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整理了一套为事方法
以自己为中心 利己后 行有余力 再利人
所以才有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而于当代台湾,蒋后的国民党,利用这套教材
曲解原意 培养奴才
随便翻伦语几篇 看其原意有没做人就要当奴: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不做多余的谄媚迎合,那没有好处的;
但认为正义的事 就干下去吧
但现在台湾是反过来,喜欢胡乱谄媚他人,但迎合他人的目的为何
变的不重要;
自认正义的事,又不去干 ,只会整天抱怨 (好比巢运才那一点人)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𫐐,小车无𫐄,其何以行之哉?”
人就是要有信,就像车子该有的机构就是要有,没了怎可能动。
孔丘可没说,人要乡愿乱答应人。
但答应了就一定要做到。
但现在的台湾人,喜欢一句推翻原讲好的事,
理由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然后讥笑重信的人石脑袋
(明知到时要看心情再做决定 那现在答应人家干嘛)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前两句是废言,不讨论;最后句是说,
君子不会因为别人对其不了解而发怒。
注意,是发怒,没说不可以有做为。
怒恨不会解决问题。
公司不了解我才能,给薪低,或让我受了委曲(加班不给钱 或要久站这类)
也不用发废文抱怨了, 闪人到别间公司就是。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伦理与法律的存在目的,是希望能以和为贵;
以前的处事缛节,在当代或许很适当;
当若不何时宜,为和平而乡愿,那不如回到原点:
就让原则决定该如何处理吧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想办法了解别人,别人自然就会了解你。
没说要迎合他人,更没说要去了解周围每个人。
想办法去了解"有用的人",有用的人自然就会了解你。
现在台湾曲解成"关爱周围的每个人"
这啥鬼 没事关心废物干嘛?
以上例子都是随便选的 哪条奴了? 根本就是千古佳言
不过原文是上古汉语,很多语意会随着语言演化而造成偏颇
这里就有相当培养奴才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