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桥创意发想:纪念公园、新旧桥衔接、可动式桥... 风传媒王彦乔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于7月18、19日两天举办“中山桥创意发想工作室”,以“中山旧桥的
保存与再利用”为题进行讨论,邀集各方面专家,包括建筑界陈汉儒、简学义、堀込宪二
、工程界李嘉智、景观设计界林建享、创意界林舜龙等人,带领20多位公民讨论中山桥自
2003年因防阻水而拆解后的历史建物,该如何保存与重建再利用,会中讨论到异地重建、
原址周边环境改造等,也思考建纪念公园、在桥上办常设性展览等。
中山桥原名“明治桥”,建于日治时期的1901年,设计者为总督府土木技师十川嘉太郎,
时为了联通台北市区与圆山地区所盖,仅为吊桥,1933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拱桥,1946年
,日治时期的欶使街道改名为中山北路,因此,改名为“中山桥”,中山桥外观有漂亮的
拱形桥墩,还成为日治时期重要画家郭雪湖笔下的绘画素材。
2001年,纳莉台风造成台北市的严重淹水,上游的货柜往下漂,撞到肋梁,中山桥的肋梁
结构会卡住也被断定为造成排水不顺的原因;2002年,前市长马英九时代,登录为历史建
物,考量以迁建的方式保存;2003年,水利处于汛期前,将1万3000吨的桥拆解成435块,
暂放于原再春游泳池,没想到拆解后的历史文化资产,一放就放到了今天。
会中,借由5个讨论小组上台成果发表,来呈现参与民众的集体智慧,讨论珍贵的历史建
物该何去何从。会中讨论到,身为历史建物的桥,跟人、跟自然环境的关系,桥跟人过去
的在地感,有公民认为,保存文资不是将过去的东西原封不动的存在,可以结合历史与现
代,比方说,将旧桥与新桥串联起来,当人由旧桥的这一端走向新桥的那一端,象征著从
过去走向未来。
公民讨论到,旧桥重组后,希望不要影响到现有的环境,希望能和现有环境结合,不要与
周围产生违和感,所以要与现有道路融合,以人为本,关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让重组的
桥上有新的经验、新的想法。
现场有组别天马行空的思考,构思“可动式拱桥”的可能性,还创意制作以新闻报导的型
式呈现,获得许多老师的好评,但莅临指导的竹间联合建筑师事务所总监简学义提到,基
于桥墩遭拆解后,在力学上的平衡已不可行,故可动式的桥恐不具可行性。
谈到历史记忆,有公民提到,老一辈的人走到现在的时代,很容易不认得现有的环境,应
该要由后面的人去协助他们认得这片土地,但中山桥当时的存在是因为有适合它的环境,
供人、小客车走,但现在若要让大客车走可能不可行,因此,桥已不再只是交通上的串联
,还可以有更多的想像。
还有小组提到重组后的桥可与剑潭海外青年活动中心周边一起规划成景观公园,串联美术
馆、河滨公园等,建成整区的中山桥纪念公园,公民众在其中骑脚踏车,被讲评人李嘉智
赞为“要五毛给一块”。
至于还有什么可能性呢?有公民提到,可以在桥上有常设性展览、城市博物馆等供民众回
味历史。
达达创意艺术家林舜龙提到,历史要如实呈现,要不增不减,所以想到用“双生”作为主
题思考,他认为,历史建物的建构、解构、重构都是历史,要去探讨历史的切片,用新的
技法与旧的技法对话,让桥不再只是让车或人通行的地方,而是在走的过程中,可以填补
历史,让桥不再只是景观与建筑。
日本一级建筑士堀込宪二表示,国外很少有历史建物被拆解后,透过公民讨论想像重组的
可能,但台湾非常认真地在讨论,今天让他看到开始、看到可能,这个问题也会越来重要
。
文化局长倪重华现场全程聆听,他表示,今天的发想有可能作为中山桥的未来规划,要醒
思过去面对未来,他认为,我们花太多时间讨论过去,但历史要跟最新的事物结合,一定
要让历史建物再活化。水利处处长陈世浩也表示,今天发想的方案说都是可行是骗人的,
但具有延伸的可能性,他感谢现场所有与会年轻人的努力。
http://www.storm.mg/article/5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