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heero0333 (hero)》之铭言:
: 为什么
: 美国人说收到
: 都说
: Roger that
: 到底干Roger什么事
: 这里有美国人吗???????
: 收到干Roger什么事啊??????
: 说got it不就好惹
: 美国人在想啥???
: 的挂
刚逛 FB 看到这篇就回一下,主因是无线电收讯差,要用不容易听错的发音字。
网络追追追/士兵爱用语Roger that怎么来的?
http://www.nownews.com/n/2015/07/23/1757444
节录重点
“Roger that.(收到)”;
而且很显然地,这边所提到的“Roger”不是电影中的要角,也不是真正的人名,
而是代表“收到”之意。
根据爱河目前所搜集的资料,
发现“Roger that”应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首次登场,
不过早在西元1927年,“Roger”这个词就已经出现,这和无线电通信有极大的关联性。
当时国与国之间的无线电通讯,选用英语作为共通语言,
为了避免太复杂的字词或发音导致讯息混淆,
因此赋予英文26个字母不同的代表意义,方便不同国家的彼此沟通、传递讯息。
想当然尔,“Roger”即是英文字母R的代表词。
时至二次大战,欧美大陆因战火兵荒马乱之际,因上述规则运行多年,
加上字首“R”和“Receive”(收到)的字首相同,
“Roger that”也就成为军队沟通上的常用语。
除了在战场上成为常用语,
<芝加哥读者报>(Chicago Reader)问答专栏<The Straight Dope>指出,
知名的<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OED)
在1941年将“Roger”的“收到”之意列入其中,
和“Roger that”出现于二战时期的时间点吻合。
不过,问答专栏<The Straight Dope>也提到,
虽然“Roger that”被广泛使用,
且在1943年被列入美国陆军通讯兵列入程序手册中,
英文字母R所代表的“Roger”仍在1957年被更改为“Romeo”;
只可惜,“Roger that”的用法已经深植人心,
因此魅力无敌的情圣罗密欧也只好闪边凉快去了。
另外,除了“Roger that”这个小词组,爱河在此大放送,多传授各位几招。
进行无线电通讯时,讲完一段话最后可以加上“Roger over”,代表通话结束;
若是收到上级指示,且将会按照指示进行动作,也可以回答“Roger wilco”,
“Wilco”是“Will comply”的缩写,代表将会遵循指示进行。
偶尔忍不住想洋派一下的朋友,可以多多尝试,
将这样的用法融入在工作场合或日常对话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