可靠的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655
美国调查报告已证实坐过冤狱的无辜犯人高达300多名,调查人员分析后,发现近乎
四分之三的案例,起因于证人的不实指控。
为何证人会讲出从未发生过的事?如果这些指控并非蓄意污蔑,那么,造成误判的
最大可能就在于:证人的记忆是错的,但法官却采信错的证词,做出错的判决。
或许,每个人都有健忘的时候,对某些发生过的事失去印象是正常的,但很显然,
印象模糊并不会成为影响判决的关键。
2013上映的电影《谎言的烙印》情节,描述了无辜的人Lucas,因小女孩记忆被人
曲解,导致他被一口定罪的不幸遭遇。
片中的诡谲之处,在于大人们先入为主地认定小女孩因受到了创伤,压抑难受的
记忆,才不敢坦承被Lucas性侵的实情;然而在旁人推波助澜下,小女孩的指证定了
Lucas的罪,一夕之间,Lucas变成众矢之的的性侵犯,原有的安定生活全然崩毁。
电影反映真实,美国曾在九零年代发生不少性侵疑云,现实世界的案例竟与电影情节
有些雷同,崩毁掉无数家庭的情感与信任。心理学家Elizabeth Loftus研究“错误
记忆”的动机就起因于参与无数的冤案审理,开始了日后探讨错误记忆的先河,
并写下《The Myth of Repressed Memory》等心理学专书,为的就是要告诉人们
:记忆并没有想像中牢靠,因为它具有可塑性,就像维基百科,你能更改里头资讯
,但其他人也办得到。
不当的引导会导致记忆出错
七零年代,Loftus首度对记忆进行实验,实验对象分为参与意外事件的受试者与
目击者,她以两种方式分别询问目击者: “这两台车在发生碰撞(hit)时的时速
有多快?”“这两台车在猛烈撞击(smash)时的时速有多快?”
被问到“猛烈撞击”的目击者所认为的车速,要比被问到“发生撞击”的另一群目击者来
得更快。
以同样方式分别询问参与实验的受试者,Loftus也得到了两相回异的答案。被问到
“猛烈撞击”的某些受试者,甚至声称他意外现场看到了碎玻璃,但事实上,现场
根本没出现什么碎玻璃。
另一项实验则对受试者制造了些许压力,这次的实验对象是美国退役军人,他们曾
历经恐怖的操演练习,清楚如果成为敌方俘虏,将会受到被凌辱、挑衅的不堪下场。
在模拟上述情境后,实验团队要求受试者指出主导审问的指挥官是谁,并设法加入
一些暗示,从中让他们接收错误资讯。大部分受试者都受到误导,甚至错认了一个
相差甚远的人出来。
人会对从未发生过的事突然产生记忆?
到了九零年代,美国发生不少病患对从未发生的事突然产生记忆的奇怪案例。
Loftus发现,因为许多心理压抑治疗师深受佛洛伊德学说影响,使他们借由上述的
暗示方法试图引导病人“想起”过去,造成病人的记忆被严重误导。
在当时,有些人因长期饱受饮食失调或忧郁等精神疾病之苦,转而寻求心理治疗师
的帮助,希望回归健康状态;但接受治疗的病人在日后,却开始产生了种种奇怪、
甚至不真实的记忆。
Loftus怀疑,心理治疗师认定病人压抑了潜意识的记忆,便借由想像练习、梦境解
析、催眠、接收错误讯息等治疗方式,试图唤起那些深层记忆,然而,这却造成了
记忆被窜改的反效果。
她再次设计一些实验,假设如果使用上述的暗示方式,我们可不可能对他人植入
错误的记忆。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购物中心迷路实验。
Loftus分别从受试者的亲人那蒐集了三项确有其事的生活片段,并再加上一个捏造
出来的假片段──受试者有在童年时于购物中心迷路的经验,那时候很害怕,还
放声大哭,最后来了一位大人,帮他和家人重新团聚。
Loftus将这些经验写成四个记忆片段交给受试者,要他们自行补充四段记忆的
细节部分。
结果,竟有四分之一的人相信自己曾在购物中心迷过路,甚至还为这段假记忆
增添了不少细节。试验的最后,Loftus告诉他们:四个片段中有一项是捏造的。
然而,绝大部分的人仍然不认为迷路经验是虚构的。
除了Loftus的这项实验之外,世界各国的研究员也都做过相关试验。像是让受试者
误信自己小时候有差点溺死,再被人救起的回忆;或者认为自己曾遭受猛兽攻击;
甚至让人相信了看过邪魔附体等奇怪经历。
重新审视记忆的重要性
植入记忆,藉以约束他人行为的试验,存有不少道德与伦理上的争议,但相对地,
Loftus倒相信这项技术能将我们的生活品质变得更好。换个角度思考,如果这让你
对某些垃圾食物产生一些不好印象,你就不会想再吃这些东西,说不定还能帮助
我们下一代免于面对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因饮食习惯不良所造成的疾病危机。
当然,我们无法确定记忆被改变后,会不会对我们未来的想法、行为造成影响,
但记忆确实不能被轻易取代,因为它象征了身分,并为自我从何而来等问题,
下了情感认同的最佳注解。所以,记忆值得被好好珍惜,如同我们重视自由那般,
毕竟,记忆与自由都是如此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