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movie 看板 #1MEGWdHI ]
作者: tony121010 (我是来乱的) 看板: movie
标题: [新闻] 《湾生回家》的认同政治与生死命题
时间: Wed Nov 4 03:16:44 2015
新闻网址: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4765
《湾生回家》的认同政治与生死命题
历史书写电影戏剧
谢世宗
发布于 10 月 30, 2015
1895到1945年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在二战后一般庶民的口中,或称之为“日本时代”(
台语)。而在战后国民党的官方论述中,乃是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
),是不折不扣的“日据时期”,因此日本人压迫、剥削台湾同胞自是理所当然的想像。
1970年代台湾面临国际政治上的困境,包含退出联合国、台湾与美国断交、台湾与日本断
交,尤其是后者,激起了政府与民间的反日情绪。当时台湾的抗日电影,一旦涉及到日据
时期,如《梅花》(1976)就全然呼应官方的说法:日本是外来的殖民政权,压迫台湾同
胞;台湾同胞不分男女老幼,都是抗日份子,不抗日的都是汉奸。
台湾电影对此一官方论述的挑战,可说是始自侯孝贤的《悲情城市》(1989),其中主角
宽荣有个日本女友小川静子,但因为日本战败,日人即将被引扬(遣返),导致他们不得
不分离。1993年的《戏梦人生》以偶戏大师李天禄的生平为蓝本,又涉及他与日本官方的
互动,其中包含日本长官对李天禄的赏识与包容。如果说侯孝贤的电影,呈现台日情谊,
间接而隐晦地挑战了官方论述中殖民压迫的说法,那纪录片《跳舞时代》(2003)则直接
挑战官方“日据时期”的论述。这部纪录片重新检视20世纪初台湾日治时期的流行歌曲与
社会氛围,强调当时台湾具有的现代性与国际化,可作为以“日本时代”为“日治”时期
的佐证。
目前正在上映的《湾生回家》(黄铭正导)可以放置在反官方论述的影像脉络中理解。首
先,与《跳舞时代》类似,《湾生回家》不聚焦(或淡化)殖民统治所衍生的压迫、剥削
或不平等,而是强调日本为台湾带来的现代性。例如纪录片提到日本人来东部开垦,带来
了日本的米种(与台湾米混种?),因而生产出可口的稻米。日本人不仅将荒地转化成良
田,并且在东部设立现代的邮政系统。湾生竹中女士的故事,强调她是来台日人的第三代
,祖父则是开发利用苏澳冷泉的先驱。镜头一方面记录她的口述历史,一方面呈现现今苏
澳冷泉的设施,暗示了日治时代遗留的现代性,仍然存在于现今的台湾社会。
其次,《湾生回家》强调湾生对台湾的土地认同,特别提到日本人到东部开垦(同样是现
代性的遗产),胼手胝足将荒地开垦成良田,因此与土地产生深刻的连结与认同。如果国
民党的官方论述强调的是日本殖民的暴力,这部纪录片以“移民”台湾取代“殖民”台湾
。如其中一位湾生所说,就她当时的认知,台湾位在日本群岛的最南端,是日本国土的一
部份,而非“殖民地”。当时在台湾东部的移民聚落“吉野村”(现今的花莲县吉安乡)
,名称来自于日本的“吉野川”,宛如日本内地国土的延长。透过湾生重新追寻当时所居
之地,纪录片呈现当时的日本地名“上大和”,在国民党统治台湾之后,已经更名为“光
复”(位在花莲县);日治时期的日本神社,在国民党统治下,也已经成为花莲市的忠烈
祠。
日治时期日本的移民与1945年战后汉人的移民,在纪录片当中似乎有意无意被并置,并透
过视觉影像论述了以下的命题:1895到1945年间,日本人移民台湾,与战后汉人移民台湾
,其实是类似的移民行为。如果说日本统治台湾是殖民情境,那么国民党统治台湾,说是
另外一种殖民情境,似乎也无不可。至少两个政权在统治台湾时期,都试图抹除在地的文
化记忆,而强加之以新的名称。自然,纪录片最重要的主题,还是移民者对移居地的土地
认同,包含松本先生说他闲散的个性正是台湾风土的产物;家仓女士回到日本,反而觉得
自己是“永久的异邦人”,因此常常来台旅游,甚至长住。
最后,《湾生回家》强调台日情谊与族群融合。片子一开头的湾生富永胜,回到花莲寻找
他儿时的友伴,强调他小时候都是与台湾的小孩子以及当地的原住民玩在一起,丝毫没有
族群的界限。现今重新回到出生地,纪录片告诉我们,当地同样住了不少日本人(通常因
为娶了台湾太太,而在花莲定居),一方面呼应族群融合、不分彼此的主题,一方面也是
暗示台日情谊的延续性。唯一提到台湾人与日本人受到不同待遇的,仅有家仓女士谈及她
念一女中的往事,日本人随便都能到一女中唸书,而台湾人必须要特别优秀才能进入一女
中。
纪录片拉出郭清子的故事线,可说是神来之笔,但也隐藏着败笔。郭清子本名片山清子,
母亲片山千岁在战后离开台湾,便将女儿送给台湾人作养女(童养媳)。这条支线由郭清
子的孙女李幸蓉,到日本寻找片山千岁的墓所撑起。一方面,在湾生由日本到台湾寻根的
故事之外,拉出了一条由台湾到日本的故事线,在叙事与视觉呈现上(至少有日本的景色
出现),都让纪录片更加丰富。
但另一方面,郭清子一家对从未碰过面的曾祖母片山千岁的追寻,有时却显得刻意而有些
做作。尤其要从邻人的口中探寻关于片山千岁生前的点点滴滴时,这些人对于亡者家属,
除了说些关于亡者的好话之外,似乎也没其他话好说。更糟的是,片山千岁似乎不爱与人
交往,因此在李幸蓉跟片山千岁之前的房东进行电话专访时,观众明显感觉到房东关于片
山千岁的记忆极为模糊而有限。李幸蓉对曾祖母生前事蹟的殷殷求索,在面对房东记忆的
匮乏时,却仿佛要从空无中硬挤出些什么来,这一段不只让房东,更让观众觉得有些尴尬
。
不管是日本统治遗留的现代性,还是湾生对土地的认同与族群融合,都是对日本统治台湾
时期的正面呈现。这些政治性的呈现,透过巧妙的手法,以生死命题的框架加以包裹、融
合,是导演的成功之处。电影一开始不久,富永胜寻找他的一位儿时玩伴,家人却告知他
已经过世,并且在过世四天之后,才收到富永胜从日本寄来的贺年卡。动人的是富永胜先
生听到友伴死讯,摄影机捕捉了他真实而直接的情绪反应;动人的是富永胜坐在椅子上,
静静的凝视著挂在墙上的友伴遗照。这一场生死凝视的片段,没有言语,只有静默;凝结
的空气却膨胀出巨大的张力,令观众不得不屏息。
导演也在纪录片中,两次穿插了一场丧礼,呈现一位湾生已经在2013年,在拍片期间过世
。丧礼暗示著纪录片来不及纪录的遗憾,与必须在湾生过世前,即时纪录的时间焦虑。连
结到郭清子寻母的过程,郭清子不只年事已高,而且已经卧病在床,因此追寻片山千岁就
是一场与时间的竞赛;追寻的殷切期盼、落空与完成,确实吸引观众入戏。最后片山的墓
找到了,也找到了郭清子(片山清子)在日本的户籍资料。在谈及户籍资料那一段,导演
并未呈现任何人物,而以空镜头呈现一排绿树,在风吹之下摇曳不止,仅只是配上旁白,
既避开可能的滥情场面,又传递了“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淡淡哀愁,是整部片子的神来之
笔。
此外,一位湾生提到他小时骑的水牛,喜欢与其它的水牛相斗,而且从来没有输过。但有
一次之前的手下败将(败牛),竟然赢了自己的水牛;他骑着水牛,不明白怎么回事,一
路哭回家。后来家人才告诉他,那是因为他越长越大,水牛却越来越老。一则具有谐趣的
小故事,一方面平衡了电影中充斥的眼泪与悲情,一方面点出时光推移、世代交替、生老
病死的命题。
在台湾现今敏感的政治环境之下,《湾生回家》不管愿不愿意,无法避免它的政治性。最
后李幸蓉在日本的户籍上,找到了祖母片山清子的名字,“证明”曾祖母片山千岁没有忘
记(遗弃?)她的女儿。即使导演意识到媚日的帽子很容易就扣上了这部纪录片,他还是
为这段故事设计了一段动画,描写母女团聚,将前面几段强调的“台日情谊”,更进一步
推展成台日的“血缘关系”。日本母亲片山千岁,“变成”台湾人的片山清子,日台混血
的郭清子后代,台日血缘的隐喻不免挑动一些人的敏感神经。
另一方面,湾生对台湾的强烈认同,不只让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感动,更是对那些在台湾出
生,但为一己的私利出卖台湾的人,直接赏了一计响亮的巴掌。延续《悲情城市》、《跳
舞时代》对日本的描绘,《湾生回家》的政治性更在于以湾生的“庶民记忆”对抗战后国
民党的官方论述,以台湾的现代性、湾生对土地的认同、台日的情谊或甚至血缘关系,挑
战、质疑、颠覆日本作为殖民压迫者的扁平论述与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