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无敌 满足民族自尊心
2017年05月03日 04:10 记者李怡芸/综合报导
日前,一场太极拳师被格斗教练“秒杀”的影片在网上疯传,一时之间搅动整个江湖,近
日议题发酵,很多人感叹:“中国武术不行了”。与此同时,也有更多人出面认为武术和
格斗本来就是不同的理论体系,打输了并不代表武术的失败。然而,作为文化符号,华人
早将武术英雄上纲为民族代表,在影视作品中多次上演击败西方大力士的桥段。
大陆的军事专栏作家朱江明指出,早在比武前他就认定太极拳取得胜利的机会几乎是零,
原因在于传统武术方并非专业运动员出身,从未进行过针对性的对抗训练,且传统武术追
求的是平衡性,也就是绝对不能摔倒在地,而现代擂台的格斗技或拳击赛,选手倒地就会
有裁判喊停,因此可用上积极的“冲打”技。
走入传统文化之列
此外,在朱江明看来,传统武术家除了缺乏实战格斗意识,身体素质等问题,更重要的是
传统武术的理论体系和现代擂台格斗是“水土不符”,因武术的设计更重有效的防身、健
身,而非针对擂台赛。也有人说,传统武术的走势,从金庸笔下就能看出“一代不如一代
”,原因在于“人类社会对于武功的依赖程度愈来愈低”,武术的作用,早就被武器所取
代,在当代本来就已走入“传统文化”之列。
也由于长期将武术视为文化符号,在影视作品的推波助澜之下,让大众对武术怀抱着浪漫
主义的想像,几乎每个武术英雄都能打败几个西洋力士、东瀛武士,这种想像近日也被多
方反省声浪指出是“东亚病夫思维”仍深植人心。武术成了民族自尊心的重要载体,愈是
民族主义意识强大,剧中的西洋力士就被打得愈惨。
中国武术家正气凛然
最早的“西洋力士”只出现在文本中,原是俄国的大力士名叫康泰尔,1918年到北京,在
中央公园设擂台比武,而后陆续出现各不同门派击败力士的故事,流传广泛的版本就有天
津中华武士会的韩慕侠、河北武术家王子平等人。70年代后香港功夫片崛起,《龙虎斗》
首先援用了“打败西方力士”的桥段,而后李小龙的《猛龙过江》、《精武门》等片更将
这类故事一再搬上银幕。
90年代后,如黄飞鸿、霍元甲、陈真等均陆续对决过西方力士,也推陈出新将力士的身分
加以变化,如新版《霍元甲》中打败的是英国拳王;赵文卓版的《苏乞儿》中,西方力士
更是三打一,还会在场上使用斧头、匕首等违禁品,藉以反衬中国武术家的正气凛然。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503000736-26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