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的中国,自然学的问题是不叫“科学”的。其实西方人那时也没有科学——
science——这个词,从十六一直到十八世纪,都是用拉丁文的scientia,是自然学、社
会学、人文学、道德学等的总称。而中国人用“格致学”,当然是从《大学》,从“格物
致知之学”来的。尤其是宋朝的道学派,程朱和他的后学,就开始用“格物致知之学”来
分析一些知识。这些知识是以道德为主的,但是朱子也说,有很多知识在道德之外,每个
物都有它的“理”之所在。所以,那时有很多中国人开始用“格致”、 “格物致知之学
”来分析问题。甚至于朱震亨、朱丹溪等,南宋、元朝的医生,把与中医有关系的东西,
说是《格致余论》。还有《格物要论》、明末胡文焕编的《格致丛书》等等。 《格致丛
书》是格物致知的一个丛书,把很多以前和自然学、语言学、道教、《周易》有关系的,
都放在里面。这个书有非常多的版本,影响广及韩国和日本。这是西方的耶稣传教士到来
之前中国的说法,那时候中国的综合知识就跟“格致学”有密切的关系。到了康熙年间,
中国人翻译“法国科学院”的时候,还将其译为“格物穷理院”。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晚
清,在太平天国至甲午战争时期之间的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还在使用“格致
学”。我们看江南制造局的翻译局、福州船厂的翻译局里的文献,还用的是“格致学”。
“格致学”其实和西方的science差不了多少。然而,这一局面到何时发生改变?中国人
的“格致学”何时变成了“科学”,以至于到了20世纪人们觉得中国没有科学?其实这跟
甲午战争很有关系。我查了一些资料,甲午战争之前,大家都以为中国会赢。与日本海军
相比,中国海军当时位居全球第8,有65艘战舰;而日本在那时只有32艘,位居世界第11
。当时法国、英国的专家,在战争开始时,都觉得中国会赢。其实中国的战舰很先进,比
如“定远号”,是德国制造的。还有一些战舰是江南制造局制造的。其实我个人认为,甲
午海战前后,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日本不相上下。细细考察这场战争,我们可以发现,中国
的失败,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问题。比如,中国当时海军分为四部分,真正投入战斗时,
并没有统一起来,只有李鸿章的北洋水师。还有,中国战舰发射出去的许多砲弹,里面装
的却是水泥。此外,从战争技术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海军的战舰比较重,而日本
的战舰比较轻,后来的实战证明战舰轻快是非常有利于作战的,而沉重的战争赔款使得当
时的中国失去了吸取教训、改善战舰的机会。
从一定程度上说,中国是没有“科学”的,这是对的,因为“科学”这个名词是从日本来
的。要是甲午战争中国打败日本的话,那中国的科学就是“格致学”, “格致学”这个
词还会留下来。而中国之所以采用“科学”,跟这场战争有分不开的关系。
我们今天简单回溯了科学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国在甲午战争之前,自有其对于西方自然
科学的专门名称——格致学,而把西方的自然科学译为“科学”这一做法是来自于日
本。甲午海战的失败直接导致中国人认为日本先进,也由此改变了中国人对于西方自然科
学的译名。所以,时届五四,“德先生”不叫“格致学”,而叫做“科学”。
http://tinyurl.com/hcyt4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