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GalLe5566 (给力5566)》之铭言:
: 我觉得现在大致的风向已经确立了
: 看来很多人支持这些档案不要公开
: 只能让小范围的人看到
: 既然如此
: 我就来当逆风吧
那我来破风好了
: 对!没错!
: 可能有史料可能是不真实的
: 因此要有一小部分的人负责辨认、分析、诠释那些史料
: 但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
: 那些专家学者诠释之后的史料到底可不可信
: 跟现实发生的事情到底有多少差异?
: 在座各位我想大部分都是大学生了
: 那理应明白一个道理:
: “第一手资料永远比第二手资料可信”
: 经过他人诠释的史料
: 永远都只是他人的诠释
你讲的只对一半,史料整理或说已经出版的史料集,并不能说他已经从一手史料变成
二手史料。我们举差不多时间中国出土的《天圣令》,他是明朝的刻本,当中国社会
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课题组编著《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
》一书时,虽有复原唐令研究(我想你也是大学生,应该可以找个资料看看什么是复
原唐令,google应该有basic 版的解释),但是收录有图录、校录本、清本等版本供
读者使用,同样也不减损他作为一手史料的地位。这就是一种史料的整理,其实不带
有太多的诠释性,他并没有改变史料的内容,如果你对校录本的文字有意见,就像你
说的,没有人拿着枪逼着你相信,端看你提出的修正是否正确。如果校录、句读、整
理就不是一手史料,那么世界上大概也没有一手史料了。
这不是input进去什么,就会output什么出来。
今天,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不是这样看的,所谓二手史料是只非当事人的记载。我们
回到许雪姬的《保密局台湾站二二八史料汇编》,同样也只是一种史料的“整理”,
我想大多数在PTT 上讨论这个问题的人,应该都没有看过这份资料,在这放个两页来
讲他的格式,或许真相就会大白。
图一:
图二:
就可以看到就算经过许雪姬的整理,还是不会减损他的一手史料的价值。第一,他的
整理有扫描档、文字识读的点校。如果你认为,他点校文字有错,我想你在上面自己
做订正,书也不会自燃、爆炸。其次,做这些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史料公开与读者的
阅读,并且在原件自然损毁前,尽可能保存原件可释放的历史讯息。这就是一种史学
的专业。透过这样的史学专业,公开出来的史料,更容易为大众阅读,也才是有效的
一种史料公开。如果你很坚持要看原件,欢迎去中研院调档案,现在已经开门了。
试问,你看看上面那两张图,按照大家的愿望,扫描图档上传,你怒看2800张,你要
是看得下去,恭喜你是史学奇才,欢迎参加研读会,为保存史料贡献心力。
我们面对这批史料时,如同大家看到的,他是一个个的毛笔字,且没有句读,同时也
没有固定格式,还带有许多保密局公文的套语。要“读懂”这份史料,需要许多相关
背景知识,可能google也不一定查得到。所以,这些学者、研究生只是在做一个造福
读者的事情。更不用说参加研读会,况日费时还没有点数。你看许雪姬2009年到现在
只用这批史料,写了一篇也不算学术论文的论文
许雪姬,2014,〈“保密局台湾站二二八史料”的解读与研究〉,《台湾史研究》,
第21卷第4期,页187-217。
要是靠这个吃饭,早就已经被解雇了。如果你觉得读这个没有这么难,我都读得懂。
恭喜你是史学奇才,欢迎参加研读会,为保存史料贡献心力。
: 而非是真实的历史
: 这是个研究方法的问题
: 身为一个人类
: 我们没办法说出历史的全貌
: 因此就只能借由手上的史料看到片面的历史
: 然而
: 如果我们看到的东西也只是他人诠释过的呢?
: 那就更只是其中一个看到史料的人诠释的一部份历史而已
: 这时就会有一个问题
: 因为研究者是人类
: 人类本身会有所态度、偏好、文化背景、各种因素的影响
所以,我的老师们都一直提醒我们,“人会骗人,史料也会骗人”。史料因为制作目
的,可以分为有意史料或是无意史料。档案其实一部分可以是有意史料,档案形成一
种是特意制作,为留下原始的记录日后查证,如人事档案、会计凭证、日记、照片、
录音、墓碑等有意史料。依照这样的标准,这份史料本身就已经不似你所想的这么纯
洁。如前面许多文章提到的,这份史料有不少构陷、化名、掩盖的情形。都需要经过
档案间的比对、考证才可以了解隐藏的真实。这也是史学专业的一部分。所以,如果
你要扩大解释到如此,恐怕自己立论的根基也有问题。
: 因此
: 他们对一份史料的诠释
: 毕定会受到研究者自身的影响
: 举一个知名的例子
: 版上待比较久的人
: 应该都有看过垃圾贱蛆689-提过一个史料的诠释:
: 李敖说:郑南榕根本不想自杀,他的汽油是摆好看的,只是不小心抽菸点着了
: 欸欸
: 说真的
: 李敖的这份诠释
你这里谈得诠释,跟许雪姬与历史系师生所要求的专业整理,完全是两回事。
从上面的书内容来看,请问许雪姬或是协助整理的师生,有赋予这些史料任何
的诠释或说历史解释吗?所以,史料的整理跟你说的诠释完全是两件事情,这
个曾面上,我想你可能有些误解。
: 你们有人信吗?
: 我想智商正常的人都不会信吧?
: 不过请不要忘了
: 李敖也是历史学者喔
: 至少从他的经历来看是这么一回事
: 所以我现在要问的是
: 大家觉得只让一小部份的人辨认、分析、诠释一份史料是不是适合的事呢?
: 而且我讲白了
: 现在这年头
: 台湾到处都是大学生
: 可以说是几乎都是"学者"了
: 为什么要假设看到这些史料的人全都是愚民
对不起,我们没有认为大家是愚民。就像我也看不懂高伟数学,但是数学系的
人也不会觉得我是愚民吧?也就是说,我们认为透过专业的处理,一般民众比
较能够轻松的理解史料的内容。同时,现在的出版品作为一本史料集诠释与判
断本来就是在读者的诠释上,作者总不可能拿枪押著每一个读者赞同他的看法
。相应的,读者自己的诠释要是发表出来,也就会受到社会的检验。就像我现
在发表这篇文章,也会受到各位乡民的检验一样。
的确,大家都受过高等教育,但是很多事情有他的专业存在。没有人说整理完
史料,诠释权就消失了。读者本身就有诠释权。在这再重申一次,现在我们要
做的是“整理”,整理不是史学定义的诠释或是历史解释。
: 不会做判断呢?
: 只有少数"菁英"做出的判断才是对的
: 这种做法绝对是违反民主的精神
: 就像是马英九一直觉得自己的内阁全都是精英的学者
: 所以他们不听别人的意见
: 难道这是对的吗?
: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
: 可以说是涉及公开史料急迫性的问题
: 大家觉得...
: 只有纸本的史料才是史料吗?
: 前几篇的回文里面有人提到了
: "口述历史"
: 也就是让当事人才述说他曾经历过的历史
: 随着时间的推演
: 这种史料也会越来越少
恩~保密局档案中的这些人,基本上不存在你说的问题。因为,随着时
间的流逝,不少人已经过世了,或是当时就已经遇害。当然就没有口述
当事人的可能性。又口述后代子孙的事情,我们也一直在做。做的人之
一就是一些人最讨厌的许雪姬,这个网页就是许雪姬做的一些访谈成果
http://www.oh.org.tw/expert_Hsu_Hsueh-Chi.html
: 也就是说
: 如果见证了那些历史的人
: 发现到了纸本存留的史料与他们认知不同
: 那他们现在还可以大声的出来说那些史料有问题
: 而不会因为时间而造成他们无法发声的状况
: 就像是前面举的例子
: 如果郑南榕还活着的话
: 他可能就可以出来驳斥李敖
: 他是以死明志
: 不是手抖掉菸
: 然而因为去世了
: 他将永远无法为自己辩护
: 另外还有转型正义的问题
: 就好比大家都知道当初蒋家剥削了台湾人的财产
: 但当初剥削的老蒋、小蒋一死
: 难道还有办法讨回当初被剥削的财产吗?
: 其他的不说
: 现在还能选立委开公司什么的呢 呵呵
: 看到这理
: 我想大家应该会有一个问题
: 那这样资料公开了之后
: 谁说的才是“正确”的呢?
: 或者说是较为符合史实?
: 我想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
: 在座的各位学者或是准学者们应该都有答案了
: 那就是可以由研究方法、研究工具、样本、史料等方面来检视
这些当然是历史研究的功用,但是我觉得今天档案的问题,讲到
这边已经扯远了。后面讲得内容,大概在前面也有略为提到,前
几天论战的文章也讲过了,就不再多讲。
: 比方来说
: 比质 - 看谁的史料可信度比较高
: 比量 - 看谁能拿出来的史料比较多
: 比研究方法 - 看谁的研究方法更为严谨
: 就好比乡民去估狗很多资料
: 然后用来打脸或是被打脸一样
: 我认为这完全没什么不可以的
: 也没看过乡民发生什么大规模的械斗
: 反而是真理越辩越明
: 然而就像上面说的
: 难道这些乡民都是少数的历史学者吗?
: 我想不是的
: 大部分都还是混吃等死的大学生吧
: 所以我想要强调的是
: 民众没有这么的愚昧
: 至少大多数民众并不愚昧
对~所以欢迎你去买两本保密局史料,或是到中央研究院调档案原件来打脸。
: 因此我认为开放史料只是让更多人参与讨论
: 这并无不可
: 不过我也是想说啦
: 目前在研究这些史料的学着们
: 他们对于学术的努力我也是给与肯定的
: 对于学术相关的研究法、史料的诠释
: 我相信他们也对得起他们的专业
: 所以也没必要怀疑他们是不是有着什么对不起他们专业的行为
: 这种怀疑很没必要
: 毕竟相信专业也是个学者应有的素养
: 如果认为现在在做研究的那些学者有什么不队的地方
: 可以从学术上面去探讨阿
: 这样促进学术发展反而是件好事
所以啊~我说你可以去调档案来研究,或是买个相关档案汇编。
我想促进研究的效率会比单纯扫描上网高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