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闻] 台湾赴陆创业 泡沫有多大?

楼主: klm (唐吉柯德的宿命)   2017-02-06 12:52:45
创业的商业模式很多很多!
但是现在被整合出来几种常见的
to B 面对机构的 (商务对商务)
to C 面对个人的 (商务对一般大众)
to G 面对政府的 (商务对政府)
to VC 面对投资人的 (商务对投资人)
在创业前先搞清楚~你自己核心在哪一块!
优势点在哪边 产品的价值所在!
这一切都是你的起点在哪的问题!
然后再问问自己,能走多远,跑道有没有在风口上
你自己有没有优势~是不是一台好的赛车
再来看人,你有没有创业者的特质,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创业家
先搞清楚这几点,再来谈创业, 别以为to G 就不需要
你自己的模式,故事的完整度,落地能力。都是影响到最后结果的要素之一
想搞乎优,想圈钱 正所谓四两拨千斤 你至少也得有四两力阿
阿闷
by 天桥下说书客
※ 引述《giorno78 (天晴)》之铭言:
: 【一边要统战指标,另一边要现金补助,台湾赴陆创业泡沫有多大?】
: 端传媒
: https://goo.gl/95xLJz
: “不是签名就有一百万吗?”这是台湾律师简荣宗这些年做创业咨询,最常听见的问题。
: 身为台湾创新法律协会理事长,简荣宗服务的咨询对象,主要是到大陆创业的台湾团队。
: 而这些团队西进的最大动力之一,就是2015年起,中国各地方政府陆续祭出的对台青年优
: 惠政策。
: 两年下来,这一政策依靠银弹攻势,吸引了不少台湾团队西进创业。但同时,也令不少台
: 湾创客和大陆孵化器都陷入短视的利益链,争议丛生。
: 创客抱怨“奖金一直没下来”、“觉得被骗了”;基地则抱怨之前有人领了奖金就离开,
: “一朝被蛇咬”,不敢轻易拨款。创客抱怨基地空有园区硬件(硬件),无周边配套,完
: 全没做好准备;基地则抱怨创客丝毫不理解大陆市场,无法调整商业模式、转换思路,以
: 至可靠项目太少。更有利用两边资讯不对称,做起“桥梁”生意的掮客们,赚了就走,将
: 市场越搅越浑。
: 种种乱象,是水土不服,还是先天不足?这场赴陆创业潮,距离真正的“创业”有多远?
: “创业园什么都有,怎么就是没人?”
: 一位曾走访众多中国沿海孵化器的台湾资深创业家,跟端传媒回忆了令他印象最深的一次
: 行程。当地省政府以高规格接待,不但机票食宿全免,还安排专人导览。当创业园内崭新
: 的硬件设备映入眼帘,众人却发现现场氛围有些尴尬:偌大的园区,除了参访者,不见其
: 他人影。
: 他回忆,这群台湾创客直接问孵化器人员,“创业园什么都有,怎么就是没人?”接待人
: 员连忙解释,参访当天是假日,其他创业者都回家放假了,但众人眼睛一扫,就能看出办
: 公室几乎没有使用痕迹,仍然满腹狐疑。“年底到了,这明显是孵化器为了消耗预算而办
: 的创业比赛而已!”随行的创业导师私下告诉团员。
: 这位不愿具名的创业家分析,在大陆地方政府或民间单位,若要以“两岸”名义申请经营
: 孵化器,往往有政策硬指标要求:成功让台湾新创团队入驻并且注册。为求达标,一些园
: 区尚未做好准备,就会采取“签名就发钱”的短操作,吸引科创团队入驻。
: 一名曾进驻位于中国大陆南方某孵化器的台籍创客透露,该青创基地硬件设施完备,但最
: 大缺点是交通不便,对外连接不易,团队三天两头就要出差上海、北京,把落地津贴扣掉
: 交通成本,整个团队快要入不敷出,若整日留在孵化器,又无法和投资人、客户交流。“
: 有些团队领完补助就走,我们补助还没领完就想走了!”
: “当时全国都在摸索阶段,我们一开始招募创业的资质审核也比较宽松……结果后来,我
: 们跟政府也出现矛盾,开会的时候,科技局领导当着其他众创空间的面,要我们追回这些
: 团队的补贴……”
: 一个位于大陆沿海孵化器、负责经营两岸青创基地的陆籍人员
: 园区急功近利,也反过来造就了不少“领完补助就走”的伪创业团队。律师简荣宗回忆:
: “有不少创业者告诉我:‘这些钱不拿白不拿’”,直接将津贴视为创业诱因。
: 一个位于大陆沿海孵化器、负责经营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的陆籍人员无奈地告诉端传媒
: ,一开始,他们为吸引创业团队,补贴优厚,不但无偿给创业青年提供住宿,还特别对台
: 湾释放政策红利,无条件提供每个台湾团队人民币5万元(约23万新台币)补助。而2015
: 年间进驻的第一批台湾青年,大多领完补助款项,就因各种不同原因离开。第二批青年,
: 也有很多补助金都花完了也没有拿出任何产品模型。他说:“当时全国都在摸索阶段,我
: 们一开始招募创业的资质审核也比较宽松……结果后来,我们跟政府也出现矛盾,开会的
: 时候,科技局领导当着其他众创空间的面,要我们追回这些团队的补贴……”
: 渐渐地,大陆园区的审核标准多趋于严格,采取“有条件发放津贴”,比如制定更多的细
: 则条文要求,或者直接向新创团队要求“插干股(指不实际出资,改以其他出资形式的要
: 素出资而持公司一定比例股份)”。但这些新规定常常模糊不清,又令创客与基地之间产
: 生认知落差。
: 有人抱怨必须先垫付住房、办公室租金,提交材料后还要等上数个月;有人则说,说好的
: 补助迟迟没有拿到。2016年,台湾新创圈一度充斥着到大陆创业是个骗局,会“被忽悠(
: 诈骗)”的讯息。
: 要做自行车定位,但不知道北京国贸在哪里?
: 大陆园区尽管与创客之间常有摩擦,但园区经营者大多相信,大部分到大陆创业的台湾青
: 年都是认真的创客,只是对市场水土不服。台湾团队“常以自己的眼光揣测大陆市场,无
: 法及时调整商业模式、转换思路”,是一个常见的说法。
: 来自台湾并且曾在南京、北京创业的亚克管理咨询公司执行长乌仕明,提供有意前往中国
: 大陆落地的新创企业咨询服务。他受访时说,曾有台湾大学生主动找上他,询问前往大陆
: 落地事宜。
: 乌仕明记得对方提出的创业项目是“自行车定位结合自动锁”的服务,有点类似目前已经
: 在全中国流行开来的共享自行车。当乌仕明询问对方商业模式、资金需求等问题,这群学生
: 没答出来。乌仕明又提议:“(北京)国贸附近上班族很多,是否考虑在国贸放置较多车
: 源?”团队却一脸茫然,反问:“国贸在哪里?”
: 乌仕明也见过没做功课的韩国团队,到中国来创业,做的就是把QR Code印在鞋子上,再
: 用鞋子进行定位功能。“这一听就是超现实啊,没有观察中国市场崛起的需求是什么。”
: 亚克管理咨询公司执行长乌仕明
: “可能是资讯不对称的原因,外资企业常主观以为大陆就是钱多、人傻、市场大,对市场
: 的认知太简单,”乌仕明也见过没做功课的韩国团队,到中国来创业,做的就是把QR
: Code印在鞋子上,再用鞋子进行定位功能。“这一听就是超现实啊,没有观察中国市场崛
: 起的需求是什么。”乌仕明的公司还是给这个团队写了评估报告,写完后还附上建议,结
: 果对方消失得无影无踪。
: 在“北京创业公社”负责“台湾青年专区”的郑博宇也见过不少让他哭笑不得的“超现实
: ”提案,例如,曾有台湾青年表示要做“火星旅行计划”,却没拿出商业计划书,最终遭
: 到拒绝。
: 又有一回,一名台湾青年主动发来讯息,表示创业项目是“装有茶叶且会发光的骨灰坛”
: ,询问进驻孵化器的细节,以及是否能领政策津贴。郑博宇反问:“发光骨灰坛有何市场
: 性?又,骨灰坛如何会发光?”对方语塞。一夜过后,郑博宇在微信上封锁了这名陌生人
: 。
: 资讯不对称成了一门好生意
: 创业是个龙蛇杂处的江湖,在资讯不对称的两个市场之间,尤为如此。
: “在中国创业,如果有个人跟你说:‘哪个领导是他兄弟,办事情没问题’,你就要当心
: 了,”一名不愿具名的台籍创业者对端传媒说。
: “我超怕‘照片党’来跟我拍照,”一名曾走访多处两岸青创基地的创业讲师表示,曾有
: 负责某青创基地招商的台湾青年前来攀谈,聊不到10分钟就要求合影,下一秒就将两人合
: 照上传微信朋友圈。这还不打紧,这名青年直接对外宣称双方将有正式合作关系,让他不
: 堪其扰。
: “他通常会说,我政商关系良好,如果你在我这边落地,我可以帮你搞定所有补助申请、
: 帮你串接所有资源……,”这名创业讲师直言,“串接”后面接的话术,多半光鲜亮丽,
: 实则禁不起拆穿,“只要是不能承诺直接给你的资源,统统都是空话。”
: “照片党”的由来并非空穴来风。在中国大陆,照片有时的确可以发挥神奇的功用。
: 一名落户于大陆中部孵化器的台籍人士回忆,2015年,当他刚完成落户,就适逢该省副省
: 长前往当地视察。当时,这个孵化器连“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的铜牌都还没挂,副省
: 长在场和他做了交流,友人拍下两人互动的合照,但受限于拍摄角度,只捕捉到他的后脑
: 勺。“整张照片,我都没有正脸示人,但被同事发到微信朋友圈后,竟然有好几个大陆厂
: 商问我,有没有合作机会?”这给他和团队带来了不小的文化冲击。在台湾,和政治人物
: 合照根本不算什么;但在大陆,“自己的背影”和领导的合照,竟然换来好几笔可能的合
: 作案,“想不到真的有人会买单!”
: “贝壳放大”创办人兼执行长林大涵自去年起拜访位于深圳、厦门的几所青创基地,感叹
: 新创圈有一些公认的掮客:“掮客和桥梁的差别在于:前者只会说‘宝藏都在前方’,后
: 者会真的引导你走到那个地方。”
: 两地文化差异大,资讯又不对称,成就了活跃的掮客市场。掮客有时能帮上忙,但大多数
: 时候,只会让创业团队花费冤枉钱。
: 一名创业者举例,申请公司登记时,大陆的“公章”一般由当地公安局核发,办完执照后
: ,公安局就会发还代办业者。“但有些代办业者故意扣住公章不还你,台湾人也不知道自
: 己去要,”这反而让不少“代办一条龙”掮客服务,钻了空子。
: 还有台籍创客有这样的经历:一名台商二代对他承诺,“什么样的团队我都收,我这儿就
: 像新创团队的新兵训练中心。”这名创客于是一心要拜会当地专门投资人工智能的孵化器
: 负责人,台商二代一口允诺引荐,结果到了约定碰面当天,什么人都没见到。
: 台湾知名的群众集资(crowdfunding,中港译作众筹)顾问公司“贝壳放大”创办人兼执
: 行长林大涵自去年起拜访位于深圳、厦门的几所青创基地,感叹新创圈有一些公认的掮客
: :“掮客和桥梁的差别在于:前者只会说‘宝藏都在前方’,后者会真的引导你走到那个
: 地方。”
: 他把这番感慨放上脸书,回应意外热烈。许多新创界人士开始照样造句:“掮客是装神秘
: !桥梁是怕不够透明!”“如果你直接跟宝藏联络,掮客会生气,气急败坏的说你怎么这
: 么不礼貌?”
: 四类台籍创客面面观
: 2016年中旬起,大陆新创界流传着一份辨别“伪创业者”的16大特征,包括:创业只有梦
: 想没有方法、追求高档的办公环境、看重CEO创始人头衔、总爱以“没有合伙人”为由不
: 启动项目、以“没有投资”为由不启动项目、早就为失败留好了各种后路等。这一套标准
: ,同样可以识别出游走两岸间的新创掮客、伪创客。
: 仔细观察,在创业这个江湖里打拼的台籍创客大致可分成四种:
: 第一类:破釜沉舟的创客族。
: 一名常往返两岸的资深创客形容,这样的人以中国作为第一优先发展的市场。这类团队日
: 夜拼搏,常在脸书上分享在这股创业潮中受到的冲击与洗礼,某些人甚至“到处求神问佛
: ”,能拜访的都去拜访。他们有计划地认识投资人和潜在合作对象、不辞辛劳参加路演,
: 不放过任何和市场、投资人对接的机会。
: 路演
: “路演”是英文roadshow的翻译,在投资圈,它指一种发表会。在会中创业者向台下可能
: 的投资人介绍自己的创业构想,产品特色。是创业方和投资方相互认识、了解的重要场合
: 。
: 第二类:将中国当成新市场,或仅是“待开发市场之一”的创业者。
: 这类创业者本身在台湾或第三国已有创业经验、甚至小有成绩。他们打算开发新市场、将
: 中国作为市场上的新案源。这些团队完全不考虑将总部搬到中国,前进两岸创业基地的目
: 的,单纯是为了开发、服务新客户。
: 第三类:投入创业潮之前,已经在中国生活的台湾青年。
: 他们的身份也许是台商、台生、台籍干部,甚至是台商第二代。他们长年生活在当地,掌
: 握双创相关的最新讯息和动态,开始思考如何把台湾的资源带进去。
: 第四类:游走两岸的“新创掮客”和“伪创客”。
: 他们原先可能久居中国,也可能待在台湾。2014年前,这类人士对创业兴趣缺缺,但听说
: 双创补贴政策等消息后,发现有利可图,于是趁虚而入,游走于两岸间,赚取“资讯不对
: 称”带来的价差。
: 老台商们拉着一只皮箱闯荡世界的精神
: 台籍创客之中,也有许多完全不领“补助”、“奖金”,而站稳脚跟的例子。进驻“广东
: 深圳中芬设计园”的深圳市网眼智能科技创办人程敏峰,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已取得与中
: 国大陆国企合作机会,发展物联网应用项目,成功打造智能工地系统。
: “中芬设计园并不以津贴吸引创业者,”程敏峰观察,各青创基地运作模式不同,这个孵
: 化器的强项在于提供场地、导入软件(软件)资源,帮助创业团队孵化。当他进驻位于深
: 圳中芬设计园内的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后,随即密集参加基地安排的创业培训研讨会,
: 在会中认识中国大陆国企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代表。
: 从未申请过一块钱创业津贴的程敏峰,意外经由中芬设计园的资源引荐,取得更大的合作
: 机会,从创客跻身创业家。目前,中建三局负责的珠海横琴国际金融中心大厦,使用的正
: 是程敏峰团队研发的智能工地系统。
: “创业是透明的,你不管去哪个国家发展,遇到的困难一项都不会少,你也不会因为政策
: 补贴来大陆就一帆风顺,”林子凯说,创业者最终要面对的对象,唯市场与群众而已。
: 东莞松山湖台湾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执行长林子凯
: 律师简荣宗研究过不少创业成功案例后建议,若真的想前往大陆创业,却没有任何大陆背
: 景,与其贸然到对岸落地,不如先到大陆生活一阵子,认识社会和建立人脉,再考虑创业
: 。同时,他也建议创业者针对市场先做功课,善用互联网资源,例如微信上常盛传“天使
: 投资人绝对不会投的领域”等趋势文章,可作为接触创投前的参考。
: 补助款养不活一个团队。不了解市场也不会做出好产品。位于东莞松山湖的台湾青年创新
: 创业服务中心执行长林子凯认为,“创业是透明的,你不管去哪个国家发展,遇到的困难
: 一项都不会少,你也不会因为政策补贴来大陆就一帆风顺,”他说,创业者最终要面对的
: 对象,唯市场与群众而已。大陆双创政策催生更多创客,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不会变少,只
: 会暴增,“那个东西(补助)只能让你爽一阵子很开心,没有办法让你致富。为拿而拿,
: 只是让台湾人被看不起。”
: “问题不在于那面铜牌,也不在补贴,更不是执著要拿VC的钱,而是要把东西卖出去,把
: 商品变成钱啊,”一名资深台籍创客点出这个年代的盲点,“当初老台商们拉着一只皮箱
: 闯荡世界,不就只是这个精神而已吗?”
作者: gn7766690 (莫桑比克总统)   2017-02-06 12:55:00
重点是一堆人都幻想一步登天
作者: fu83hsing85 (hi)   2017-02-06 12:56:00
作者: gn7766690 (莫桑比克总统)   2017-02-06 12:56:00
我朋友在旗山刚开油管工厂 靠他之前的人脉 好不容易有单子供应给东芝 结果他发现成本控制不住 利润也被吃死毛利才6% 结果扣掉营运成本 三年前还在赔两年前 开始赚回来 去年跟我说他三年只赚40来万 想收要我帮忙找人顶结果我就很不削 干一堆大厂做到十年还是赔 你三年开始赚 只是因为不是那种百万来千万去的赚法 就放弃真的有够不舒服现在某些年轻人创业的心态
作者: pp0731 (pp)   2017-02-06 13:06:00
呃~连续赔十年不是一般人能负担的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