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u9596g12 (宇智PaulGeorge)》之铭言:
: 皇帝在挑选自己的继位人选时
: 常常会选择与自己特质相同的做为储君
: 历史上我们知道的朱元璋气质应该是非常明显
: 一统天下颇具霸气又深谙君臣之术的君主
: 绝对不是优柔挂断 唯唯诺诺
: 与后来继位的建文帝可以说是大相迳庭
: 相比之下他的儿子朱棣(燕王)可以说跟朱元璋就有几分相似
: 武力几乎是已点满
: 智力也是一绝
: 论才能和胸襟 朱棣都胜过建文帝
: 一次 大家在宫里看赛马 朱元璋出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
: 建文帝没有打仗经验 所见不过平凡琐事,憋足劲想出“雨打羊毛一片毡”
: 软绵绵的,没什么味道
: 而朱棣见过世面 巧对“日照龙鳞万点金”
: 气魄宏大 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
: 怎么看朱棣都屌打第二任皇帝啊...
: 有八卦否?
不然。其实开国君主挑选储君的时候,反而往往会选上跟自己特质不同的人作
为储君。
第一个要素是立嫡立长的概念。
为什么要立嫡立长?如果嫡长子不是诸皇子里面最有才干的,那对国家不是非
最佳解吗?
政治不是那么简单。我们提到能力才干,但问题是,能力才干评量的标准是什
么?这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例如说,假想今天皇帝召开一场议政会议
,要评议各个皇子的才干高低。到时候岂不是各皇子皆有拥趸,最后各自回府
纠众打内战?最后“择贤而立”变成“强者胜出”,而国家体制一代人之内就
搞得破破烂烂的了。
为了避免这个状况,挑选储君的时候往往必须纳入那种“与生俱来,无法改变
”的选拔标准。而立嫡立长自然是最符合这个逻辑的。只要皇帝早立正室,而
正室早生子嗣;正室无子嗣时,生出最长皇子的皇妃把提拔上来当皇贵妃。这
样序列早定,除非违逆这条成宪,不然群臣根本没有话可以多讲。
第二是国家体制稳定与平衡的概念。
在一个愈成熟的政治体制里面,皇权的成份愈低,而文官集团的发言权愈高。
甚至以明朝为例,皇权毫无发挥的时候,反而是史家评为“清平之治”的时候
。例如明孝宗,后世史家都称他是个好皇帝,但是仔细把实录摊开来看,他大
多数时候也只是内阁说啥他就办啥,橡皮图章而已。而自有若干天才的皇帝,
像明武宗,反而被评为桀骜不驯的昏君。
一个开国君主建立的国家体制愈完整,愈不希望后代人改动它。所以英明神武
的开国君主,反而会挑上谨小慎微的第二代来继承。甚至,有时候连“皇孙”
都被纳入考量之内,希望这个稳定的状态可以跨代遗传。
又,开国君主也往往很清楚自己施政的弱点是什么。例如康熙大帝的晚年,国
内贪腐横行。康熙自己很清楚,如果再给一个像自己这么“仁”的皇帝,说穿
了就是雄才大略但是不注意吏治小节的人,那清朝的文治根基势必要动摇。是
以会有寄望无背景、无包袱的皇四子接班的可能性。
综合上面两个因素,最典型的例子是德川家康。德川家康在战国三雄里面,算
是后嗣最发达的。如不计入罪死的松平信康,结城秀康、松平忠吉,也都被认
为是气量不逊于天下大名的佼佼者。但是为什么家康会挑上一个没有战争才能
的秀忠当二代将军?
首先秀忠是嫡长子。自从家康的正室筑山殿因罪被幽禁后,另一个侧室西乡局
(被纳为三河西乡氏的养女,而西乡氏在三河国内属于较有传统的国人众,故
西乡局被认为血统优于其它侧室。德川家非常重视与三河国内各个豪族的合作
关系,三河武士被认为是整个江户时代的骨干)被视为后宫里的领导。所以她
生出来的长子秀忠也被立为嫡长子,甚至一出生就被赋予“竹千代”的乳名,
等于是被确立为嗣君的地位。相对来说,出身不如秀忠的秀康,则是早早就被
放出去丰臣家当人质养子,等于排除了他与秀忠竞争地位的可能性。
第二是相对于秀康与忠吉的勇武,秀忠并无打仗的能力,但是他看中秀忠与三
河家臣团普遍拥有良好的关系,而且在小事情上一丝不苟。事实上,秀忠作为
战国大名,战斗力是不怎么样,但是在政治与法制上面的能力,甚至是超过家
康的。后来成为武家社会基石的《武家诸法度》、《公家诸法度》亦都是秀忠
亲自参与起草的。
很多例子,像康熙找上雍正、唐太宗找上李治(虽然是经过一连串的宫廷政变
以后)、德川家康找上秀忠,都是这种开国君主为了国家体制的稳定性而寻找
性格不同的接班人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