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卦] 有边缘性人格却不自知的八卦?

楼主: ManaBear (玛那熊)   2015-05-15 12:08:57
边缘型人格(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这个词
来自DSM-Ⅳ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台湾翻成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
但目前已经出了第五版,对于BPD的看法也有些调整。
第四版描述这个族群会有的几项特征(未必全都有)
我试着用浅显的白话说明:
特征1、非常努力于避免实际或想像中的被抛弃
这个族群会非常非常地担心对方离开自己,
而且会过度地想像自己会被抛弃。
也就是说,这群朋友心中的“警报器”特别敏感,
对于环境或另一半的一举一动特别敏感,草木皆兵地放大许多“线索”。
很多不会引起一般人担心的事情,却会让他/她们的警铃。
例如,看到对方与别的男生/女生说话、
对方迟到了一会儿、对方暂时离开一阵子等。
对他们来说,这些事情会让他/她觉得
“对方好像要离我而去了”、“对方不要我了”,
且这会让他/她们觉得“我是很糟的”。
因此,在人际或爱情中他/她们习惯紧迫盯人,
不停地怀疑、观察、检验对方释放出来的讯息与线索。
像是夺命连环call、随时掌握你的行踪、交友状态等,
钻牛角尖地过滤他/她们接收到的资讯。
因为在这群朋友内心最深处,其实会担心、害怕自己被丢下、孤伶伶一个人。
特征2、不稳定且紧张的人际关系
这群朋友可能很快投入一段人际关系或爱情中,
让人有一种“进展神速”的感觉。
例如对方只是认识不久甚至只在网络聊过几次,
但这群朋友会很快地认定他/她是很棒的人而交往,
将对方过度理想化,产生许多未必符合真实的想像,
于是迅速地分享许多私密事、希望对方时时刻刻陪着自己。
通常在刚开始因为热恋期,所以我们会觉得很自然、没什么不好,
但当热情趋稳、回归日常生活时,
这群朋友往往觉得“怎么你/妳跟之前完全不一样?”,
另一半的些微变化成为他/她们的危险线索,
让他/她们觉得关系有危险了、对方要离我而去了(如特征1)。
于是,在这群朋友眼中原本一百分的对方,
会顷刻间被他/她们当成“糟糕的家伙”,
并开始抱怨“真是不关心我”、“不懂得照顾我”、
“不知道我要什么”、“陪我的时间超级少/都不陪我”等。
我想大家应该注意到了,这群朋友所说的话较为夸大。
精确地说,他/她们习惯二元化思考(不是二次元思考)。
也就是他/她们容易陷入一种“非黑即白”的判断模式:
“这个人要嘛是一百分的真命天子/天女,要嘛就是零分的坏家伙。”
“他要嘛是永远关心我的好人,要嘛就是只会伤害我的坏蛋”
在他/她们的想法中,
比较难有“这个人虽然有缺点,但大部分都很不错”的灰色地带。
通常在我们与别人的互动中,
会看到对方的小缺点,但也能看到对方的许多优点。
或是,我们跟男女朋友在吵架时,会觉得这个人怎么这样,
但仍然可以在情绪稳定后想到平常两人甜蜜幸福的影像。
我们的观点常在全白与纯黑中移动,找寻平衡点或保持某种程度的弹性,
然而对这群朋友来说,目光往往只聚焦在一条线的两端点。
当他/她们发现原本其中一端的想像破灭后,就会将对方打入另一边极端。
从原本以为对方会完全照顾、陪伴自己,转为认为对方必然会离去、伤害到自己。
特征3、常有认同障碍,自体形象或对自体感受持续明显不稳定
通常我们对“自己是谁”、“我是个怎样的人”
有着还算稳定、明确的看法,
在思考一会儿后能回答出这两个问题,而且通常答案不会变动太多。
然而这群朋友对自己的观点、看法较易有大幅度的变化。
例如原本觉得自己还满有能力的,
但遭遇一些挫折后,会快速地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或是原本对生活有某个目标、对世界秉持某些价值观,
但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完全颠覆之前的想法。
如同特征2,这些对自我或他人看法的转变,往往是在两极间跳跃着的。
特征4、可能导致自我伤害的冲动行为
这类冲动行为满广泛,例如赌博、乱买东西、
疯狂大吃大喝、飙车、滥用酒或烟甚至毒品、
危险的性行为(多重性伴侣、不做安全措施)等,
简单来说,就是可能伤害自己 或带来麻烦的冒险行为。
特征5、重复出现自杀、自伤的行为或威胁
这类朋友有时会出现自杀或自伤的行为,
有两种状况,
一是同时也有忧郁症或其他心里困扰
当情绪很低落、觉得无望时,而出现想自杀的情况
另一种情绪并非如忧郁症者因为无力感、无望感而寻死,
而是用自杀自伤来进行“威胁”,
例如让对方注意到他/她们或进一步“控制对方”。
什么意思呢?
是指透过这些威胁来控制对方不会离自己而去,
或促使对方重视自己。
有些情况还可能是他/她们借此来让对方有“罪恶感”以顺从自己。
而这也是大多数人遇到这群朋友时最艰苦的地方。
因为人命关天,你会很担心对方是否真的伤害自己
(也的确有些人不只是用来威胁,会真的想自杀,或过程中不小心受伤)。
当对方说出“你要离开是不是?好,我死给你看!”时,
对另一方来说那种压力、担心与害怕是非常强烈的。
这不是“你就不要管他嘛!”、“不关你的事啊”这么简单。
毕竟对方是自己在意的朋友或另一半
所以当听到对方以死威胁时,实在很难一笑置之或不受影响。
特征6、心情反应激烈且情感表现不稳定
这群朋友虽然容易让人觉得他/她们是郁郁寡欢、闷闷不乐,
但有时也会表现出开心、快乐的心情。
然而,他/她们很容易因为一些事情(一般人可能觉得不是很严重的事情)
立即转为暴怒、生气、焦虑等(尤其是与关系有关的事,参考特征1),
但这样的心情通常也不会持续太久,有时候几个小时气又消了。
以天气来比喻,有点像夏季午后雷阵雨,
来得快去得快,但让你很难捉摸何时会变天。
用股票来比喻,就是今天涨停,隔天突然跌停,起伏很大。
特征7、长期感觉空虚寂寞
因为以上的这些特征,
让这群朋友比较不容易与人建立长久、稳固的关系,
通常身边的朋友另一半会逐渐受不了剧烈变化的情绪、充满张力的互动
(一下超爱你,一下很恨你),而与他/她们保持距离。
然而,这群朋友是很希望有人可以“完全”陪伴或照顾他/她,
所以常会因此感到寂寞、孤单。
特征8、常表达不合宜且强烈的愤怒,或对愤怒难以控制
当这群朋友生气、愤怒时
(特别是他/她们主观觉得另一半忽略、不关心或可能抛弃他/她们的时候),
不易控制发泄程度,
可能会以言语暴力讲些很酸的话、口出恶言、人身攻击等。
甚至是肢体或性的暴力。
然而在情绪过后(特征6提过,来得快去得快)
往往又会有强烈的罪恶感、愧疚感,
并且觉得自己很糟糕,更担心对方会离他/她而去,
而极力想弥补刚才的暴怒行为,
所以可能会极力讨好对方。
特征9、压力很大时可能有暂时性妄想或解离症状
这点比较少见。
就是这群朋友处于极度压力底下时,
可能会想像对方真的离开他/她了。
或表现出一种“放空”的状态,但通常只会维持几分钟到几小时。
我自己不太喜欢用“疾病”、“疾患”来看待
而是以“个性”或“特质”的角度,
来看有这些特征的朋友。
边缘型人格既然是一种人格诊断
(“诊断”需经由专业精神科医师进行),
那代表的是一种长期以来的习惯、个性。
只是这种特质,容易影响此族群的人际或爱情关系,
而造成别人或自己的困扰。
但经由专业协助,
是有机会慢慢调整这些习惯的。
希望大家不要单纯用“疾病”的眼光,轻易贴标签。
而且它是一种向度的概念
也就是你我都可能有一些此类族群的特质
只是程度多寡,以及实际特征可能不同
例如DSM-Ⅳ列了九个,有些人可能有一两个,有些四五个
即使符合的数量一样,但也有程度上以及实际细节行为的不同。
也就是说,并非你“是”或“不是”边缘型人格这样二分法
而有程度高低的差异。
记得文中说的吗?黑与白之间还有很多渐层的灰色。
若大家觉得自己符合好几个边缘型人格的特质,
或觉得自己的生活、人际关系常是混乱的
可以寻求专业的帮忙:精神科医师、咨商或临床心理师。
接续谈一下,“遇到边缘型人格特质者的情况”
这个族群的朋友很容易在人际关系中掀起波涛,
尤其当他/她是你的另一半,或比较亲近的家人、朋友时,
常常会勾起你的愧疚、害怕、担心,
却让你不知该如何脱离这种循环。
“他一下好爱我,一下却很恨我。
我不清楚,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他?”
对方平常对你非常非常好,愿意为你付出许多,
很喜欢跟你在一起,也很希望你常常陪他,
但似乎对于你的交友、工作或社团活动很有意见,
若你放较多的时间在他之外的人事物时,他会非常介意。
例如他很在意你跟其他女生/男生的互动,
希望你把FB帐号密码给他
(如果你主动交给他,他会很高兴;如果不给他,他会觉得你心里有鬼)、
三不五时会检查你的手机通话、短信、Line记录,
或是很在意你有没有常“保证”爱他。
当你没办法陪伴他、满足他的要求时,他的反应会非常大,甚至曾经吓到你。
他可能会用很大声的音量吼你骂你、用尖酸刻薄的话对你人身攻击,
甚至有可能会动手拉扯、掴巴掌、打你。
但这种状况不会太久,他的生气来得快去得也快,
并且会非常后悔刚才对你做的事情。
他会道歉、补偿你,极力争取你的原谅。
而你往往心软,在原谅对方后,刚才的那场风暴似乎不存在,
他又成了撒娇/温和的好好女友/男友,
甚至吵完接下来几天,他会对你更好、更温柔,
送礼物或一起吃大餐,让你觉得“他还是很爱我”。
直到下一次类似的情况又再发生:
突然因小事暴怒(你和多数人都觉得是小事)
==> 言语或肢体攻击
==> 哭着道歉
==> 你原谅
你发现自己好像陷入一个漩涡跳不出来,
当你试着想脱离时,他可能会责骂你,说都是你害的;
或是他也可能哭着恳求你别走,严重一点会说“那我不想活了”。
你或许感到有罪恶感,觉得都是自己害的,
自己要为这段感情付完全的责任,
如果离开他,你就是个糟糕透顶的坏蛋。
所以你选择留下来,享受和好后他对你的甜蜜,
心里却担心着下一次的吵架不知是何时,害怕着他又会做什么。
也或许你抱着刚哭完的他,一股“要保护、照顾对方”的感觉油然而生,
但,你却觉得好累好累。
这是遇到边缘型人格者,常发生的状况。
“他/她为什么要这样呢?” 应该是许多人的好奇。
这群朋友容易让身边亲近的人感到痛苦,
但其实,他/她们本身也很痛苦,也就是说并非“故意的”。
他/她们想要的,跟你我都一样:一段稳定安全、幸福甜蜜的感情。
只是,他/她们难以控制这种“习惯”,
为了拉住对方,却用了会将对方推很远的方法。
从心理咨商的某些理论来看,
这群朋友在人际或感情中的状况(极度担心被抛弃等),
与过往儿童时期的经验有很大关连。
更精确地说,与他/她的主要照顾者(通常是妈妈或爸爸)息息相关。
在这边不做太过理论上的说明,
简单来说,
若婴儿、小孩子过早经验到某些对他们来说太过巨大的冲击,
例如照顾者突然消失或分离、无法满足需求(生理与心理)、
剧烈的情绪起伏(前一秒对孩子好,后一秒又打骂)等,
都有可能让孩子不易发展出“客体恒存”的概念,
也就是一种“知道并相信别人会稳定存在”的想法。
对遭遇冲击的孩子来说“这个世界是危险的”
所以长大后他/她无法轻易相信别人,
要不断留意随时可能崩坏的世界与关系。
而且他/她很难形成对自己的正向认同,
会犹疑“到底我是好的,还是坏的呢?”。
因此,这群朋友仿佛在湍急河水中漂流(危险的世界),
努力想抓取浮木(能完全满足他/她的好情人),
但当好不容易抓到时心里却出现一个声音:“我配得到这么好的人吗?”,
于是他/她很小心地观察、判断这根浮木是否会漂走,
当他/她感到危险时,便想将浮木抱得更牢,让关系紧绷到窒息。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这群朋友对关系担心、觉得自己不够好的想法,
会不自觉“投射”到对方身上:
“我的另一半大概觉得我不怎样”、“他/她应该会离开我吧”。
于是,这群朋友不自觉地做出一些事情来“考验”对方,
来“证明”他/她的猜测是正确的。
例如他/她会吹毛求疵、提出不合理要求、说话口气差,
或某些容易让人不舒服的事情。
而当另一半真的被惹火或因此给他/她负面回应时,
他/她就更确定自己的猜测是对的、更担心对方终究会离开。
很吊诡,对不对?
刻意地安排好场景、剧本,
准备“重演”一次对方生气、疏离甚至抛弃他/她的故事,
不断地加强“关系总是不稳定、世界如此危险”的信念,
最后还可能大骂“我就知道男人/女人没一个好东西!”
他们并不知道很多时候这是自己导演出来的悲剧。
会这样在关系中不断测试,
是源自于那个痛苦的心灵:“我不太相信我值得被爱、不觉得自己能拥有好的关系。”
但,他/她们却又如此希望能得到,
而努力地找寻、抓住看似可以永远陪伴他/她的另一半。
若我们用不同的角度来看这群朋友,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了。
或许一般人会批评他/她们很烦、很炉、很怪、很可怕,
但这实在不是他/她愿意的。
那么,当我们遇到这样的另一半时,
是否就要无条件包容,或是燃烧自己来帮助他/她呢?
如果对方的行为比较夸张,
例如暴力攻击(包括肢体、言语、性等),
或对方说要自杀或自伤等,这时候他/她需要专业人员的协助,
例如咨商/临床心理师、精神科医师或留院/住院观察。
有些人可能会舍不得、会想帮助他,
但此刻的对方正处在不稳定的状态,
你不需要将所有责任、压力都往身上扛。
让对方得到适当的专业协助,也是帮忙他/她的一种方法。
有些状况下,这群朋友会让你觉得责任在自己,好像都是你害的。
但记得那不是真实,而是他/她习惯用来抓住对方的一种方式,
让别人难以离开他/她。
很多旁观者会说:“你就离开他不就好了?干嘛自虐?”
但我相信陷在其中是非常难脱身的,那是种两难又不易放开的辛苦。
一方面因为你也想靠近对方,
一方面对方会用尽方式抓住你。
真的是要亲身遇过,才知道那种进退两难的挣扎。
最后,特别提醒务必要留意自身安全。
帮助对方的同时,也要照顾自己啊!
作者: kutkin ( )   2015-05-15 12:10:00
好强
作者: god060119 (心之所向 身之所往)   2015-05-15 12:12:00
@"_"@
作者: ukulelecon (名留天上碑)   2015-05-15 12:12:00
五楼全部都有 但是有信心当总统
作者: ATTwo (咖哩给Gay)   2015-05-15 12:14:00
五楼边缘阴阳人
作者: luke7212 (宇宙大路克)   2015-05-15 12:14:00
李莫愁
作者: asdzxc1662 (乐活吧)   2015-05-15 12:15:00
学了一课 给推 有时自我调适也很重要
作者: TheAVKing (I am the AV King!)   2015-05-15 12:18:00
推 ATTwo: 五楼边缘阴阳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