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 真是快受不了啦,到现在还有人跳针说中医用没有根据的理论治病
还在跳针说没有气血,到底刚刚有篇在讲把脉的有没有在看啊
有没有气血其实不是重点,重点是利用这个模型去调控人体的脉象
所谓的气血阴阳其实就是一个模型,整个中医的模型就是由把脉跟临床的结果去慢慢去架构而成的
例如说今天一个病患主诉为排便偏稀,有点腹泻跟疲倦
结果脉一把发现右关脾脉偏沉虚,假设我们定义为气虚
那如果我们今天开了砂仁发现脉象变的比较有力,排便也比较成型,那我们就定义这个药就分类在"补气药"
所以这个气其实就是一种符号,方便在未来更新定义,修正模型,或者沟通之间可以用的术语
一样的我们可能需要葛根,开了之后发现脉管往上升,肠胃状况更好,那这个药就分类在"升提药"
那今天假设发现,咦,药都开下去了发现脉象竟然没变,那就要修正模型了
明明右关脾脉脉象跟之前一样,为什么一样的药没效?
结果发现左关的肝脉出现了弦脉,那古代医家可能就试试看之前试过可以调整肝脉的药
发现只下调整肝脉的脉象药物,右关脾脉竟然也一起好转了!! 当然症状也恢复了
接着长久下来许多医家发现这种状况,那就给他个理由,叫做"肝木克脾土"
在长久下来之后,不断修正之前的模型,不段建立学说并且加以验证(脉象有无改变
才形成现在的中医理论
当然一定有人会跳针安慰剂
问题是不是病人说好就好的,一个中医在谨慎的状况下,是要把脉判断病人吃药后的结果
原本浮脉吃了药脉有没有沉回去? 原本无力吃药有没有比较有力?
吃了有没有比较好不是病人说的算的,脉是最诚实反应的工具
你药开的有没有符合你的假说? 看脉就知道了
中医也是从定义问题 假设 实验 再定义新假说而来的
以上是就我所知,请看到的中医师发现我有错误不要鞭太大力
以上案例有刻意简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