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分析一个现象 应该从历史脉络来看
台湾机车(速克达)世界密度全世界第一 并不是偶然的
早期国民政府的交通发展策略是受到米国影响的
让人民拥有车辆 政府负责开凿道路 人人有车开
刚好又搭上了经济起飞的列车 口袋有钱
靠得当然就是车辆了 当时每年的机动车辆是以10~20%的速率成长的
而当时机车的成长是取代脚踏车的 大家拼经济
为了进工厂上班 为了到菜市场卖菜 为了摆地摊批货
靠的都是跨下的那一台机车
而近几年 机车驾驶训练简易化 刚好厂商又引进了免排档速克达
让驾驶机车的门槛迅速降低 在早期考驾照是有考S型的 还有考手势等等的
我不知道是不是官商勾结 速克达的引进 训练难度跟着降低...
而台湾的都市建设计划 相当失败 参考美国的交通 却见树不见林
台湾中国东南亚特有的骑楼 原先是立意良善的行人空间 在日本时代还是相当推崇的
却因为法规模糊 执法不彰 反而变成杂物间 停车场
没有人行道 民众走上马路当然觉得危险 就骑上机车了
门槛低 成本便宜 恶性循环 反正没人走骑楼 行人空间就更不受重视
这个现象在台北以外的地区一样在发生 虽然台北还是有很糟的地方
在四轮塞车时 二轮能发挥体积小的优势 让机车的便利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有没有发现到 近一二十年来 台湾的大众运输快速的发展
因为已经尝到恶果 尤其在双北人口稠密的都会区
真的慢其他人太多 台湾第一条都会区捷运在1997年才完成
在以前 轨道运输是不被重视的 糖铁 支铁 很多都是可以升级客运铁路的基础
结果都是被拆掉 因为驾驶觉得很碍眼
某交通局长说 北北基地区的机车数量 最少超过4百万 不是空穴来风
毕竟有许多人的车辆登记不是在驾驶的县市 要解决台湾现有的机车现象
大概需要20~30年 其实台湾的机车现象还进一步压缩重型机车的市场
结论:驾驶训练简易便宜 人行空间不足 公共轨道运输起步太晚