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诺贝尔奖黑暗面 生产化学武器也获奖
斯德哥尔摩4日综合外电报导
谈到诺贝尔奖,大家就会想到改善人类生活的开创性研究,但是这个奖也曾颁给一些极不
人道的发明,诸如化学武器、DDT,以及曾被用来医治一些精神病的前脑叶白质切除术。
法新社报导,多年来,曾爆发无数诺贝尔奖争议,包括有些作家被忽视,有些科学家宣称
他们才是最先发现者,或是舆论两极的和平奖。
不过,部分科学奖事后看来,对于当初挑选得主的委员会似乎显得尴尬。
2013年诺贝尔和平奖颁给禁止化学武器组织(Organisation for the Prohibition of
Chemical Weapons),也许是对1918年将化学奖颁给德国化学家哈柏(Fritz Haber)的
一种弥补。
哈柏因发明从氮气和氢气合成氨的工业哈柏法获奖,全球一半人口的食品生产,目前依赖
用这种方法生产的肥料。
但是哈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化学兵工厂厂长时负责研制、生产氯气和其他毒气
,并使用于比利时伊波战役(Battle of Ypres)堑壕战,造成近百万人伤亡,因此也被称
为“化学战争之父”。
曾著书论述哈柏得奖一事的瑞典化学家殷曼森(Inger Ingmanson)告诉法新社,德国战败
后,“他根本没指望获奖,他更担心的是遭到军事法庭审判”。
这是诺贝尔奖史上最具争议性的奖项之一。
法国化学家葛里纳尔(Victor Grignard)也因研发毒气获得诺贝尔奖,不过那是在1912年
,一次大战还未爆发,毒气也尚未用于战争。
●时机不对
哈柏1918年得奖争议,本该让评审团挑选战后得主时,三思而后行。
但在1945年11月,日本广岛和长崎遭受原子弹攻击才刚过三个月,诺贝尔化学奖又颁发给
发现核裂变的德国科学家哈恩(Otto Hahn)。
哈恩1938年发现的核裂变现象,对发展原子弹至关重要。
不过哈恩从未致力将他的发现运用到军事上。
哈恩在英格兰战俘营,得知美国向日本投下原子弹时告诉同营战俘,“谢天谢地,我们
(德国人)没有成功”制出原子弹。
瑞典皇家科学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的抉择令人困惑,尤其是原子弹
才刚造成浩劫。
诺贝尔奖档案显示,瑞典皇家科学院早在1940年就想把奖颁给哈恩。1944年,同侪认为他
是“诺贝尔奖秘密得主”,只等待战争结束后领奖。
根据1995年刊登在科学期刊“自然”(Nature)的一篇文章,提名哈恩获得评审团学者支
持,他也是1944年化学奖唯一获提名人,他们认为他够格,不理会政治考量。
部分评审团成员希望等待美国对原子弹的最高机密战时研究结果,再做定夺,但是他们毕
竟是少数。
哈恩终于获得1944年化学奖,但是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后才领奖。
●遭奚落得主
哈恩的发现争议性不大,是后来的应用才引发争议。
有些研究则不然,包括1949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葡萄牙神经病学家孟尼兹(Egas Moniz)
。孟尼兹得奖原因是“在某些精神变态发现前脑叶白质切除术的治疗价值”。
前脑叶白质切除术目前只用在罕见的情况。诺贝尔奖基金会(Nobel Foundation)网站严
肃地指出,这项手术“具有争议性”。
现在对这项手术的评价一般都是负面,主要是因为在当时的简陋条件下,大脑手术精准度
很低,对术后效果的评价也没有客观、可信的标准,而且患者手术后往往丧失精神冲动,
表现出类似痴呆、弱智的迹象。
1974年上映的美国电影“飞越杜鹃窝”(One FlewOver the Cuckoo's Nest),将前脑叶
白质切除术描述成使人丧失反抗意识的手术。
1950年左右所做出的调查显示,大约1/3病例在手术后没有多少变化,另外1/3比术前恶化
。随着后来药物治疗和其他更精确脑外科手术的发展,这项手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
被抛弃。
精神病学家、前医学奖遴选委员会委员詹松“(Bengt Jansson)写道:“我看不出有什
么好愤怒的,那是1940年代,当时根本没有其他疗法。”
有些得主遭到环保人士抨击。
在孟尼兹得奖前一年,瑞士科学家穆勒(Paul Mueller)因发现DDT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当时DDT可用于消灭传播疟疾的昆虫。
DDT后来被发现对人类和野生动物构成危害,全球禁用。
然而,后来又有科学家因为杀虫剂得奖。
1970年,美国生物学家波劳格(Norman Borlaug)因将杂交育种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推
广至墨西哥、巴基斯坦和印度,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波劳格被称为绿色革命之父。
20世纪中叶,他致力于在墨西哥、巴基斯坦、印度等地推广高产小麦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
。1963年墨西哥成为小麦净出口国,1965-1970年,巴基斯坦和印度小麦产量倍增,被称为
绿色革命,千百万人因此免于饥饿。
不过波劳格推广的技术受到环保人士和部分营养学家抨击,他们认为杂交育种违背自然,
会有负面影响。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510040244-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