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还是房价的问题
以前房价是努力看得到, 追得到, 也买得到, 只要有努力
现在人你说星巴克, iphone, 其实人自己也都知道这些东西也只是在无奈生活下的小满足
反正房子都买不起了, 难不成还不能吃好一点, 穿好一点吗?
以前人不一样, 养房养儿防老, 但现在人根本连孩子也不一定养得起
那么拿这套价值观套用到现在就不成立
你看看以前哪来那么多职涯规划, 追求自我
没有呀, 因为30岁大都差不多婚的结了, 在缴房贷学费了
现在人30岁还在寻职涯阶梯, 33岁, 36岁, 38岁, 一个个门槛这样走
先不论因身份门槛较高的欧美, 现在人为了工作这是规事
规划范围都是北京, 上海, 新加坡, 香港, 整个范围远大于以前
这些听起来很厉害的工作对以前人来说都是中高阶主管(人生胜利组)的故事
但现在已经变成不得不那么做, 因为薪资vs房价逼得不得以要40岁以下的人
努力找台湾以外的出路, 因为超过40岁大概就定了
问题是以前人40岁在干嘛? 大概就是当个导护爸爸妈妈之类在改联络簿了
现在台北买房首购族平均是40岁(详细好像是40-43), 这还得是买得起的人
这个情况可能只会越来越糟
这种情况下, 要抓的是机会, 说实在2万和20万, 差别已经不大
即使存款两百万, 在以前可能就可以混得很好, 现在你all in只能买偏远老屋的头期
还没钱装潢, 重点是贷款还不一定缴得起, 如果没老婆没小孩, 你all in干嘛?
没人会那么白痴不存钱, 但是如果是全台湾的统计数字, 难道是全台湾的正值战力的
40岁以下上班族都是白痴? 不可能, 要是台湾早就亡国了
我觉得这也只是一个无奈环境下的数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