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利益伸向南极
JANE PERLEZ 2015年05月04日
http://cn.nytimes.com/china/20150504/c04china/zh-hant/
纽约时报
塔斯马尼亚霍巴特——对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来说,没有什么地方遥不可及。为了追寻国家的战略利益,他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从欧洲各国的首都,到太平洋和加勒比海上的偏僻岛屿。
因此,他去年秋天出现在南大洋边缘的这座城市,从而在另一个遥远的区域——南极洲——做上标记,也就不足为奇了。南极洲位于这个港口城市以南2000英里(约3200公里)。
一艘载着中国科学家的破冰船驶向这块冰封的大陆,习近平站在甲板上表示,中国将继续在南极洲拓展足迹,这里是地球上人类尚未开发的为数不多的地区之一。
他与澳大利亚政府签署了一项五年协议,允许中国的舰船在前往南极之前,在这里获得燃料和食品补给,未来中国的飞机也可以这样做。这将让中国更容易地进入南极地区,那里据信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矿物资源;大量高蛋白海洋生物;以及未来可能急需的蕴含在冰山里的淡水。
1985年,一支代表北京的团队把中国国旗悬挂在了该国的第一座南极科考基地——位于乔治王岛的长城站。那时距离欧内斯特·沙克尔顿(Ernest Shackleton)和罗尔德·亚孟森(Roald Amundsen)抵达南极已经过去了约70年。
然而如今,中国似乎决心迎头赶上。随着中国增加了在南极科考上的资金投入,而率先探索南极的国家,尤其是美国和澳大利亚,则遭遇预算停滞的问题,中国的意图正日益引发外界的担忧。
中国在这块大陆上拓展的增长速度,在《南极条约》的52个缔约国中居于首位。中国于去年设立了第四个考察站,完成了第五个考察站的选址工作,目前还在投资制造第二艘破冰船,以及新的适应冰冻环境的飞机和直升机。这项于1959年达成的君子协定,禁止在这片大陆上开展军事活动,而且希望能把它作为世界上最后一片原生态的区域保存下来,另一个相关条约则禁止采矿。
但是,中国和澳大利亚的专家表示,习近平的访问再次表明,中国已经做好了当该条约于2048年到期时——或者在此期限前被撕毁时——利用这里的资源潜力的打算。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称,“目前,我们的研究是基于自然科学的,但我们知道,人们对资源安全的担心越来越强烈了。”去年11月,他曾陪同习近平访问霍巴特,还与后者一同站在破冰船“雪龙号”上。
杨惠根表示,有鉴于此,极地研究中心最近设立了一个新部门,专门研究南北极的资源、法律、地缘政治和治理。
澳大利亚是美国的战略盟友,与中国又有很强的经济联系,对于中国在南极的扩张,它既感激又担心——感激是因为中国的存在,能为澳大利亚资金短缺的南极科学项目提供支持。
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执行主任、澳大利亚国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前高级官员彼得·詹宁斯(Peter Jennings)说,“我们不应该对更深层的议程有任何幻想——中国科学家尚未同意这一议程,但习近平却在推动这一议程,而且他的继任者很可能也会这么做。”
“这是在世界范围内所实施的更广泛的重商主义政策的部分内容,”詹宁斯说。“中国政策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就是保证长期的能源和粮食供给。”
上个月,中国一家大型农业企业宣布要在南极周边扩大捕捞范围,以期捕获更多磷虾。这一举动十分明显地体现了上述意图。磷虾是一种富含蛋白质的小型甲壳类动物,在南极海域十分丰富。
“南极是全人类的宝库,中国也有权分享,”中国农业发展集团董事长刘身利对中国官方报纸《中国日报》表示。他说,中国计划每年捕捞多达200万吨磷虾,与目前的捕捞量相比增加了很多。
由于南极的主权并不明确,各国都希望能通过修建研究基地和为特殊地形命名,来巩固自己在这片冰雪覆蓋的土地的权益。中国修建第五座考察站之后,马上就可以赶上美国的数量(六座),而且远超出澳大利亚三座的数量。
中国的测绘人员还给300多个地方起了中文名。相比之下,南极洲有数千个地点是以英文命名的。
在关乎南极未来的无声竞争中,科学成就也可以转变为影响力。中国科学家正努力工作,想要率先钻探并回收一块冰核,这个包含微小气泡的冰核,可以追溯过去150万年的气候变化记录。这是一个成本高昂且需要十分细心的工作,欧盟和澳大利亚等地的研究人员都未能获得成功。
欧洲科学家曾在10年前取得突破,他们提取了一个将近2英里(约合3.2公里)长的冰核,它可以揭示80万年的气候变化历史。但是,如果能找到一个可以追溯到更久以前的冰核,科学家就能对地球气候周期中,据信发生在90万到120万年前的一次变化进行研究。
中国认定已经找到了最佳的钻探地点,这个地方叫做冰穹A,或称阿尔戈斯冰穹(Dome Argus),它是东南极冰盖的最高点。尽管这里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之一,气温达华氏零下130度(摄氏零下90度),但是一个中国科考队于2005年对这个区域进行了勘察,还在2009年修建了一个科考站。
“国际社会在很多地方进行过钻探,但目前运气都不太好,”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变化委员会理事效存德说。“我们认为,我们能直接在冰穹A找到一个有100万年历史的冰核。”效存德是第一个抵达此地的科考队的成员。
效存德说,中国已经开始钻探工作,希望未来四到五年能够找到科学家寻找的东西。
位于北京的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的副主任夏立民说,为了支持在南极的雄心,中国正在建造一艘价值3亿美元的先进破冰船,预计将在未来几年交付使用。中国还引进了在美国组装的高科技固定翼飞机,用于接收来自冰层的细微的科学数据。
中国已经把第五座科考站的地址定在了难言岛(Inexpressible Island),该岛屿是一批英国探险家命名的,他们于1912年被困在这个无人之境,靠自己挖掘的一个小小的冰穴度过了冬天。
夏立民说,这个环境严酷的地点是科考站的理想位置,因为中国尚未进入南极洲的那片区域,另外一个原因是,这里主要由岩石构成,雪不是很多,在这里施工成本相对较低。
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University of Canterbury)的政治学教授安妮-玛丽·布雷迪(Anne-Marie Brady)即将出版新书《极地大国中国》(China as a Polar Great Power)。她说,中国的科学家还认为,在该地点附近找到矿物和能源的可能性很大。
“中国正在南极洲进行长远打算,让其他国家猜测其真实意图和利益是它的策略之一,”布雷迪说。她指出,中国“向国内民众明确地表示”,其寻找矿物资源的兴趣是对南极洲投资的主要原因。
霍巴特海洋和南极研究所(Institute for Marine and Antarctic Studies)执行主任米利亚德·F·科芬(Millard F. Coffin)说,由于禁止开展商业勘探,对南极洲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的估计主要依靠遥感数据,以及与其他类似地理环境进行的对比。
但在这样极端环境下的开采难度,以及未来大宗商品价格的不确定性,让中国和其他任何国家都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挑战采矿禁令。
然而,旅游业已经蓬勃发展。2013年有超过1.3万美国人来到了南极。相比之下,中国的游客在南极洲仍然只是少数,因为目前在南极还没有获得许可的中国旅行运营商。
不过,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副主任安东尼·伯金(Anthony Bergin)说,这种情况很快就会改变。“我相信很快南极就会有全部由中国船员运营、满载中国游客的中国船只了,”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