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HatePolitics 看板 #1MNAr7Lp ]
作者: Kevin1103 (再研究看看......) 看板: HatePolitics
标题: Re: [讨论] 蓝营基本盘到哪里去了?
时间: Tue Dec 1 04:10:41 2015
这些人不是消失不见, 也不是隐藏不表态
而是过去KMT赖以维系统治的恩庇侍从体制, 正在快速崩解中
刚好这几年又遇上关键的转折点, 就会出现目前大家所看见的情况
从小到大, 我看台湾的选举大概有25年左右的时间...
印象所及, 在宋楚瑜第一次选台湾省长的前几年,
他还在担任国民党秘书长时, 我就已经很坚定的在反KMT了(那时还在唸小学)
印象中, 那时开票都要开到很晚(10点多票还没开完...)
所以我可以说是从民进党基本盘三成边缘,
一路看着民进党到现在基本盘逼近五成,
理所当然的, 看民进党败选, 对我而言是常态
偶尔几次大胜, 那是欣喜到不行的情况
看选举看久了, 我开始会想, 为什么民进党的票就是这么低
国民党烂归烂, 为什么总是能够维持一定的基本盘
国民党的票是从那里来? 这个问题, 我曾经思索过非常久的时间
我当然知道外省族群, 军公教既得利益阶层是国民党的铁杆票源
用日本战国大名的权力体系来说, 这些人差不多就是旗本的位置.
可是这些人的数量, 很明显的不足以让国民党维持稳定过半的统治基础.
后来我发现媒体引导议题, 控制舆论的力量
这可以让国民党掌握许多优势
(类似篮球场上八个打五个的概念)
但这仍不足以全面解释国民党享有的过半统治实力
因为国民党透过媒体所能影响的,
大部份都是一些不太擅于辩证思考的讯息接收者,
这类人又多半是传统党国填鸭教育下的产物.
但是在上述两种人以外, 国民党仍有为数不少的支持者
这些支持者, 又是从那里来的呢? 我开始思索这个问题
这些人是大中国主义情怀的支持者吗? 感觉不像
这些人是容易被媒体带风向的那群人吗? 感觉也不像
(这些人很多是媒体的绝缘者)
后来我找到问题的征结了
这些人多半是靠传统基层的社会人际网络在作联结的
国民党是透过这些基层的社会人际网络中的意见领袖, 对这些票源进行控制
也就是俗称的桩脚
这些人可能不一定懂什么是大中国,
也不一定听得懂媒体上包装过的正反意见陈述,
这些人懂的是基层邻里中, 随处可见的人际联结
而国民党靠的是他控制了由上而下的资源分派,
控制由上而下大大小小的各种桩脚, 再进一步把控制力延伸到底层的群众
如果前述的外省族群, 军公教是所谓的旗本, 谱代的话,
那这些人大概就是居于外样的地位.
======
外省族群(旗本)
军公教(谱代)
地方桩脚(外样)
======
理解了这点之后, 就可以解释台湾的政治版图
为何可以在短短的二十几年, 从原本的北绿南蓝, 变成后来的南绿北蓝
国民党的优势选区, 一旦逆转, 就很容易形成不可逆的状态
关键就在于他丧失了分派资源的权力
举例来说, 以现在的眼光大概很难有人相信,
当年陈水扁选台南县长, 是败选的
而民进党掠取政治版图的基本模式大概是这样,
1.国民党内地方派系内斗, 导致党外势力取得地方上的统治权
观察国民党在地方的统治, 大致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为了避免地方势力团结起来, 对抗中央的党国集团,
国民党在每个地方固定都会培殖两到三个派系,
透过分而治之的控制方式, 避免他们形成比较大的力量,
进而弱化国民党对地方的控制力, 这是很典型的外来政权思维模式
2.民进党开始崛起后, 国民党开始渐渐丧失对地方的控制力
国民党透过扶殖不同派系, 对各地分而治之的情况,
在解严之后, 由于各地方派系的内斗, 渐渐给了民进党在各地的可乘之机
各个地方开始出现绿化的情况
最早绿化的县巿分别是宜兰县(陈定南), 以及高雄县(桥头事件.黑派.余家)
接着是台南县巿, 屏东县, 嘉义县乃至整个南部
3.绿色执政斩断了国民党对该地区资源分派的脐带, 甚或建立绿色脐带
必须说明的是这种脐带供输的斩断, 并不是全有或全无的情况,
而是程度大小的差异, 而绿色执政在斩断脐带的同时, 也会建立自己的供输炼
理解了以上几点后, 就不难理解为何民进党在拓展政治版图的过程是由南而北
而非以民进党最初的发源地, 台北巿为中心向外扩张
被民进党打下来的江山, 经过一段时间的统治后,
为何会形成国民党难以光复的这两点特征?
关键就在于国民党在各地方票源组成结构的不同
以国民党的大本营台北巿为例,
台北巿是外省族群(旗本), 军公教(谱代)占人口比例相当大的地方
于是乎, 这个地方对民进党而言, 自然是KMT难攻不落的伊谢尔伦要塞
相反的, 南部县巿对国民党而言, 地方派系(外様)的占比相对较大
只要民进党能够在这些地方, 有效地斩断国民党对地方的资源供输
就有机会在攻下滩头堡后, 建立长期阵地.
======
六都改制后消失的乡镇巿
国民党对地方人际联结的资源供应炼, 我认为最基层是以邻里为单位
往上是乡镇巿长, 基层民代的层级, 然后一路往上
六都改制后, 过去透过选举产生的乡镇巿首长, 基层民代层级
被官派的区长所取代, 一定程度弱化了这条资源供应炼的末梢结构
原本由邻里向上到乡镇巿长, 民代的层级, 现在直接跳到议员的层级
一则范围太大, 议员的触角有限, 二则人与人间的情感联结较为薄弱
这可以解释两次五都巿长选举, 国民党由苦战变成惨败的局面
======
新旧媒体对言论解释权的竞争
这部份前人论述已多, 这边不再论述.
简单讲结论就是, 国民党正在丧失传统媒体所能带来的优势能量
而这又跟人口结构转变, 年轻人讯息接收习惯方式的变化相关
======
于是我们可以发现, 国民党在三种主要票源几乎不约而同的受到挑战
1. 外省旗本
由于老一辈人口快速凋零, 新一代年轻人对自身土地的情感联结
渐次超越老一辈的大中国情感联结
2. 新旧媒体之争
国民党无法享有既有的巨大媒体优势, 替他擦脂抹粉, 对年轻人的控制力下降
3. 基层人际联结取向的控制力正在快速消失, 一方面是控制领域逐一被攻陷
一方面是社会结构在转变中, 对中老年人很有效的这一套,
对以小家庭为主的年轻人而言, 这一套越来越没用
这样东扣西减之后, 国民党就变得越来越需要倚赖传统外省族群跟军公教的支持
(旗本+谱代), 路线走向也就因此而变得越来越极端
最后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这种半死不活的情况
======
至于马英九上台后, 国民党表现得很烂种种
我倒认为这并不是问题的主因, 因为在我眼中, 国民党一直都很烂
从来没好过, 很烂一直都不是国民党丧失统治权的原因
(马英九在台北巿长任内一样干得很烂, 但他选台北巿长还是躺着选)
======
当时想通国民党透过基层人际连结, 把控制力延伸到最基层时
我曾兴奋了一下, 以为是一种独到的看法
(我从未在政论节目上看过这种有系统的分析)
后来我才知道在二十几年前, 就有个人针对这点写过论文作完整的论述了
那个人叫林佳龙...
※ 引述《chungrew (work hard, play hard)》之铭言:
: 朱立伦的民调一直很稳定 稳定的低
: 从他取代洪秀柱之后,民调一直在20%左右徘徊,最高的时候也只有20多%,上不去30%
: 最近王如玄争议大,他的民调再次跌破20%以下
: 这让人不禁好奇 过去的蓝营支持者到底哪里去了
: 就一个长期的趋势分析来看,蓝营支持度其实是相当稳定的,在40%~50%
: 但近2年来,特别是九月政争以及318太阳花学运之后,似乎整个崩解了,以致于去年惨败
: 这批人是那些人,更具体讲就是2004有投给连战、2008有投给马英九、2012投给马英九
: 2004年连战拿644万票,2008马英九拿765万票,2012马英九拿689万票,
: 换算的百分比是49.9%、58%和51%,和朱立伦的20%差了至少30%以上。
: 也就是这些传统的蓝营支持者、或曾经投蓝的人,这次不再挺蓝了。 问题来了,
: 投过这些票,盖过印章的人,怎么会忽然消失不见了呢?当然这些人应该大多数还在台湾
: 别的不说,就是那689万人恐怕也有很多转向或不表态的人。
: 请问这30%的人到底去哪里了呢? 版上人数不少,有人认识或本身就是‘30%之一’吗?
: 大家觉得,蓝营‘消失的30%’究竟在想什么呢?是什么心态让他们不再挺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