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考虑在美国生产iPhone,中国人喊别让富士康跑走!
科技橘报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6/12/15/dont-let-foxconn-go/
富士康在美国建厂,越来越不像是开玩笑。
12月7日,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发布公告,正在评估美国地区潜在的投资机会,
借此扩增当地营运业务。
消息是软银创始人孙正义先捅出来的。他老兄跟美国当选总统川普先生聊嗨的时候,
出示了一份联合投资“承诺书”:软银和鸿海承诺在未来4年
在美国本土投资570亿美元,创造1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鸿海集团投资70亿美元。
一年前,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就透露:已有一批约30人的团队在美国考察,
准备布局与集团领域有关的人工智能技术。
富士康有一百多万员工。很难用一句话形容这家企业。
很多朋友对富士康的认知还是低端的血汗工厂,他们觉得富士康这样的“低端企业”
赶紧离开中国,然后中国经济就能更快地“腾笼换鸟”、华丽升级。
然而他们不知道,富士康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最扎实的成果。
如果富士康不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完成升级,一定会在中国之外完成。
在全民炒泡沫讲故事的环境里,中国实体产业真正有机会升级的,是富士康这样有积累、
有资源、有生态连接能力的“传统企业”,不是那些追逐风口的“新兴产业”。
营收近兆元,是“BAT+华为”总和的两倍
(注: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
2015年,富士康总公司鸿海集团总收入约4.5兆新台币,按当前汇率700亿人民币。
2015年:华为2882亿,腾讯789亿,阿里708亿,百度490.5亿。四家中国顶级IT企业的营
收总和是:4870亿元。
鸿海的营业额是这四家企业营收总额的两倍。
尽管鸿海集团(富士康)的利润率偏低,但稳定性却强于它的上游。
不管哪家企业的消费电子终端做得好,都要跟鸿海集团做生产端的生意。
诺基亚和摩托罗拉曾经是富士康的大客户,现在它们淡出消费市场,富士康更强大,
甚至回过头把诺基亚功能机给收了。
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百万工业王国
富士康在5年前员工总数超过百万人,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家百万员工的工业企业,
工业流水线登峰造极的产物。
郭台铭吐槽“想到每天要管理一百万人就头痛”。但还是把管理做到了人类有史以来最牛
状态。反应速度、效率,都不亚于小企业。连续十几年里,富士康霸占中国出口第一
(占出口总额约5%),旗下企业分居粤、鲁、豫、晋等五六个大省出口第一。
全球40%的消费电子产品,富士康制造。
郭台铭在一次采访中说:“去年圣诞节在美国最畅销的前十个产品,有7个是富士康做。
我想大家都看到这个报导。比如你手上这个照相机,这个伸缩镜头,就没有其他公司做得
出来。这个的模具是要非常精密的。(如果有谁做得到)你告诉我,我马上把那家公司买
下来。”
讲真,中国实体产业到了难以为继的程度。
富士康是中国改革开放工业史里,集约性最强、链条最长、规模最大的集成者。上与顶级
品牌商连接,下与千万中小企业连接。
郭台铭自己吐槽过苦恼:在台湾和大陆,都认为代工没前途,没有看到专利技术的有价值
,认为土地等等才有价值。
而研发、申请专利、商品化需要五到十年的时间,他坚持现在布局研发就是鸿海的前途。
阿里巴巴集团CTO王坚说:就制造业而言,苹果对富士康看透程度,远远超过中国任何一
家企业。如果把富士康的能力开放出来,就可以提升(中国制造)整体的创新水平。
然而,中国当前对技术的藐视、对制造业的挤压、矮化,已不能更。
中国制造要转向中国创造,不是要淘汰富士康,而是让它在中国的土地里开放化、平台化
、智慧化。
因为任何产业升级都要建立在已有的产业链生态、技术研发积累和上下游连接能力上。凭
空是飞不起来的。
如今美国在抢富士康、印度在抢富士康,都不是空穴来风。
很多人觉得,美国成本还比中国高,印度人还比中国懒。但真正趋势形成时,想挽回也难
。巨头去哪里,中小企业集群就会生长在哪里。
实体企业讲究生长环境和可持续能力。泡沫盛行,劳动和创造投入就贬值。他们只会把创
造性资产布局在他认为适宜生长的土壤里。
福耀集团曹德旺已经投资6亿美元在美设厂。
他的话是:
“ 美国现在举国上下在推恢复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它的招商强度比我们中国高。
我在美国建俄亥俄的那个工厂,18万平方米,占地面积1000亩土地以上,
大概我从犹太人手里买过来,花了1500万美金,再加上我修厂房又花的1000多万美金,
整个项目大概投资4000万美金,而美国政府补贴给我超过4000万美金。”
从综合成本角度,中国已不占多少优势。如果没有对劳动、知识、技术投入的支持,没有
对实体生态的敬畏,沉迷于炒作和投机主导的泡沫经济,富士康没有理由留下。
郭台铭的感觉是:“大陆年轻人现在好像迷失了一点,他们希望一步登天。”
登天的梦总要醒。对广大中小企业来说,如果富士康跑了,就连梯子都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