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的硕士论文谈的是中日文文法对照的研究
发表一点浅见:
★★★以下所提到的“文法”,为现代以英语文法为基础所建立的体系★★★
比如说有动词,名词,形容词等依“词”的外形来当作规类基准的文法
推文中有朋友提出“你扁我”“我扁你”来当作中文有“文法”的举例
以这两个句子来说自然是有“文法”的外形的
也就是说这两个中文句子符合以下结构:
主词 + 动词 + 受词
更进一步举例:
我 吃 面包 译成英文:I eat bread
主词 动词 受词
以这个例子来看,中文看似符合英语的基本品词分类,句子意思也完整不会弄错语意
但如果换成下面这个例子的话:
一台车 坐 五个人 >>>>翻成英文?
主词 动词 受词
但对于会中文的人来说,
这个句子会被理解成“车子坐在人身上”,还是“人坐在车子里”?
这个例子说明了,中文的文法不能用英文文法的概念硬套。
关于中文的词性分类 我们可以再举一个例子:
“小”这个字一般来讲 以英文的文法分类 会被认为是形容词
“吃”这个字一般来讲 以英文的文法分类 会被认为是动词
那么请问“小吃”是什么词?
原则上大家都知道小吃是什么,判断上会是一个名词
但以英文的文法来说,形容词接上动词之后,基本上不会让结果变成名词。
而为什么我们能将“小”认为是形容词,“吃”认为是动词?
因为中文是先理解了“字”的意思,才有办法去区分“字”在句子里的词性。
而整个句子,就是字所依附的“环境”。
所以翻开中文的字典,通常要解释一个字的词性,都会给你个例句,
然后旁边写上“本字于此处作动词用”来说明词性。
比如说“书”这个字一般来说会被认为是名词
但在“识繁书简”这个句子里面,书就变成动词了
这对于英语或日语这些原则上有“文法”可以从单字的外形来区分词性的语言来说,
中文其实更加需要对于语言所处的“环境”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加上还要对每个字的字意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才有可能学会中文。
又好比我们一定要读完整句话来了解意思之后,我们才有办法去分辨每个字的词性
这和英语这般在单字的外观上有一定“规则”,也就是“文法”可循的语言相比,
中文的理解方式和英文是完全相反的。
中文的理解方式,要整句读完才能理解每个字的词性
英文的理解方式则是从一开始你就能分辨这个单字的词性
一个英文单字的词性原则上是不受前后单字而被影响的
好比字尾加上“ed”的字基本上不是动词就是形容词 不会被认为是副词
一个日文单字的语尾如果是“る”(ru),他原则上就会是个动词
而一个日文的い形容词,原则上把い改成く就会变成名词或副词,不会再是形容词。
因为英日文在语言外形上的规则是有一定规定可记的
但中文在“外形”上就不具有这样的“规则”,
于是只能靠“字意”来帮助词性分类,这和英日文原则上是不同的分类方向
中文或许有他的“文法”,但有很多地方是不能用外国语言的文法直接套用的
不然就会生出一大堆的“例外”,结果定出规则的人自己也解释不了。
再者,如果例外多到一定程度,那这个“规则(文法)”是不是好像也没什么意义了?
一点浅见。
※ 引述《tort ()》之铭言:
: Li&Thompson 听说这本是歪国人学中文用的文法书
: 刚刚看一些别人列的内容
: 发现自己不懂中文惹 怎么看不懂在写什么,
: 如果学校国文课考:"请问"不"、"没"有几种功能分类,差异为何?请说明并举例"
: 本鲁一定考零分阿
: 有没有人学过中文文法?
: 歪国人看我们学英文文法,会不会也觉得很佩服阿~
: 答案在下方-我承认我一个都不会
: “不”“没”的功能分类
: [不]
: 1.否定状态(existence of the state),常与形容词或能愿动词连用。他不聪明。
: 他不会游泳。
: 2.否定意志
: (refusal),常与动作动词连用。他不喝酒。
: 3.与“是”合并,否定整段话(explicit denial),即焦点的否定。他不是坐车来上
: 课的。
: 4.可用于现在及否定过去的状态。以前这里不穷。
: 5.与结果补语连用时,用在动词与补语间,表主动词虽在进行,但结果未能
: 达成,有否定可能之意。他跳不过去。
: [没]
: 1.动词“有”的否定,也包含一些“有”开头的形容词。我没有钱。这个故事很没有意
: 思。
: 2.用于否定比较句(inferiority)。我没他瘦。
: 3.否定完成态(noncompletion)。我没看见你。
: 4.可表示未来动作的尚未完成。明年这时,你还没毕业呢。
: 5.放在结果补语前,表示整体动作未完成。 他没跳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