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人文教育没路用?这位物理学教授的说法颠

楼主: Grotesque41J (就爱41J)   2016-07-28 10:56:06
[报橘]【逆思】人文教育没路用?这位物理学教授的说法颠覆你对“专业”的想像!
Posted on 2016/07/28
文/逆思(LET’s News)
每当七月指考后,众多考生都会面临如何选系的困难,多数考生在选填志愿时,常会将未
来的就业情况纳入考量,进而选择前途看好的工商科系,而非中文、历史和外文等人文科
系,而这样的选系趋势似乎并非毫无道理。
事实上,今年三月底,国内跨部会调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显示出人文类毕业生的月
薪平均仅有三万三,几乎是各类科系薪资最低,但难道人文教育真的一无是处吗?难道人
文素养对职场毫无益处吗?以下借由访问政治大学哲学系教授林从一、东吴大学物理系教
授刘源俊,来探讨台湾逐渐式微的人文教育为何重要!
从时间、空间、自我认识中,培养人文素养
人文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有人文素养,而究竟什么是人文素养?
林从一认为,人文素养属于人格的养成教育,目的是为了使人更具有人性,并以同理的角
度,去理解人性的需求、情绪以及苦难,他并强调这是属于一个程度性的概念,并非到某
一界线就会成为文化人。
另外,他也提出陶塑人文素养的三个面向:时间、空间和自我认识。在作为纵向发展的时
间轴中,不论是事件或过去的人物,都属于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借由与历史对话,才能理
解不同时代下人类的情感、知识和观点;在作为横向发展的空间之中,借由了解跨国文化
与多元的人类社群,来累积自身的人文素养;自我认识即为对内在的摸索,借由开发冰山
底下的自我,来把人性展现于生活之中,而除了以上三个面向,也可借由学习专业理论(
例如:社会学、心理学和哲学)来形塑成一个完整的人。
而教授物理多年的刘源俊对此则有着不同的诠释,他认为,人文教育应该从知识、方法、
精神这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是知识,所有的学科都是人文学科,因为都是源自人、都是为人类文化服务,比如:
科学是先有实验,再有理论,然后再对理论做诠释,可以说科学也是属于人文重要的一环
;第二是方法,比如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可能是无生物、生
物等等,因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不同,因此才分科系;最后则是精神,人文的精神包含
了大众普遍认为与人文对立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要求“是”、“善”、“美”,要务实、明理、善用,而人文精神除了包括科学
精神外,还含有宗教、艺术、民主、伦理……等等更广泛的涵义,科学本是人文教育,是
人创造出来的文化,用于提升个人的文化水准。
a4c2c3_c8521f7fddf3448d8797ab6e5555d177-mv2
(图片说明/林从一,现任国立政治大学哲学系教授,之前在台北医学大学担任人文暨社
会科学院院长,以及人文讲座教授,也曾在台湾哲学学会担任会长。)
培养人文素养,对社会产生同情、共感
而在了解人文素养的定义后,我们仍需了解人文素养到底哪里重要?如果我们没有人文素
养,又会怎么样?
对此,林从一援引孔子的一句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大意为:本身的
获益需伴随他人的成长才能达成。)林从一认为具备人文素养,才能加深人与人之间的尊
重及信任感,对人的心态和行为才有更敏锐的认识,他并套用康德的说法:“人即目的,
不是工具。”因此,若缺乏人文素养,人将只把他人视为达成利益的工具。
此外,林从一也举例道:我们可以想像当一个缺乏人文素养的工程师在建一条新道路时,
可能会破坏附近生态环境,虽然工程师发挥所长专注于完成分内的工作,但因缺乏人文素
养的薰陶,导致其眼光狭窄,枉顾周遭人文生态环境。
因此,林从一认为具有人文素养,才能对人、环境及社会产生“同情、共感”的思维,带
著较同理的心态去关怀周遭的人事物。
而刘源俊则表示,没经过人文教育薰陶的学生,较不习惯阅读,也无法适当地表达想法,
因此对物理理论的理解会不够透彻,出现偏差的思维,导致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偏向以做
实验的方式来取代传统的读跟写,然而,长久下来,物理学说将不会有所创新,物理的知
识更无法被确实理解;反之,若能接受人文教育的薰陶,就能够对理论理解得更透彻,也
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专业知识、人文素养并非全然对立
在台湾社会中,普遍存有“重专业轻人文”的观念,如某立委曾说:“社会系啦社会所,
嘿系咧(“那是在”的台语)研究啥?”,然而,如同此类的观念,除了影响大众容易轻
视人文素养、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外,似乎也形塑出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是相互对立的观念
,但是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事实上,并非完全对立的。
林从一认为,过度区分专业与人文教育是不恰当的,因为两者多有重叠之处,例如:法律
是由人创造且多包含对于人的约束,其中具有法理学与法哲学(即为法在人性、社会与政
治之间的构成关系),若缺乏这些逻辑上的思辨能力,抑或缺少对人性的理解,法官将可
能以较偏差的心态,去诠释、运用和修改法条,间接导致恐龙法官的产生。
林从一更进一步提出实例:美国的法学教育从学士后开始,他们较喜欢录取以哲学为主修
的学生,因为哲学系的学生较具备逻辑思考能力、概念分析(即定义何谓善恶、规范和行
为后果)技巧,以及抽象性思考能力。因此,林从一表示专业科目与人文教育不该互相对
抗,而是应该要相辅相成。
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相辅相成
林从一提道,哈佛曾针对毕业生做一项调查:该校毕业生认为专业科目对他们的影响比较
大,还是通识教育呢?调查显示年龄小于四十岁的人,大多认为专业科目有较大的影响,
但四十岁以上的人反倒认为通识教育带给自己的影响比较大,其原因为当这些毕业生年岁
渐增,当上领导者时,他们才逐渐体悟通识教育对于领导他人、与他人相处的重要性,而
这样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出无论是专业科目,或是通识教育,两者其实都深深影响着我们的
生活。
在服务导向的行业中,具备人文素养的人,较能使公司的商品、工具和服务,以更切合人
类需求的方式呈现。此外,未来的发展快速,许多知识将被机器取代,所以专业将不再是
就业的唯一导向,林从一认为:我们不该被“急于看到成效”的心态框架住,因为过得快
乐也是很重要的,主修中文的学生未来也可能成为企业经理,主修哲学的学生也并不一定
就是要成为哲学家,所以若以主修科系来侷限自己的眼界,反而会因此影响未来就业时的
适应力。
刘源俊则认为从成就来看,许多念中文、历史、哲学……等人文科系毕业的人才都有很好
的发展,证明了念人文科系并非无用,比如:趋势科技的创办人之一-陈怡桦即是哲学系
毕业。刘源俊认为要使人文科系再度被重视,首先要改善整个大环境的问题,不应该只要
求未来的成就速成而认为念人文科系没有用,而应培养宏观、长远的眼界,不侷限自己所
学之科系,结合跨领域知识,同时培养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
a4c2c3_819b3a53676847f685d395b471f1dbbc-mv2
(图片说明/刘源俊,台湾物理学家,曾担任东吴大学和台北市立教育大学校长,现为东
吴大学物理系名誉教授、《科学月刊》董事长。)
政府轻视人文教育,使其推广不易
刘源俊认为社会上普遍有着“人文素养不重要,只要把专业顾好,可以填饱肚子就好了”
的观念,是急功近利的想法。家长过度担心孩子的饭碗,所以技巧性地“暗示”孩子修习
专业科目、贬低人文科系的观念虽不慎妥当,却也是人之常情,然而政府却不应该有轻视
人文教育的想法。
在“高教扩张”的政策下,发展出许多不健全的大学(有些大学缺少了哲学、文学、历史
等人文学系),政府应让各科系均衡发展,而非仅是极力促进产学合作、技术转移或专利
声请……等等功利性政策。
根据《大学法第一条》大学以研究学术,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务社会,促进国家发展
为宗旨。先以研究学术培育人才,再以提升文化,最后为服务社会及促进国家发展,然而
政府却强调产学合作,仅针对后两项做加强,这样便颠倒了大学法中应重视部分的顺序。
林从一提及,因为大学资源的不均匀,导致普遍大学重视研究成果大于教学品质,使通识
教育无法获得良好的资源,间接造成学生缺乏自主意愿选修通识课程。另外,林从一亦提
及创办政大书院的动机,就是为了避免宿舍成为“工寮”——一个仅为了休息的场所,也
是为了让学生能从住宿学习中获得全人教育,但可惜由于经费短缺,而推行不易。
落实人文教育,可从专业、通识、课外活动着手
近年来,在各大专院校的人文教育中,多以通识教育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式。曾借
调至台北医学大学(以下简称北医大)的林从一提及,北医大的教育理念是落实“通识教
育专业化,专业教育通识化”,即将通识课的水准提升,使其不再是大学生“混”学分的
管道,另一方面,也期望将通识中的人文精神,带入专业科目之中,例如:使医生以更为
人性化的方式治病;但林从一也强调专业教育通识化的程度仍须注意,尤其是有关专业医
学的部分,融入人文素养的程度需拿捏适当,避免因医术不精而导致意外发生。
而除了从通识教育之方式着手培养人文素养外,林从一也提及专业科目的转型,能帮助人
文素养的推广,即增加系上有关人文素养的课程(如:法哲学、政治哲学),使学生能在
主修课程中,获得人文素养的薰陶。
另外,林从一认为培养人文素养的时机,最好在出社会之前完成,因为出了社会后,将较
少的闲暇时光阅读或是上课,但是若已经出社会的成人,仍积极想培养自身之人文素养,
仍可透过修习较具规划性的社区大学课程,以达成目的。
此外,林从一也表示,伴随着互联网发达,未来的教育型态势必有所改变,人文素养的
推广也能以社群媒体为媒介,使资讯得以即时、有效的流通与推广,如林从一先前拍了有
关“独立性思考”的影片(https://goo.gl/eVrJ66),即是最佳例证。
而对此,刘源俊则认为落实人文教育的方式分为三部分:专业、通识以及课外活动。专业
是本科系中本有的训练,而大学的通识课程本身即是人文教育的一环,课外活动则包括校
内演讲和学生社团,学生可借由多参加演讲来扩大视野,也可借由参与社团,来学习“
democracy 集谋共和治”的制度(教授表示‘在这里我不愿用民主来诠释democracy,民
主这个词已经被滥用了,因此我将democracy诠释为集谋共和’),也就是在严谨的开会
制度下,以共同讨论的精神来汇聚社员的意见,在辩论与激荡中找出运行社团的方式。
若要为人,需兼具人文素养、专业知识
人文科系确实较难与专业科目一样有固定的标准,来估量学术的价值与成果,比如工学院
可以用专利申请、商学院则可用利益取得的方式来评估成就,但许多人文科系却无法透过
这些方式去估量学习成效、学习价值,但我们就能因此而不重视人文素养吗?获得知识的
目的难道就只是为了出社会后的成就吗?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它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
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爱因斯坦
https://buzzorange.com/2016/07/28/human-study/
肥宅:哼哼 文组
作者: Firstshadow (IamCatづミ'_'ミづ)   2016-07-28 10:57:00
(づ′・ω・)づ 教授先去读哲学八
作者: peter080808 (peter)   2016-07-28 10:57:00
在台湾没用啊 还不是做代工
作者: CavendishJr (花学姐最高)   2016-07-28 10:57:00
这位教授一定是文组反串的
作者: noreg0393933 (埔生)   2016-07-28 10:58:00
太长了,五楼帮结论
作者: arthur0881 (你好 我爸姓连)   2016-07-28 10:58:00
有够长 楼下看完说一下
作者: kongsch (子继)   2016-07-28 10:59:00
哪位教授?是不会写在标题喔
作者: hogu134 (可爱的表情^^)   2016-07-28 10:59:00
我才不告诉腻咧
作者: linman1213 (lin)   2016-07-28 10:59:00
还不是22k
作者: SuperUp (( ̄▽ ̄#)﹏﹏)   2016-07-28 11:00:00
真有人文素养就会想到不该把文章写这么长 该去掉一堆废话
作者: Auslayer (タヤシモ)   2016-07-28 11:01:00
你还记得我刚教你什么招式吗? 我忘了 好 你练成太极拳了
作者: j0958322080 (Tidus)   2016-07-28 11:03:00
这最好可以当新闻啦
作者: arrenwu (键盘的战鬼)   2016-07-28 11:03:00
这文章讲了半天也没有讲到人文教育想要教些什么
作者: GermanNavy (刚射了三发在金刚肚子里)   2016-07-28 11:22:00
结论就是只能拿来写废话 没有用
作者: krisher (慢速娃娃车司机)   2016-07-28 11:27:00
为什么是物理学教授在说这种话?不就变相的暗指人文教育..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