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体来源:
人间福报
2.完整新闻标题:
衣冠禽兽原非贬义
3.完整新闻内文:
文/刘锴
成语“衣冠禽兽”是众人熟知的贬义词汇,用来指那些道德败坏、行为像禽兽一样卑劣的
人。在民间,其义与俗语“说人话不办人事”意思相近。
其实,这是人们的误读,“衣冠禽兽”一词最初不仅没有半点贬义,甚且是尊崇、钦羡之
赞。
在中国古代,朝廷任命的各级官员的官服的上,前胸后背各绣有一个“补子”。“补子”
又称胸背,是明清两朝官员官服胸前和后背的装饰(方形或圆形,明朝的补子约四十公分
,清代一般约三十公分)。
补子上均绣有禽类和兽类图案,所绣动物图案因官阶的大小而不同。官服上的补子是识别
官员等级的一种标识,明清时有明确的规定:文官绣的图案是禽类,武官是兽类。所以,
人们可以从官服上的图案,一眼即能辨出他是文官还是武官。
官阶有高低之分,官服图案亦有种类不同之别。据《明会典》记载,明代文武官服所绣图
案分别为:
文官:一品绯袍,绣仙鹤;二品绯袍,绣锦鸡;三品绯袍,绣孔雀;四品绯袍,绣云雁;
五品青袍,绣白鷴;六品青袍,绣鹭鸶;七品青袍,绣㶉𫛶;八品绿袍,绣黄鹂;九品绿
袍,绣鹌鹑。
武将:一品、二品绯袍,绘狮子;三品绯袍,绘老虎;四品绯袍,绘豹子;五品青袍,绘
熊;六品、七品青袍,绘彪;八品绿袍,绘犀牛,九品绿袍,绘海马。
另外,明代的文官补子上绣的是双禽,清代绣的是单禽。
正因为“披禽穿兽”,所以古人尊称官员为“衣冠禽兽”,此词也成为官员的一种代称。
因此,从源头上讲,“衣冠禽兽”一词最初是不折不扣的褒义词,含有让人羡慕、广受尊
崇的意思。
那么,“衣冠禽兽”一词何时变成贬义了呢?
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朝政腐败,官员滥用职权,强压豪夺,老百姓恨之入骨,又敢怒不
敢言,便私下将那些昏官、贪官统称为“衣冠禽兽”,于是“衣冠禽兽”因这些害群之马
有了贬义。
清代以后,吏治更加昏聩,贪赃枉法者,比比皆是,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自此,“衣冠禽兽”便成了那些为非作歹、道德败坏的官员们的“代称”。
4.完整新闻连结 (或短网址):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398448
5.备注:
只是觉得很有趣,如果不符合版规会自D
官员们究竟是不是衣冠禽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